潯城故事 | 馮曉暉——2024九江龍舟賽瑣記

2024-05-26     馮曉暉

5 月 25 日到26日,九江市舉辦2024「廬山杯」長江經濟帶龍舟邀請賽。據悉,有來自長江經濟帶 11 個省市、江西省 11 個地市和九江市 16 個縣(市、區)共 37 支代表隊參加了本次競賽。

有報道用了「時隔32年,潯城再迎龍舟盛宴」這樣的說辭,顯然是不準確的。去年,九江市在八里湖舉辦過「全民健身 幸福九江」迎端午龍舟賽,參賽的隊伍有20支,來自九江市各縣(區、市)、駐潯高校及企事業單位。八里湖也是潯城的一部分。

32年前指的是1992年在南門湖舉辦的龍舟賽,即第六屆全國「屈原杯」龍舟賽和首屆中國「廬山杯」國際龍舟邀請賽(故稱「雙杯」龍舟賽),那次比賽規模空前,很多老九江人都還記得當時的盛況。

從1992到2024,相隔32年。然而很多人都忘記了1993年在南門湖還有一次龍舟賽。當時九江計劃舉辦「炎黃杯」世界華僑華人龍舟系列賽(九江賽區)暨第二屆中國「廬山杯」國際龍舟邀請賽。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第二屆「廬山杯」國際龍舟邀請賽並未舉辦成功。1993年8月26日,「炎黃杯」世界華僑華人龍舟系列賽在南門湖舉行。1993年的比賽影響力比上一年差很多,但再怎麼說也是一場高層次的龍舟賽。

90年代在南門湖舉辦的大型龍舟賽有兩次,不是一次,時隔31年,不是32年。因此央視那篇「一場闊別30餘年的龍舟賽,緣何再次重啟?」的用詞才準確。

由於1992年和1993年龍舟賽的影響力,我在2022年撰寫《九江歷史上的今天》系列時,專門選擇一天來講述它們(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6月2日 · 空前絕後的「雙杯」龍舟賽》)。去年九江市在八里湖舉辦龍舟賽前,應《九江日報》之邀,結合了九江文史專家崔若林老師的民俗研究文章,又特地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寫了篇頭版(見《【潯陽往事】馮曉暉——九江端午賽龍舟》)。

大約是兩篇文章的影響,今年龍舟賽前有媒體聯繫過我。除了介紹九江龍舟賽的傳統和歷史,我提出「辦龍舟賽除了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拉動文化旅遊消費方面有積極作用。九江長期以來就有賽龍舟的風俗習慣,有穩定的基礎,如果這種基礎能夠恢復和發揚,肯定是很好的事情。」

有媒體朋友問:「馮老師1992年到過龍舟賽現場嗎?」我不禁啞然。由於喜靜不喜鬧,我從未參加過任何大型群體性活動,無論是體育競賽,還是元宵燈會、焰火晚會之類。說起來也慚愧,在文章中談天說地,其實我的天地僅是書房、工作室和圖書館。

今年龍舟賽的第一天,我覺得還是到現場看看為好,住處距離南門湖不到一公里,於是騎上電動車趕往湖邊,由於封路,繞了挺久才到和中廣場。

放下車頂著太陽走到湖邊,遠看是人山人海,近看是里三層外三層。踮著腳抻著脖子,總算看到小半個湖泊。環顧都是臉上洋溢著由衷笑容的觀眾。但見大家一起抻長脖子,舉起手機,沒一會兒,又都鬆弛下來。

無法居高望遠,我就放棄了拍攝比賽場景的想法,順手拍拍看比賽的人。我一直以為,比賽最重要的,永遠不是競賽選手,而是吶喊助威的觀眾。就如再高水平的管弦樂隊,也不能面對空蕩蕩的觀眾席演奏出激情蓬勃的樂章。

由於沒準事先準備,不多時手上的微單就沒電了,於是離開。不多時電單車又出故障的,只能丟在街上。頂著烈日滿頭大汗地回到家,難得參加一次體育盛會,挺累的。這讓我更加確定,還是蹲家裡舒服。

25日下午四五點鐘,通過九江融媒體中心的介紹,央視記者聯繫到我,要對龍舟賽做一次訪談。此時央視記者已經離開九江,趕回北京做剪輯,故只能通過電話採訪。央視的效率很高,採訪後兩個小時後就播出了。

原以為是讓我說說九江龍舟賽的歷史,這沒問題,張口就能來。未曾想到,對方的主題是水質與龍舟賽。一時間有點懵,水質和龍舟賽有什麼關係?聊了一會我也轉過彎來,作為一項親水的體育運動,水質和龍舟賽的關係是不言而喻的,反而容易讓我們忽略。

幾年前寫《尋味中國》時,專注研究粽子這個特殊食品的起源,從而探究了端午節的由來,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我沒有太多說兩湖治理,這是本屆政府的重要業績,也是龍舟賽得以舉行的基礎,畢竟你不能在臭水中劈波斬浪,更不能讓群眾們面對著一潭髒水歡呼。治理前的兩湖,不適合划龍舟。

我是換一個角度來考慮的。龍舟賽離開我們很久了,全國「屈原杯」龍舟賽,1992年九江辦的是第六屆,2000年,這項賽事停辦了。為什麼今日龍舟賽又能夠恢復?不僅在九江,龍舟競渡的復甦是全面的。

我覺得有兩個方面,央視的報道僅談到一個方面。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隨著經濟的增長,百姓收入提高後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這是根本性的動力,因此旅遊經濟發展和傳統文化的恢復表現得極為明顯,咱們兜里有錢了,就必然想在文化消費上多花錢,不僅要四處兜兜轉轉,也想在家鄉做些咱們老祖宗喜歡做的事情。無須贅述,咱們九江建設區域旅遊中心,也是基於這個人民群眾的物質與文化需求。

其次,環境的改善更促進了某些傳統和現代文化、體育的復興。因此我在回答央視記者提問時,特彆強調了不僅是九江,而是全江西,對綠水青山的著力建設,使老百姓更願意親水,更願意自發地重建這些基於自然生態的習俗。據我所知,這幾年九江周邊縣區的村鎮中自己組織的龍舟賽,已經越來越紅火,越來越受到群眾們的追捧。

九江市政府這回主辦的龍舟賽,兩湖治理是基礎,百姓們的文化需求才是根本性的驅動力,當你看到圍繞著南門湖邊數萬自發前來的九江市及各個縣區的老百姓們(據我所知很多人專門從縣裡趕來,很多人開車回鄉帶父母來看龍舟賽),看著他們由衷的笑容,他們滿眼的期待,他們頂著烈日的執著,你就知道為什麼九江龍舟賽有著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受到如此強力的追捧。

這也回答了一個輪不到我來說,但說說也無妨的問題:如何將九江南門湖的龍舟賽辦成長久的、有影響力的賽事?

我以為,一項基於民俗的活動,最重要的基礎是老百姓。一個「因水而名」的城市,最應該發展的就是水上運動。我們沒有必要做高大上,什麼「國際」「全國」之類的不用著急,我們應該讓岸邊的觀眾們為他們的縣、為他們的鄉、為他們的企業、為他們的學校的隊伍歡呼,指名道姓地為健兒們的吶喊,這項水上運動才會有旺盛的原動力,才能得到更廣泛的關注與追捧。

一百多年前九江南湖(以前兩湖被統稱為南湖)中的龍舟賽就是這樣,我也很希望未來的南湖,還能那樣。

以上是央視的那段視頻,那天由於時間很緊,來不及準備書面文字,必須張口就來,因此說的有些磕絆。

感謝您的閱讀。期望明年這時候,我能再寫一篇九江龍舟賽的瑣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3750270600514c1e5c64aa2de9bd74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