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 紀錄片《文脈春秋·九江》全評述四:山城、湖城與結尾

2023-12-20     馮曉暉

原標題:CCTV-1 紀錄片《文脈春秋·九江》全評述四:山城、湖城與結尾

續前篇:

(CCTV-1 紀錄片《文脈春秋·九江》全評述一:江城篇)

(CCTV-1 紀錄片《文脈春秋·九江》全評述二:古城篇)

(CCTV-1 紀錄片《文脈春秋·九江》全評述三:詩畫之城的天際線)

09 山城·廬山雲霧

吳倩妮:最近因為雨後出現了很多很壯觀的雲霧景觀現象,今天我們就給它記錄下來。

人名字幕:廬山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監測預警中心副主任 吳倩妮

吳倩妮和同事們正在廬山中進行日常巡查,他們是廬山監測預警中心的工作人員,山中的天氣現象是監測內容之一。

工作人員甲:數據上來了嗎?

工作人員乙:數據已經上來了。

廬山周邊的長江、鄱陽湖兩片超大水域,帶來豐沛的蒸騰氣體,在山地溫差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千姿百態的雲霧景觀。

吳倩妮:廬山的雲霧,我們現在學術上講把它叫做物候景觀,四季當中廬山的雲霧的天數占了將近200天,這個就是大自然的這種天氣變化給廬山帶來的一些特殊的美感。

氣象工作者在廬山開展了關於雲霧的科學研究,現在中國氣象部門中從事人工影響天氣的科研人員,六成以上都在廬山學習工作過,廬山成為我國培養氣象科學家的搖籃。

自然風光與人文氣質交相輝映,廬山,在1996年,成為中國第一個文化景觀類型的世界遺產。

評述:

片中提到,廬山是我國培養氣象科學家的搖籃。廬山還與另一個搖籃有關:原江西中正大學校長鬍先驌先生創建的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被譽為培養中國生物學家的搖籃。胡先生主持創建的廬山植物園,是中國第一座科學植物園,也是中國早期植物學家和植物園專家的搖籃。

目前,中國擁有57項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兩類。文化遺產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簡單理解是人造的歷史遺留。自然遺產多為具有突出自然美的地理結構或動植物生存區。前者的代表是長城、曲阜、周口店。後者的代表是九寨溝、三清山、神農架。

一般人以為廬山是自然類的風景名勝,然而它卻是世界文化遺產。這就是廬山最特別之處:如果您僅僅為了來看風景,或許會有些失落。如果你想探究「人文聖山」的歷史文化與內涵,你一定會流連忘返。

10 山城·避暑勝地

廬山之巔,一片平坦的谷地上,600多棟鮮艷的西式別墅格外顯眼。

1861年九江開埠,西方人開始大量湧入,江邊濕熱的氣候使他們將目光投向廬山,這裡夏季的平均氣溫只有22.6攝氏度,於是這片名叫牯牛嶺的山谷中興建起了避暑別墅,並逐步發展成一座山頂小鎮,根據英文cooling(涼爽)的音譯,「牯牛嶺」被改稱為「牯嶺」。

地名字幕:江西 九江 牯嶺街歷史文化街區

今天,牯嶺鎮依舊是避暑勝地,不僅吸引遊客,本地人也會在夏季上山納涼。如果說長江是九江城的門戶,那廬山就是九江的城市花園。

歌手(唱):這是一首我小時候就會背誦的詩篇……

同一座廬山,同一份豪情,古人的詩篇唱到了今天。

歌手(唱):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評述:

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廬山避暑地的故事不能多講。但迴避了從李德立到民國夏都到廬山會議的70多年,九江的近現代歷史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前文講過,欄目在籌劃時,九江就列入了第一批名單。做個假設,本片只講述歷史文化名城,即拍攝範圍限於潯陽老城區內,不包括廬山。如果這樣,我估計就不會有拍攝計劃。

探尋中華民族的文脈,您一定會發現廬山的地位絕不一般。這麼說是不是誇張?我抄錄一段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

江西廬山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是中國山水文化的傑出代表,是中國書院教育的卓越典範,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焦點,曾是華南地區的文化中心。廬山歷史上發生的重大文化發展和政治事件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廬山的自然美景與其歷史建築和風貌完美融合,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體現了與中國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相關的卓越審美價值。廬山是自然與文化的結合,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是中華文化生活的縮影。

11 湖城·稻作文化

如果夜晚屬於美酒,那九江的早晨則屬於稻米製作的各種食物:米粑、米糕、米粉,都是九江人喜愛的早餐。尤以一碗熱氣騰騰的米粉最暖人心。

錢鍾書在其著作《管錐編》中記述,米粉是江西土產。而關於米粉的最早記載就出自九江,見於東漢時期九江太守所寫的文章中。

信息字幕:煮米曰𥻨 漢·服虔 《通俗文》

九江米類食物的悠久歷史跟鄱陽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每逢年節,鄱陽湖區的百姓會舞龍以慶祝。在人們手中舞動的是特殊的草龍,它是由稻草編織而成。

【保護成果】信息字幕:2008年 草編(湖口草龍)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鄱陽湖,這座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澆灌出了周邊大片良田,鄱陽湖平原是中國九大商品糧基地之一。而位於鄱陽湖畔的九江,稻作起源至少在4000多年前。

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產量催生了九江的米食傳統和以草龍為代表的稻作文化。

評述:

在探尋文脈中加入當地飲食,略顯跳脫。我知道這一段是攝製組專門回九江補拍的,為了增加些煙火氣,也能迎合年輕觀眾和普通市民。

我做過地方飲食研究,也寫過不少文章,對九江飲食特徵的總結與本片差距較大,故審稿時對劇本中這一段沒有提出意見。

米粉的最早記載是不是出自九江,我沒有做過研究。片中提到的東漢九江太守好像有些問題。東漢時的九江郡的範圍主要在安徽中部、淮河以南,並不包括現在的九江。東漢九江郡的郡所在現在的安徽壽春。

12 結尾

多年來,略顯擁擠的市井街巷是晨練者們的跑道。如今,九江的新變化為他們帶來了不一樣的風景。跑友越聚越多,他們來到了長江邊,這裡的濱水公園成為跑步的主場地。

從2022年開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啟動建設,這項構想宏大的國家規劃橫跨13個省區市,九江是重要的組成段落之一。

同樣是在2022年,身處內陸的九江港以18061萬噸的貨物吞吐量躋身全球前40大港口。

2023年11月,九江港口岸擴大開放瑞昌港區和彭澤港區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聯通東西,承接南北,九江在通江達海的道路上再一次蓄力加速。

【保護成果】信息字幕:2022年 九江被列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大江茫茫,天地壯觀。

走過2200年,古老的九江城,青春依然。

評述:

影片結尾令人激動。從片頭的深泓線到九江港躋身全球前40大港口,前後呼應。

九江的文脈,植根於九江城和城後的廬山。城因港而建,有了千年不變靠近南岸的長江主航道和優質的堤岸,才有了九江城。有了九江城,才會有歷代無數遷客騷人、高僧大德造訪廬山、隱居廬山、傳道廬山、吟詠廬山。

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九江和廬山,是中華文脈中強勁的一支,它們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這種精神理應得到發揚光大,文脈的賡續,是你我的責任與義務。

大型紀錄片《文脈春秋》第一季正在CCTV-1重播,九江篇將於周五(12月22日)晚22:30,播出,敬請觀看。

— 全文完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468dd9c82cdd1df137536b6b7a323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