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5 年8月9日,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出生於修水。
地點:
修水
類別:
人物
黃庭堅像,清宮殿藏畫本 圖源:故宮博物館出版社
黃庭堅( 1045 年 8 月 9 日— 1105 年 5 月 24 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世稱黃山谷、豫章先生。宋江南西路洪州府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雙井村人。北宋詩人黃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黃相之父。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黃庭堅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的詩,被蘇軾稱為「山谷體」。黃庭堅的書法獨樹一格,自成一家,他和北宋書法家蘇軾、米芾和蔡襄齊名,世稱為「宋四家」。在文學界,黃庭堅生前與蘇軾齊名,時稱「蘇黃」。作品有《山谷詞》《豫章黃先生文集》等。
治平四年(1067 年),黃庭堅進士及第,歷任葉縣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泰和縣知縣、德平鎮監、秘書省校書郎、《神宗實錄》編修官、集賢校理、國史局編修官、起居舍人、宣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別駕、宣議郎監鄂州、奉議郎兼寧國軍判官、朝奉郎兼舒州知州、吏部員外郎、太平州知州等職。1105 年,黃庭堅病逝於宜州南樓,享年 61 歲。黃庭堅一生為官清正,治學嚴謹,以文壇宗師、孝廉楷模垂範千古。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筆者攝於修水雙井村黃庭堅紀念館,2021 年 10 月
關於黃庭堅的生辰年月,目前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北宋慶曆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即 1045 年 8 月 9 日,其二是慶曆五年六月十二日,即 1045 年 7 月 28 日。修水雙井村的黃庭堅紀念館採信的是後者。不過,上圖這種標了公元年份卻又依然採用農曆日期的做法也是少見,更奇葩的是,生於「故居」是個什麼邏輯呢?』
兩個日期相差 12 天,卻也無所謂。他的去世日期也有兩個,1105 年 5 月 24 日和 1105 年 9 月 30 日,差得有點遠,但還是在同一年。
北宋修水為分寧,屬洪州,因此黃庭堅算是南昌人。修水在解放後才被劃到九江,面積那麼大的縣,歷史上還出過那麼多名人,這可讓九江賺大發了。於是,九江籍的古代著名文學家就有了兩個:陶淵明和黃庭堅。所以說籍貫這種事兒,是由後世來決定的。黃庭堅被尊稱為豫章先生,現在看來,要改成潯陽先生才行。
《松風閣詩帖》,墨跡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出全才,作為蘇門弟子的黃庭堅和他的老師蘇軾一樣,詩詞、散文、書畫俱佳,在詩詞方面,他位列「蘇門四學士」,甚至能與蘇軾比肩齊名,人稱「蘇黃」,更有影響力的是他的書法,「宋四家」蘇黃米蔡,這地位也算得上絕高了。
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在文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然而,他有哪首詩作能被世人記住?好像沒有。是否有一兩句能被千古傳頌?好像也沒有。這是因為黃庭堅作詩好用典故,主張「無一字無來處」,主張「去陳反俗」,作品因而艱澀隱晦而缺少詩意,也可以說是曲高和寡。筆者以為,同樣都是全才,「蘇黃」相比,黃比蘇缺的就是那份自然靈氣。
相較而言,筆者更欣賞黃庭堅的書法,它的字有一種特別的陽剛之氣,飄動雋逸、洒脫自如。如果說文如其人,那麼黃魯直就是位正人君子。也正是這種性格,他一輩子都陷在黨爭之中,仕途坎坷,60 多歲還被放逐宜州(今廣西池州市宜州區),死後數年,他的靈柩才得以歸葬雙井祖墳。
黃庭堅墓 筆者攝於 2021 年 10 月
雙井黃家,在宋代可是赫赫有名。修水縣宋代有進士 160 位,雙井黃氏占了 48 位。顯然,黃氏書香門第,能人輩出。這其中會不會有別的成分?筆者不予評價。宋代科舉與明清並不相同。
黃庭堅不僅以詩文傳世,他還是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滌親溺器」的故事,說的是黃庭堅即使已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仍然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而不假手於下人。二十四孝主要集中在漢晉,唐宋只有三位,「滌親溺器」並不變態,黃庭堅能成為二十四孝子中的最後一位,是後人對他身雖貴顯卻奉母盡誠的讚許,也是對他忠厚耿直性格的肯定。
筆者攝於修水雙井村黃庭堅紀念館,2015 年 5 月
黃庭堅還是個神童。《宋史》記載,黃庭「堅幼警悟,讀書數過輒成誦。舅李常過其家,取架上書問之,無不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
六歲,黃庭堅作《牧童詩》。這首詩沒那麼古奧,篇幅雖短,卻從淳樸天真驟然轉折到爾虞我詐,其實是首警世詩,很難想像一位孩童能有這等見識。這就是天才吧?但天才還是要離開吹笛風斜的雙井,墮入到名利場的滾滾紅塵中。
在筆者的記憶中,黃庭堅流傳至今的詩歌,名氣最大的可能就是這首他在六歲創作的《牧童詩》,也是有趣。
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筆者攝於修水雙井村黃庭堅紀念館,2015 年 5 月
將《牧童詩》作為江西詩派祖師爺的代表作似乎也不合適,黃庭堅最著名的詩作是《登快閣》,玆錄如下:
登快閣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