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國談情志醫學——腫瘤防治與康復新拓展

2022-03-17   健康醫師

原標題:王振國談情志醫學——腫瘤防治與康復新拓展

作者簡介:

王振國,主任醫師,研究員、教授,北京振國醫院院長。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腫瘤情志治療與中醫養生保健。1990年榮獲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王振國經過多年大量臨床及教學實踐,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起來,堅持整體與局部的辨證觀,提出「兩化八法」全程治療腫瘤的醫療模式,開闢了腫瘤治療的新途徑,為大眾健康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是一名醫生,從事腫瘤醫藥研究五十餘年了,前三十年生涯,主要從事腫瘤藥物研發和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臨床工作。有很多病人經過我的治療減輕了病痛,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但也有病人治療尚未結束就撒手而去,亦或不久後復發轉移不治而亡。醫者仁心讓我對後者無法豁達面對,職業本能讓我夜不能寐陷入沉思。

萬千病例過目難忘,二十年前的一例記憶猶新。那是1998年我在廣州巡診時,複診的一位乳腺癌病人,起初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康復,可三年後復發,病人的丈夫輾轉找到我,病人自己卻拒絕再次治療,情緒低落到極點。通過她丈夫了解到,「導火索」竟然來自一點微小的家庭矛盾,事情源於她侄子上大學,她給了1000元錢,而等她女兒上大學,她嫂子只給了500 元錢,於此心生芥蒂,不久後乳腺癌便復發了,這讓她碎了碟子又打碗,幾乎導致精神失常。我給她丈夫出了個點子,讓他說通兄嫂前來探望,買些禮品再給她2000 元錢聊表慰藉,以期化解心結。你瞧這個方法很靈驗,新一輪的治療結束,腫瘤消失了,她不再抱怨,臉上重新有了笑意。這個病例讓我茅塞頓開。

看來早些年前我一心撲在研發藥物治病救人無過,但二十年前的這個病例讓我頓悟前治有失,失的是「治」身體,卻忽略了心理。事實上,一個人的身體健康與否和精神、意識、思想、心理、情緒都密切相關。身是表,心是本,治病救人,如果不解決「心」的問題,那就等於治標不治本。醫學之美在於生命之思的體悟和綻放。通過這個病例,讓我真正開始關注情志醫學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也讓我意識到與病人建立起有效的情感連結有多麼重要。從那時起,我便特別注重對病人的心理治療,對重點病人進行單獨的心理引導,以友善和共情去安撫惶惑苦楚的病人和躁動不安的家屬。我們積極開展群體抗癌,發起成立了全國彩絲帶公益組織,以「生命影響生命」之理念,組織腫瘤康復病人開展了一系列愛心志願者活動,使許多還在治療中的病人走向康復之路。

如今有上千名病人跟隨我學習《中醫精略》,傳承中醫精髓,推廣「兩化八法」腫瘤治療新模式。當我看到他們在中西醫結合和情志治療下,活了下來而且活得那麼快樂,我領悟到了治療之真諦、康復之真諦、生命之真諦。我想未來的追求方向,應以更加人文的方式去關注腫瘤病人的治療和康復。在情志醫學和腫瘤康復這一領域,從根本上去幫助人們找到一條醫療與心療並舉的康復之路,實現「天下無癌」的理想。

(2000年,來自世界各地由王振國教授治癒的一百名抗癌勇士,齊聚北京人民大會堂,用微笑告訴世界,癌症可控、可治、可康復。)

在我從醫的過程中,我與數十萬名腫瘤病人一道,探究健康之於人生的意義,並找尋有益於生命以及實現自身生命價值的方法。人生很多時候,就像漂浮在無邊之海的一彎小船,於驚濤駭浪中經受惡夜的洗禮——世事無常帶來的挫折,疾病帶來的痛苦,都是我們既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所必須經歷的部分。半個世紀以來的從醫路,是病人們給我上了一節又一節啟迪人心的課,我們同在對抗頑疾的船上,在同一場風暴里,我們共同承擔風險,體味殘缺,我們共同穿透黑暗,秉燭前行。在這場風暴中我與病人們的關係變得更加平等,更具互動、更多扶持、更有溫度,而所有這些對於療愈至關重要。這些散發著生命微光的課也點燃了我心中的一腔熱血,啟發了我的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更指明了我一生要為之奮鬥的方向——讓自己不懼一切,勇往直前!漫漫長夜終將過去,讓我們為美好的未來祝福吧!

中醫將人的心理活動統稱為情志。情志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的主觀反應。中醫認為心是人體一身之主宰,一切的精神情志活動都受心的制約與調節。一個人罹患癌症,情志就會發生改變。他們不僅在軀體上有痛苦,在心理上更會有壓力,會產生緊張、焦慮、不安、孤獨、恐懼、怨恨、悲傷、抑鬱、甚至絕望的情緒。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如果腫瘤病人的心理障礙不解除,再好的治療方法也難以實現其療效。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我們提出了「治癌先治心」的觀點,並以「生命影響生命」之康復理念,將中醫情志醫學的抽象理論,轉變成為直觀而易行的治療方法,化單純的理論宣教為豐富多彩的生命互動。二十多年來,我們共接診治療十餘萬腫瘤病人,幫助很多被權威醫院宣判僅有三到六個月生存期的病人,活了一年、三年、五年,甚至有很多人帶瘤生存十年、二十年以上。他們不僅沒有出現復發轉移,並且至今還快樂、幸福地活著。

情志與身心健康

當今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各行各業競爭日趨激烈,紛繁的社會現象和複雜的人際關係,都給人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失落、焦慮、煩躁、沮喪、壓抑等情緒,這就是健康心理趨於消極的開端。

情志是人的複雜心理活動,是身心對外界刺激的不同反應,情志又可以稱之為情緒,人的情緒有正負之分。正性情緒能使人感到興奮歡欣、喜悅快樂,它可以引起陰陽協調,氣機順暢,臟腑平和,經絡暢通,血液循環充沛,心跳規則有序,腸胃功能良好,睡眠安寧。負性情緒是當人們遇到不順利的事件和情形時,所出現的孤獨、焦慮、憂鬱、憤怒、悲痛等情緒變化。如果這類情緒變化超出身心耐受限度時,就會導致陰陽失調,氣機紊亂,臟腑受損,經絡受阻,痰凝血瘀,人體的臟器功能就會發生紊亂。

現代情志學,是在中醫「七情」學說基礎上,對當今社會情志與疾病和健康關係的研究。它包括了人的情緒、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近十餘年來,情志醫學發展迅速,情志在人類生命活動中的重要價值已經被逐步認識,其致病原因、致病條件、宏觀和微觀機制已經被逐步揭示,並由此產生了諸多的防病、治病的方法與手段。近些年來,在大健康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人們開始重視中醫情志養生。情志養生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個體的氣質類型和心理狀況,綜合運用各種調神方法,從自我調攝的角度塑造和維持一個積極向上、健康穩定的心理狀態,以完善人格、適應環境,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情志養生是中醫的一大優勢。

(2020年10月13日 百名參加彩絲帶十年慶的全國志願者代表齊聚天壇祈願,為百萬癌友的平安祈福!)

1992 年國際心身醫學界指出:「世界心身醫學要向中醫學尋找智慧。」 6 情志養生重在自我調理。目前在情志養生方面有很多觀點和論述,歸結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做法。一是要提高認識。懂得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注意自我心理控制和自我心理調節,保持情緒穩定、心理平衡。二是要調整情緒。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心態平衡,保持有規律地生活,勿憂勿慮,勿躁勿怒,清心寡欲。儘量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特別是在遇到生活中難以避免的「負性事件」時,一定要做到正視現實,以自身健康為重,切不可憂心如焚、不思後果,從而損害健康。三是要勞逸結合。體能鍛鍊,勞逸適度,勞逸結合可以使經絡通暢,氣血調和,陰陽平衡,從而增強體質和植物神經的調節能力,對身心大有益處。四是要廣泛交誼。多參與社會活動,多和他人交流,多幫助他人,多想一些開心的事,多做善事。增加業餘愛好,不僅可以增加生活情趣,還能保持良好的大腦功能,對防治心身疾病大有裨益。

從近年來的統計數據分析看,在醫院綜合門診就醫的病人中,與情志相關的心身疾病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三十。心身疾病的範圍相當廣泛,幾乎涵蓋了人體各大系統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偏頭痛、消化性潰瘍、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厭食、支氣管哮喘、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綜合徵、神經性皮炎、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腫瘤等。其發病原理是,爭強好勝、遇事著急,長期精神緊張、恐懼、憤怒、焦慮、情緒激動、精神創傷等,均可以引起外周血管和冠狀動脈收縮,從而導致心肌缺血,血壓升高,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升糖素、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抵抗胰島素的激素分泌增加,而使血糖升高等。那麼這部分人就容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人的心理、情緒、精神過度緊張,還可能引發消化系統疾病。比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神經性嘔吐、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賁門痙攣、幽門痙攣、腸道易激惹綜合徵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遇事不急,避免不良情緒刺激,對養生、防病、治病都是頗有裨益的。 就當前而言,針對心身疾病已經有很多的治療方法,比如以情勝情法、言語開導法、自我調整法,移情易性法、順情縱慾法、啟蒙解惑法、寧心靜志法、安神靜志法等,但歸根結底都是一個人的心境調整問題。

中藥調理氣機、活血化瘀、祛痰除濕等方法配合使用,也是利用臟腑與情志的關係,達到調治心身促進康復的目的。另外,心身疾病還應靈活配合針灸推拿、體育鍛鍊、氣功與靜默療法、音樂療法等,輔助提高治療效果。所以,無論是心理治療,還是中醫治療,以及非藥物療法等,都可以作為人們養生保健的項目,並在醫生指導下實行個性化選擇。

情志與腫瘤防治

惡性腫瘤已經成為我國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流行病學研究表明,不良情志會影響惡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及病人的存活時間,其導致惡性腫瘤病人死亡人數占全部癌因性死亡病人的 40%左右。2021 年,全國彩絲帶公益組織回顧性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在 3291 名愛心志願者的腫瘤病人當中,伴有情志障礙而發病的占 80%。上海某大學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腫瘤病人心理干預前後,抑鬱情緒改善率有顯著性的變化。

(一)調節情志,預防腫瘤研究表明,惡性腫瘤的致病原因已經不只是物理、化學、生物及遺傳因素,心理因素也會影響其發生髮展。

(二)情志失調,促瘤發展強烈而持久的不良情緒刺激是促進腫瘤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腫瘤病人的病情也會隨著情志變化而變化。

(三)情志優佳,控制腫瘤「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情志的變異可導致腫瘤,情志調節也可以治療腫瘤。那麼,如何才能讓病人情志達到「優佳」狀態呢?我們的體會是:應根據腫瘤病人所處治療階段,採取相應的個性化地進行情緒調整。

(四)腫瘤滋生,擾亂情志腫瘤病人抑鬱症發病率較高。我們經常見到有些腫瘤病人的情志譬如風雲,喜怒無常,變化多端,晦明有時,晴雨難測,且多有兼夾。腫瘤作為有形之邪,消耗機體氣、血、津液等精微物質,壓迫臟腑經絡,是導致情誌異常的直接原因;惡性腫瘤的高致死率、高復發轉移率給病人造成嚴重的思想負擔,更直接導致病人情志出現異常;腫瘤相關的治療手段如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等引起的不良反應,進一步加劇了腫瘤病人的情誌異常。

(王振國教授正在進行《中醫精略》授課)

情志與癌症康復

我們的情志康復治療,簡單概括起來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即通過治療康復的癌症病人去影響正在治療中的癌症病人,讓這些在治療中的癌症病人在這個群體里獲得了與自己同病相憐其他成員的接納,產生歸屬感。將自己內心積累的苦悶得以傾訴與發泄,獲得關心和安慰。通過相互交換經驗,發現共同的經歷,對比自己尋找差距,矯正心態,進而產生擺脫困境,樹立積極治療的信心和希望,達到影響者與被影響者都能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目的。

(一)說出來,哭出來,通過循循善誘,舒緩情緒。讓病人們把內心的憋屈說出來、哭出來。

一位心理諮詢師說過,「在我的來訪者當中,被提到次數最多的一個詞,是孤獨。那是一種非常 13 獨特的感受,即便你身處人群之中,即便你在家人的呵護與包圍之下,內心依舊孤絕寒冷,仿佛身處黑暗的深淵,無論怎樣呼喊,都沒有人聽得見,也沒有人可以救你。而這種孤獨,自打你被告知診斷為癌症的那一天起,就將與你如影隨形,寸步不離。」病人一旦被確診患有腫瘤,原來人生所有的生活計劃,在那一瞬間都變得遙不可及。吃不下,睡不著,滿腦子都是恐懼、悲傷、無助和絕望。在重重的心理負荷下,病人內心堆積了大量的負面情緒,進而出現了情志改變。

(二)學出來,幫出來,與癌症抗爭需要信心和勇氣。

信心和勇氣,屬於人的正性情緒範疇。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信心是確信自己的願望或預料一定能夠實現的心理,勇氣是指敢作敢為、毫不畏懼的氣魄。信心和勇氣是人們戰勝疾病的心理條件,一個對自己疾病治療都沒有信心的人,一個膽怯、恐懼的人,其治療效果都不會好。只有內心充滿陽光情緒的人,才會有勇氣正視生命,並有能量去影響他人,有能力去幫助他人。而這樣的榜樣示範,交流互動,更會讓病人們把抗癌信心和勇氣,學出來、幫出來。 20 圖為王振國教授正在進行《中醫精略》授課1.交流互動

病人與癌症抗爭的信心和勇氣不會憑空而來。通常,當病人被確診為癌症後都會很茫然,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是好,對自己疾病的治療也會有很多疑問和擔心。這時的病人特別需要了解與自己疾病相關的一些醫療常識,比如,治療方法、預後如何、自己還能活多長時間等等。這些疑問和擔心若不解決,就會困擾著他們的情緒,產生孤獨、恐懼、焦慮和鬱悶。為此,我們給他們講授中醫基本理論、情志醫學、情緒管理、膳食治療、康復理論、人文知識、現代治療進展等科普常識。讓病人和家屬詳細了解腫瘤疾病發生、發展、復發、轉移、康復的全過程,了解致癌因素、腫瘤康復、癌痛治療、中醫衝擊療法、中醫在放化療中的作用、人生價值觀等方面的知識。

通過培訓,讓病人了解不同類型癌症轉移的路徑,提高防控意識,掌握預防轉移的方法。我們還會用早期癌症可以治癒的研究成果、五年生存率明顯延長的統計學數據、帶瘤生存的典型病例、以及現代治療技術進展趨勢等 21 與病人進行交流互動,讓他們懂得,癌症並非「不治之症」。交流形式不拘一格,可以互相談感受,可以互相提出異議,對於不理解的問題互相討論,參加交流的病人還可以隨時為大家介紹自己的抗癌經歷、分享經驗、體會等。交流形式多樣化、醫學知識科普化、培訓語言大眾化、舉例比喻通俗化,把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展現給病人和家屬,努力為他們燃起活著的希望。

(三)唱出來,跳出來 組織活動,激發興趣。

讓病人們把不良情緒唱出來、跳出來。音樂是生命必不可少的「維生素」。音樂療法,是集心理學、醫學、音樂學為一體,運用音樂特有的生理、心理效應,病人在醫生的幫助下,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旋律、節奏、音量、頻率等,達到消除身心障礙、恢復或增進身心健康的非藥物療法。音樂對人們的精神和心理起著不可忽視的調節作用。悲傷時,它可以解除人的憂鬱,振奮精神;疲倦時,它可以消除人的疲勞;煩躁時,它可以鎮定人的情緒,拂去煩惱。圖為彩絲帶志願者在遊學營篝火晚會中快樂地舞蹈幾年前,曾經有位四十多歲的住院病人,治療了一個月不見好轉。究其原因,發現他有極強的求生慾望,但又心態不好,由此導致情緒不穩定,總愛發脾氣。為了調整他的情志,我們讓他每天上午聽兩個小時的樂曲,晚上為大家唱歌,他的歌聲得到了大家的稱讚。受到大家的鼓勵,他的心情愈發愉悅,心態也逐漸好了起來,積極配合治療,病情逐步好轉,三個月後康復出院了。

(四)走出來,玩出來 動員和鼓勵癌症病人走出家門,融入社會,讓病人們把免疫能力,走出來、玩起來。

人得了癌症,一般都不希望他人知道自己的病情,恐懼遭受人們冷落和遺棄,活動圈子變得非常狹窄,會產生一種仿佛與世隔絕一般的孤獨感。鼓勵病人走出家門,接觸社會,融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參與人際交往,能夠減少生活中的孤獨寂寞。走出來、玩起來,美好的風景、新鮮的空氣、可口的美食、眾多的癌友陪伴,都會讓大腦垂體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嗎啡肽等人體激素物質,令人覺得心情愉悅。 圖為彩絲帶志願者在康復遊學營遊覽花海我們每年都會把參與全程管理康復期的病人集中組織起來,春秋遊北京、上海,冬遊珠海,炎熱季節去長白山養生谷消夏。

(五)情志治療全程管理

在二十多年前,我們注意到了在腫瘤治療過程中「光治病,不管人」的現象。不僅病人手術、放化療期間的心理問題沒有人過問,而且在病人康復治療階段的情緒健康也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尤其是看到腫瘤病人在漫長的療程中,因受情緒變化的影響而導致病情的反覆或惡化,以及給生命質量帶來的危害,讓我們產生了情志治療全程管理的想法。

人是由軀體和心理兩個部分組成,中醫認為,身是表,心是本。有人把一個完整的人比作平面直角坐標,認為一個人不僅具有軀體這一個象限,還包括精神、情感和心靈這三個象限,那麼精神、情感和心靈都屬於中醫的情志範疇。心理動力學認為,人在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件。為了不使得痛苦體驗干擾正常生活,人的生理防禦機能將會試圖把它忘掉。

雖然,這些痛苦表面被忘掉了,但並沒有真正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只不過是被壓抑到潛意識中而已,當遇到特殊環境或特殊應急情況就會蠢蠢欲動,造成各種心理衝動,破壞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功能。腫瘤病人在康復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病情變化,生活中也會遇到家庭矛盾或各種煩惱。舊的情緒問題解決了,新的情 40 緒問題又會出現。在腫瘤康復病程中,情緒改變的反覆性和腫瘤治療的長期性,決定了情緒全程管理的必要性。我們倡導的腫瘤病人情志全程管理,是指癌症病人從確診到手術、放化療、中醫藥治療,以及未來的康復過程,都有專人負責全程跟蹤。負責調整情緒,安排複查,防復發轉移,把握治療方案,節約費用,提高療效。我們為腫瘤病人做情志治療全程管理,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

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傳統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讓我們逐步改變了對癌症治療「光治病、不管人」,過度追求軀體療效的認識。但大多數醫療機構對腫瘤治療還是停滯在軀體治療層面,有的醫生連一句暖心的話都不願意和病人說,有的病人手術做完了幾天都沒有見到主刀醫生的人影,像這樣的醫療作風和治療意識,如何會達到治病先治心、心身並治的境界呢。

癌症不僅僅是一場軀體上的疾病,更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心理戰。治癌先治心,它雖然不是藥,但我們親眼所見,它也許比藥物更能有效地緩解痛苦,延長生命,提高病人的生存尊嚴與生命質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天地轉,光陰迫。」我們要繼續做好情志醫學在腫瘤治療和康復領域的應用研究,充分發揮醫生、病人、家屬、彩絲帶志願者的積極作用,把人的軀體、人格、家庭三者結合起來,治癌先治心,心身並治。我們的責任與使命就是要改變陳舊思維,革新理念,創新模式,以生命影響生命,讓生命無憂無慮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