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高考話題一直備受關注,有很多人認為,怎麼考試決定了怎麼學習。最近,「網紅校長」唐江澎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的國家教育宏觀政策論壇2023年會暨上海教育督導論壇上,再次對高考和高中教育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此同時,他也提出了對高中教育的三點期待:改革強基計劃人才選拔方式、調整語數外三科高考統一要求、構建培養創新人才的課程體系。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第一教育(ID: diyijiaoyu)
文丨唐江澎 編丨May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當代教育研究所所長、江蘇省錫中教育集團總校長唐江澎有「網紅校長」之稱。
2021年全國兩會的政協委員通道上,他發表了觀點:
「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生活者」
引爆全網,視頻累計點擊超過40億。
12月16日,國家教育宏觀政策論壇2023年會暨上海教育督導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
論壇中,唐江澎作了題為「高中期待什麼樣的評價督導」的報告,分享了他的三個期待:
改革強基計劃人才選拔方式、
調整語數外三科高考統一要求、
構建培養創新人才的課程體系。
以下為報告全文,略有刪減、整合。
高中的三大困境
對於高中校長來說,高考是每年都要經歷的一次「學校大考」。
社會輿論在無形中評價著一所學校的影響力和辦學質量,而這種評價主要集中在高考結束後的3個時間節點:
第一個時間點是高考分數公布的那一瞬間,看有沒有狀元;
第二個時間點是高考成績公布的24小時之內,看有多少高分;今年高考,江蘇省貢獻了一個數據,全省理科高分前30名來自22所高中,這個數據非常了不起。在其他各省市,包括上海都拿不出這樣的數據。
第三個時間點是在高考錄取時,評價一下有多少學生考上北大、清華。
圍繞這三個時間節點的狹隘評估,導致了我們的高中出現了很多現實問題。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三大困境:國家課程方案落地難、學習方式轉變推進難、創新人才培養突破難。
01
國家課程方案落地難
國家課程方案落地有多難?我們現在的評估督導似乎已經非常全面,但是我以為,最應該關注的是國家課程方案究竟有沒有落地、落實。
我們國家高中畢業生應該拿到144個學分,其中必修課應達到88個學分,包括6個藝術學分。
6個藝術學分就意味著從高一到高三應該每周開一節藝術課,但實際上,能夠嚴格執行這個學分標準的高中少之又少。
可以這樣說,如果高三沒有上藝術課,如果整個高中沒有達到6個藝術學分,那麼,學生拿到的高中畢業證就是帶有水分的。如果我們拿這個指標來評估,究竟有多少人可以拿到一張不含水分的高中畢業證?
02
學習方式轉變推進難
我沒有用學習負擔過重這個詞,因為我覺得要把學習負擔過重減下來,一時半刻還難以辦到。我們現在最需要減的是那些無謂的負擔,那些單一記憶的負擔。
其實,作業形式太單一、作業價值不大是造成學生負擔重的根本原因。在課堂教學中就只問記住了沒有;布置作業常常是針對知識記憶鞏固的無效訓練;在評價測試時,常常也是反覆測試記牢了沒有。
如果吃點苦、負擔重,將來有用,也算有價值,關鍵是吃那麼多的苦有什麼用?我是教高中語文的,參加過高考語文命題,我可以告訴大家,小學階段大量刷閱讀題並沒有用。
03
創新人才培養突破難
學生負擔過重導致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給創新人才的發展留足時間和空間。
與考試相關的課無限膨脹,把與高考不相關的課程大量弱化甚至徹底取消,提前結束新課、提前複習,把高中三年的課程兩年上完,留出一年專門複習應付高考,這樣的模式培養不出創新人才。
圖源:Pexels
目前對國家課程方案的督導和實施的評價,我認為要堅持四個底線:
第一,看一個學校是否能保證學生有充足的睡眠時間;
第二,看一個學校是否滿足了每天鍛鍊一小時的基本要求;
第三,看一個學校能不能在高中階段,讓每個孩子每周唱一次歌。我認為,校園裡有歌聲是一個學校能稱之為學校的標配;
第四,看一個學校能夠每天給學生留多久可自主支配的時間。
好多年前,我們禁止了節假日補課,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但現在又重新出現了一個問題,很多學校以為不准校外補課就是給校內補課留足了空間和時間。
我當了這麼多年校長真是感到痛心,現在有些學校明目張胆地在節假日補課,甚至教育行政部門逼迫著學校補課。
我多次呼籲,我們的教育部要拿出治理課外培訓機構、治理亂收費那樣的力度,要建立起「長牙齒」的問責機制,突出重點、難點、堵點,要讓國家課程方案體現出應有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改變強基計劃的
人才選拔方式
如果我們的強基計劃還是採取單一的考察方式,我們中學只能刷題、增分。如果考的標準是綜合素質、選的方法是全面考察,高中的培養方式自然就會發生變化。
我建議,應在強基計劃的現有政策框架內,研究卓越工程師素養考核標準,突破單一的紙筆測試方式,著重考查學生的製作、製造、創新、創意能力,引導高中學習方式走出單一刷題增分的誤區,重視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創新創造的能力。
還可以啟動「工+醫」、「工+農"專門人才的選拔,引導學生增強對卓越工程師的職業嚮往,立志為實業強國而努力。
調整語數外三科
高考統一要求
其實,新高考的「3+1+2」方式使我們國家的課程結構發生根本性改變,方案中必修學分為88個學分,但除此之外,20個學分的語數外選擇性必修,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人人必須選擇的必修,造成了我們實際上的必修達到108個學分,佔畢業學分的83%(國家課程總學分130),明顯偏高。
現在許多專家都在講博雅教育理念,認為不能過早分文理科,要強調通識教育,這無疑都是對的。
但是我要強調的是,通識教育只能是在通識的範圍里進行,而不能在高利害相關的選拔性考試里來實行。
圖源:Pexels
舉個例子來說:
考上北大中文系的學生,無一例外是因為數學特別好;而考上北大數學系的學生,無一例外是因為語文、英語特別棒。
高考數學滿分150分,一個文科生如果能達到105分已經很不錯了,但他根本沒有辦法看見北大中文系的門檻,他必須努力把他的數學從105分提高到135分。
他所有努力就是為了這30分,他擱置了對中文所有的興趣愛好,他的精力全都投入到提高這數學的30分。
這不僅是個人精力的巨大浪費,更是國家人才培養模式的巨大浪費,我認為這種培養方式只能培養出平庸的學科優秀者,培養不出對專業有持續熱愛投入的大師。
而數學更是如此,數學由於不分層,高考數學命題簡單了,沒有辦法選拔人才;命題難了,大部分學生答不出。所以,沒有分層既制約數學頂尖人才的培養,又導致大量差生存在。
我建議在「3+1+2」的框架內探索數學分層、語文分類和外語分級的考試方法,這可以使學生的負擔大大減輕,可以使學生把經歷投入到真正熱愛的學科中去。
圖源:Pexels
高中大學創新人才
貫通培養
當下,有一件事情要高度引起關注,新一輪以拔尖創新人才為旗號而引發的生源競爭與掐尖大面積回潮。
然而,歷史經驗不止一次的證明,用這樣的一種方式來培養傑出人才是存在巨大問題的。
我初步調研發現,目前全國高中範圍內實行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大概有6大模式,其中有兩種方法可以直通大學,但其他是不能直接與升學掛鉤的,最後還必須用高考能不能考高分來證明培養的人才是不是優秀。
那麼,這些模式的價值究竟有多大?
我建議儘快構建高校、高中對接貫通的「大學先修課程體系」,讓優秀的學生早一點有渠道去發展他們的專業愛好,形成興趣特長,真正成為能夠解決我們國家「卡脖子」問題的一代創新人才。
當然,中國大量家庭的孩子都不是超常的。既要關注超常兒童,更要關注常態兒童。
我們在面向超常兒童開展特殊培養教育的同時,也要統籌開展面向常態兒童的創新素養教育。
作為普通基礎教育工作者,面對這些問題,我只是表達我隱隱的擔憂,我們期待有更好的督導評估體制、更好的評價方法,能夠改變我們高中教育的現狀。
編輯整理:白羽
照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