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專欄 | 優化家庭互動模式讓孩子心理更健康

2019-10-10   健康吉林12320

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醫院長春心理門診,心理治療師邵丹陽,做客吉林新聞綜合廣播「12320健康熱線」欄目,專題講解「優化家庭互動模式讓孩子心理更健康」。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當中,約3000萬人受到了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全世界兒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病率在20%左右,我國目前雖然略低於世界水平,但近年來,發病率在持續上升,且兒童心理問題在成倍的增加。

當代兒童青少年

面臨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當代兒童青少年面臨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1.行為問題:軀體和言語攻擊、破壞行為、網絡成癮、自殺、自傷等;

2.情緒問題:恐懼、失眠、抑鬱等;

3.學習問題:學業焦慮、學校恐懼症、厭學、學習困難等;

4.人際關係問題:親子關係溝通不暢、同伴關係緊張、社交恐懼、叛逆和孤獨等。

為何當代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

成幾何級增長?

90年代,兒童心理問題在「外部」,外部環境因素,外部環境因素改善後,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了。2000年後,兒童心理問題在「內心」,內在爭感和高孤獨感,家庭互動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至關重要。

高孤獨感

雖然如今二胎政策已經開放,但現在絕大部分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自小便帶著一股與生俱來的高孤獨感;六個大人養一個孩子,他們不缺愛也不缺物質,講求平等和話語權,需求從溫飽的上升到愛和尊重,並且要活出自我。但當孩子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感覺不被理解,進而產生的孤獨感;而且,如今網絡遊戲和手機小說大量的占據著家長和孩子的時間和精力,而虛擬的世界是空虛的。沒有「人味」的互動,會讓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受阻,親子溝通不暢,進而加劇孤獨感。

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自我中心化,自主性和規則感的發展不好、心理彈性弱等問題。上學之後不能去適應學校生活,做事拖拉,寫作業困難,學習吃力,沒有自主性,被家長和老師「拽」著往前走。甚至會出現早戀、抑鬱、自卑、人際關係障礙等常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高競爭感

生活節奏加快,父母的強控制感、高焦慮與高期待並存,都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正是這份沉重的希望使得孩子從小便不得不參與到高強度的競爭中,家長往往會忽視孩子本身的需求,孩子在無形之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無處排遣的壓力漸漸的積壓在內心之中,越來越多......最終很多問題交織在一起,負面情緒爆發引發各種常見的青少年兒童心理問題,例如:厭學、叛逆、考試焦慮、態度消極等等。

有問題的家環境

有問題的家庭環境是造成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孩子出問題了,其實是家庭系統出了問題,如果不改善這個系統,是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的。

家族的代際問題傳遞,父母本身就是這麼長大的,自己成長的環境與現在完全不同,從小沒有經歷過,也不知道怎麼去對待孩子,所以父母不應該被責備,而是應該得到科學的訓練。家庭系統健康了,孩子也就健康了。

不良的家庭互動模式

都是什麼樣子的?

單親家庭的不平衡

不是說單親的孩子就會成長不好。但是帶著孩子的一方,往往會因為焦慮和內心的不平衡,使勁的控制孩子,並且容易否定攻擊詆毀另一方這樣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其實婚姻形式的破裂,不能斷裂親子關係,還在以父母的身份愛孩子,從這個角度降低對孩子的傷害。

老人過度參與孩子管教

四個大人管一個孩子,老人完全參與管教出來的孩子,個性上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比如幼稚,不聽人講話,很容易發火。因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發火。不能擺脫自我中心的階段,表現出來就是幼稚,不能換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結構,老人應該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個幫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應該退出,交給孩子父母。老人分清邊界,就會減少很多矛盾。

夫妻關係的偏斜

在一個家庭當中,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而非親子關係。夫妻關係不和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夫妻常年冷戰,既不和解也不離婚,孩子夾在中間是很矛盾的,整天提心弔膽的,還要壓抑自己照顧父母的情緒,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也會有問題;同時缺失的丈夫會產生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爸爸同時會產生關係問題的孩子。

現階段比較理想的

家庭互動模式?

當我們全心全意做好父母的時候,我們忘記了做好父母的根基:和諧親密的夫妻關係。

比較理想的家庭互動模式是,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模式,夫妻關係很緊密,都給孩子比較均等的愛。有利孩子性格形成,同時學習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中,夫妻之間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關係比親子關係更重要。在這種模式中,一方面,夫妻關係很和睦,能給孩子充分的家庭環境,由於父母關係很好,孩子也會對婚姻產生美好的感覺和嚮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樣相處;另一方面,父母雙方能給孩子比較均衡的愛,這樣,孩子便能從父母那裡同時學習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很有益的。媽媽在孩子的心理起到的是依戀,親密,共情,這樣類似於容器的作用,爸爸則是代表外在的世界,與孩子規則的建立,與權威的關係,與職業的關係都緊密相關。

父母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反思和成長。家長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導,又不要急於干預。

在孩子發展中,有些「問題」其實是常見的過程,會隨著成長逐漸消失。家長有時可能會誇大或忽視孩子的問題,要開放地聽取他人的反饋,或向專業人員求助。

生活不易,育兒更不易。每段美好的婚姻都需要一個不缺席的丈夫,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也需要一個不隱身的爸爸。希望每個媽媽都被溫柔以待不需苦苦支撐,希望每個爸爸的付出都能被看見且被信任,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在健康的親子關係中茁壯成長。

專家簡介

邵丹陽,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醫院長春心理門診,心理治療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沙盤遊戲治療師。

擅長兒童及青少年心理諮詢、個人心理成長、婚姻家庭、人際關係諮詢。

在成人,兒童與青少年的發展諮詢及親子關係、婚姻問題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

編輯:王曉婷 責任編輯:韓力

投稿郵箱:jilinsheng12320@163.com

聯繫電話:0431-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