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公園,七十歲了

2022-10-21     政協往事

原標題:人民的公園,七十歲了

《人民公園》 鄭慕康1959年

1952年人民公園景色,刊於《解放日報》。

南極石 除署名外均資料圖片

70年前的10月1日,上海人民公園對外開放。

在之前長達90年的時間裡,這片土地是賽馬賭博的銷金窟。直到上海解放後,它終於回到了人民手中,洗盡鉛華,成為人民的廣場和公園。

1952年秋天,時年63歲的浦東嶗山路居民宋春林特意趕了半天路,來到浦西的人民廣場。

站在人民廣場北望,一片占地約282畝的遼闊地帶,讓這位船廠老工人欣喜到雙眼濕潤:「我活了這一大把年紀,才第一次仰起頭走進過去為帝國主義所霸占的土地。」

和宋春林一樣激動的,還有一個叫湯生堡的中學生。他家就在武勝路,卻是第一次走進這一地帶:「我們雖做了它的鄰居有十多年,但這塊祖國的土地我們卻不能進去。」

這片讓一個住在邊上的上海孩子都不能進去的土地,曾經的名字,是跑馬廳。在長達90年的時間裡,這裡是賽馬賭博的銷金窟。直到上海解放後,它終於回到了人民手中,洗盡鉛華,成為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

令兩位普通上海市民激動的原因,是1952年人民公園正式對外開放。作為第一批遊客,他們寫下自己的感慨,投稿並刊登在當年的報紙上。

今年,這座人民的公園70周歲了。

1

1862年,上海道台出布告通知,泥城浜(今西藏中路)以西農田,由英國跑馬總會圈占。

一名英國軍官、跑馬總會會員,騎馬從現在的南京東路西藏中路口大約在上海第一百貨股份有限公司門口起,向西由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折馬霍路(今黃陂南路)再向東經跑馬廳路(今武勝路)至現在的上海工人文化宮,折向北沿西藏路回到原地。這名軍官路經的土地,計460餘畝,之後被闢為遠東最大的賭窟——上海當時的第三跑馬場,又稱「跑馬廳」。

昔日安靜的農田、有著70餘幢房屋的小村莊、325戶業主連同他們祖先的墳墓,自此被強力一筆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賽馬場的嗒嗒馬蹄聲,和香檳賽、金樽賽、大皮賽、新馬賽、馬夫賽、餘興賽、拍賣賽等賭馬的喧囂聲。

香檳票(又稱「發財票」)每張售10元,清宣統元年(1909年)向華人開放後,對華人購買無限制,煙紙店均有出售。香檳票的最高額為售出5萬號,頭獎從10萬元逐漸增至22.4萬餘元,以引誘市民參與賽馬賭博。實際香檳票得一個頭獎的機會,只有五萬分之一。每一次賽馬賭博後,99.99%以上的人只輸不贏。賽馬彩票每天出售額在100萬元左右,跑馬總會老闆從中抽頭20萬元。從1920年到1939年,香檳票的收入達1.5億元。當時上海流傳著這樣的話:「香檳票,到處銷,吸盡了中國人的血,裝滿了殖民者的腰。」(《黃浦區志》)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德國將軍瓦德西來滬,在跑馬廳檢閱駐在上海的外國軍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協約國軍隊在此舉行慶祝大會。萬國商團更是經常在這裡出操。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曾駐紮在跑馬廳。抗日戰爭勝利後,跑馬廳停止賽馬賭博,但這裡又成為美軍軍營和美國剩餘物資的倉庫。

直到上海解放後,上海市軍管會正式接管跑馬廳,這一片土地和建築,終於回到上海人民手中。1951年9月7日,上海人民在原跑馬廳舊址隆重舉行人民廣場闢建典禮。同日,宣布廣場北部闢建為人民公園。

「這塊過去被人稱為『冒險家的樂園』的土地乃是帝國主義罪惡的淵藪,乃是一個最髒的藏污納垢的地方,對上海人民極其有害。現在它已收歸為人民所有了。我們就要依靠自己的勞動,將這一地方變成對上海人民有益有用的地方,」時任上海市副市長潘漢年說,「將這一廣場修建成廣大上海人民活動與娛樂的場所,建設成為上海人民的樂園!」

2

1952年10月1日,公園對外開放。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題寫了「人民公園」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當時的建築設計,保留了原跑馬廳的一些遺蹟,如游泳池、看台、球場以及一根高38米、底部直徑50厘米的旗杆等。改造地形工程由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承接,道路、橋樑、下水道等由市工務局中區工務所負責施工。開工不久即進入梅雨季節,雨日達27天,之後又經歷了三次颱風的侵襲。施工中,共出工4.92萬人次。建園所用的248噸假山石,多是市民捐獻的。園內鋪植草皮7.37萬平方米,種植樹木1.34萬株,不少機關、團體和個人向公園贈送名貴樹木,總數達兩千餘株。

當年10月2日至25日,人民公園為慶祝國慶節和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的召開,先邀請部分群眾參觀,從10月26日起,正式向全市人民開放。當時,園內有一條人工開挖的1200米河道,深3米至5米,寬12米。環繞公園四周的河流上有許多精緻的小橋,還有供人划水的小艇,有設備完善的兒童公園,有巨大的廣場,有小丘、石凳、花草、樹木、茅亭、文化室、音樂廳。公園的遊客留言欄上,人們寫著感激人民政府的熱情的詩句。

10月27日,三輪車工人王銀夫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遊覽了人民公園。他坐在草地上,看看四面,看看天空,渾身感到輕鬆。他後來寫信給報社描述:「我看到年輕人在跳著唱著,孩子們排著隊轉風車,祖國是多麼美麗可愛啊!」

育光小學的教員馨揚在10月16日帶領著一隊兒童進入人民公園時,心裡異常激動。他回想起過去的情形:「解放以前,我經常從那裡走過,但看到大門口站著的是耀武揚威的美國少爺兵。但是現在,它已成為上海市中心區人民的樂園了。每天將有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到這裡來愉快遊覽,盡情歌唱。」

自此,人民公園成為普通上海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到了1980年,數據顯示,夏季每天有多達2.3萬餘人遊覽公園。

3

人民公園地處市中心黃金地段,交通便利,當之無愧地成為上海最重要的地標之一。

上海解放初期,經常舉行大規模的遊行,而每條線路幾乎都會以人民公園作為會合點。1978年後,每逢秋季,人民公園都會舉辦菊花展。在南京西路325號大樓被作為上海圖書館使用的年代,公園見證了許多一早來排隊、求知若渴的學者、學子的身影。而且,和所有公園一樣,這裡是人們玩耍、鍛鍊身體和約會的場所。幾乎每個上海家庭,都有一張在人民公園、背後是國際飯店的照片。

1985年11月,南極科考隊員將在喬治島冒著嚴寒和風浪採集的一塊質地堅硬、重2噸的南極石送給上海人民,並矗立在人民公園內。這塊「長135厘米、寬90厘米、厚60厘米,形狀如臥著的海豹的上半身,豎起似企鵝」的花崗岩,曾經被計劃放在延安東路隧道口和人民廣場。最後,它被安放在人民公園內,供市民感受那份生生不息的自然精神。

建園40年後的1992年9月14日,人民廣場綜合改造工程正式破土動工;1993年底,人民廣場綠化改造工程全面啟動,並被市政府列為1994年上海市第二號重點工程。此後,人民大廈、上海博物館相繼建成開放。廣場西面是1998年落成的大劇院。廣場東面是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除了如今作為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南京西路325號——這幢保留了大鐘的褐色面磚與石塊交砌的英國古典主義風格大樓,是昔日的跑馬廳大樓之外,這片空間裡,已經完全看不到當年跑馬場的痕跡了。

從1996年至2002年,地鐵1號線、2號線、8號線以及地鐵人民廣場換乘中心相繼在人民公園開工建設。而在整個建設過程中,人民公園始終向遊客開放。2000年,人民公園進行了綜合性改造,公園內設有當代藝術館。

時光匆匆。這座人民的公園,見證了這座人民的城市的飛速發展。當年那個家住武勝路、熱情向報紙寫信、呼籲建設好周邊環境的中學生湯生堡應該已是八旬老人了。他,還會來人民公園散步嗎?

(原題為《人民的公園,七十歲了!》)

來源:沈軼倫/解放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a48e3f187e325b1733b45c5ca8340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