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公園前身「顧家宅公園」

2022-09-21     政協往事

原標題:復興公園前身「顧家宅公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上海人常把位於今復興中路重慶南路的復興公園稱為「法國公園」,實際上這只不過是一個俗稱,它正式的名字叫「顧家宅公園」。

上海開埠前,這裡地處上海縣城西郊,有大片農田,散布著一些農舍。村民多為顧姓,故名「顧家宅」。有一富戶辟出10多畝土地,建造了一個私家花園,人們稱之為「顧家宅花園」。1900年8月,八國聯軍侵占北京。1個月後,法國軍隊進駐上海,需要駐地。法國總領事逼迫上海地方當局同意,以7.6萬兩白銀買下顧家宅花園及其周圍152畝土地,其中112畝租給法軍建造兵營。1904年,法軍撤離,這裡建起了網球場、彈子房、擊劍館、舞廳、酒吧等。1908年7月,法租界公董局決定將顧家宅兵營改建為公園。1909年6月建成,同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對外開放,名為「顧家宅公園」,俗稱「法國公園」。

公園以環境幽雅著稱,有開闊的草坪,形成中軸對稱的幾何圖案化植物造型。園內設音樂亭、噴水池和沉床式花壇,濃郁色彩大反差對比表現出浪漫的法蘭西風格。顧家宅公園開放初期規定:華人不得入內,但是侍候外國人的華仆可隨主人入園。這種歧視中國人的規定,激起了許多愛國志士的強烈譴責。迫於輿論壓力,1928年公董局決定,自7月1日起中國人可購票入園。此後,遊園人數逐步增加。20世紀30年代,有人在《游顧家宅公園記》中寫道:「奶媽或母親攜著孩子,悠悠地織絨線;男男女女並肩挽手地走桃花路;也有帶著沉重的幾十斤重的線裝書在池邊埋頭勤讀,也有痴漢似的獨自在亭子裡練拳。」

1937年淞滬戰爭爆發。因戰火波及,位於南市的上海動物園將動物無償移交顧家宅公園。1944年,公園改名為「大興公園」,一度作為日軍練兵場和倉庫。1946年元旦又改名「復興公園」。20世紀50年代,在公園內新建、擴建各類遊樂服務設施,總面積擴為138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63be90caa544d19877c690cc8264d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