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GDP數據低於預期,與此同時,9月CPI同比增長3%,達年內高點,經濟下行再度令市場擔憂。當前是不是好的投資機會?未來的投資方向在哪裡?這一系列問題,困擾著許多的投資者。本期,小編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希望能給予到廣大投資者答案!
當前經濟主要威脅是什麼?
以上的問題綜合起來都可以歸納為一個問題:當前經濟主要威脅是什麼?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發布《2019年第三季度宏觀政策報告》(下稱「《報告》」)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就是需求不足,經濟運行低於潛在增速,這也是接下來經濟運行的主要威脅。考慮到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孱弱,擴大總需求需要落實在信貸增長,具體對策包括及時調整利率、理順基建項目融資來源、加快都市圈建設、流動人口落戶相關政策支持等。
《報告》認為,經濟運行是否低於潛在增速,判斷標準不在於GDP增速高低,而在於價格,以及PMI、勞動力市場、企業盈利等輔助指標。核心CPI、PPI,以及PMI自2018年初以來一直在持續下行通道當中,持續低於合意水平的價格表明經濟運行低於潛在增速,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
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報告的主要觀點:
1、豬肉為代表的肉類價格上升帶動CPI上行,但核心CPI和PPI持續下行。與過去幾輪的CPI上行不同,此輪CPI上行的原因並非需求旺盛,而是供給衝擊。結合核心CPI、PPI、PMI、勞動力市場、企業盈利等組合指標來看,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低於潛在增速。
2、需求不足的主要反映就是購買力不足,而沒有信貸增長就沒有購買力增長,擴大總需求落在實處的關鍵就在於保障廣義信貸合理增長。應主要依靠以下手段:及時調整利率、對房地產企業和住房抵押貸款政策的正常化、確保廣義政府債務和基建投資的合理增長、堅持當前匯率改革方向,以及幫助流動人口在城市落戶安家的相關政策安排。
3、房價高低度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關鍵在於住房供給彈性,而非簡單的房價過高就一定會對企業經營和居民消費帶來負面影響。若住房供給富有彈性則房價上漲會得到遏制,同時帶來規模經濟收益;相反,供給缺乏彈性則房價上漲加劇,同時缺乏規模經濟效益。
因此,《報告》認為,這次CPI上漲背後是供給衝擊而非需求衝擊。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決策依據不宜再過多參考CPI,而應該考慮更全面反映物價水平且較少受到供給衝擊影響的價格指標。
14億人的大市場,即使經濟下行,
依然有好的投資機會
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有14億人口,包括大量的中產階級,目前GDP還有6%的增長速度,就算更低也無妨。因為,可怕的從來不是宏觀經濟,而是跟風投資,從百團大戰到百播大戰,再到共享經濟和當下的造車新勢力,都證明了這一點。
近日,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在2019年安徽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表示,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永遠都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的行業在崛起,有的行業在衰落。「在中國,賣洽洽瓜子、黃飛紅花生都可以賣幾十個億,賣鴨脖子都能賣出周黑鴨、絕味和煌上煌三家上市公司來,無窮食品賣鹽焗雞也有幾十個億的銷售,可見中國的消費需求是如此旺盛,市場容量是如此大。所以經濟下行,並不意味著不是好的投資時機。」
在張維看來,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中唯一的成功之路,是長期堅持研發和提升組織系統能力。
以醫療健康行業為例,截至2018年底,中國有超過7000家製藥企業,1.7萬家醫療器械企業。截至2019年9月30日,醫療健康行業A股上市公司共309家,2018年總研發投入為350億元,每家平均研發僅投入為1.2億元。國內藥企市值最大的公司為恆瑞醫藥,器械市值最大的公司為邁瑞醫療,兩家公司2018年的研發投入合計為40億元,占A股醫療健康行業總研發投入的11%。
再看美國,截至2019年9月30日,美國醫療保健上市公司有1038家,總研發投入為1772億美金,平均每家研發投入為2億美元,有25家藥企2018年研發投入超過10億美金。全球對研發投入力度最大的藥企是羅氏,2018年研發投入達108億美金,是恆瑞醫藥研發投入的40倍。2018年,全球前15大生物製藥公司研發投入合計超過1000億美金。資本市場對持之以恆堅持研發投入戰略的企業,給出了非常積極的鼓勵。
哪種投資方式更適合你?
面對紛繁複雜的投資世界,投資者對待投資風險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偏激進,有的則偏保守。而當我們身處不同的年齡段,對投資又會產生不同的認識與思考,相信部分原因在於每個人都在其獨特的人生旅程中找到自我。
身處當下經濟環境,不同年齡的人群對於投資有著怎樣的理解和方法論?基於這個議題,運用可視化手段為商業決策者提供深度分析內容的平台Raconteur為我們做出了解答。這項研究主要涉及到全球範圍的五代人群:
沉默的一代:指1925年至1945年之間出生的人,在這段時間長大的孩子們非常努力工作但卻不受重視。
嬰兒潮一代: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4664」現象,泛指從1946年至1964年出生的人。
X世代:通常指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期的一代,即嬰兒潮之後、千禧一代之前的一代人。
千禧一代:指出生於20世紀時未成年,在跨入21世紀以後達到成年年齡的一代人,即1982-2000年間出生的人。
Z世代:指在1990年代中葉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
而在投資方面,這五代人有哪些差異?你處在哪一階段?我們再來看一組有趣的數字:
在投資知識方面,有42%的千禧一代認為自己達到該領域的專業水平。在同一問題,只有23%的嬰兒潮人群這麼認為。
對於管理投資,多數千禧一代(66%)認為,能夠在同一個App中管理個人理財(包括投資)很重要;相比之下,接受調研的嬰兒潮一代只有35%對此表示認同。
關於投資組合,受訪的千禧一代和嬰兒潮一代各有30%在投資組合中配置了現金;分別有21%和27%的千禧與嬰兒潮一代進行了股票投資;擁有另類投資的比例則最小,分別占11%和7%。
在獲得財務回報之外,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希望做出能夠產生積極的、可衡量社會與環境影響的投資——影響力投資,包括關注ESG(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因素的投資實踐。由上圖可看出,高達66%的受訪千禧一代在基金選擇上會綜合ESG因素,這一比例是嬰兒潮一代(32%)的2倍。
對比以上的投資,你是否對自己的投資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史為鑑,能更好地掌握未來,多聽前人經驗,紮實自己的基礎,才會更具勝出的可能性。因為最終決定投資者命運的,既不是股票市場,也不是那些上市公司,而是投資者自己決定了自己的命運。
更多金融趨勢分析、投資技巧講解、理財知識,理財課程,請關注公眾號「亞洲財經商學院」
想深入了解「股權投資項目」「固定收益投資項目」,可以私信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