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瞎炒了,這才是區塊鏈

2019-11-05     微笑書寫青春

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征服這個世界的?《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標記了三個關鍵節點。

7萬年前,人類迎來認知革命,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誕生,自此脫胎換骨。

1.2萬年前,農業革命出現,人口激增,文字、金錢、帝國和宗教極大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500年前,科學成為了人類最強的加速器,工業革命、電力革命、計算機革命,一次緊接著一次的科技爆炸,終於把我們推到了現在——智能革命前夜。

當前,通信速度,5G在操作;算力釋放,雲計算在籌備中;人力的替代,AI在各領域全速推進......

五花八門的科技分別從自身的角度不斷改進提高著各個環節的效率,對應的人類社會生產力則以指數提高。

與5G、人工智慧等技術不同,區塊鏈更像是在重新編織一張網,它的意義在於重塑人類的協作方式和彼此之間的聯結關係,幫助人類在科技紅利逐漸弱化之時,實現關鍵的一躍。

01、為什麼是它?

區塊鏈被列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後的一周內,資本市場先是縱情狂歡,然後迅速冷卻。

10月25日,比特幣自7400美元左右拔地而起,10月26日一度突破10000美元大關,炒幣群沸騰。截至

10月31日,又慢慢回落到9000美元左右。

股市相關概念股也坐了一趟過山車。10月28日,128隻區塊鏈概念股集體漲停,創造了A股題材爆發之最。10月30日,熱到發燙的區塊鏈概念突然急劇降溫,百邦科技盤中甚至上演了天地板,直接由漲停到跌停,投資者當天損失就可能達到20%,第二天則繼續跌停。

一盆冷水過後,人們都慢慢冷靜下來。

除了資本市場,眾多科技觀察者也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什麼才是真正的區塊鏈?」

人們對人工智慧很熟悉,但說清楚其內涵很難。人們對區塊鏈相對陌生,但說清楚其本質卻很容易。

就人工智慧來說,其研究範疇極其廣泛,從機器運動學習,到人工神經網絡,再到自然語言學習乃至視覺識別等等,我們很難一句話歸納其本質。

但區塊鏈技術則相對容易理解,它就是個資料庫系統,提供了一種「去中心化」的儲存方式。

對大眾來說,熟悉與否來源於應用場景的描述。大量的科幻作品中,我們了解到了人工智慧可以有「機器人伴侶」「智能售貨員」「機器人戰士」以及「機械工廠」等一系列應用場景,而關於區塊鏈,我們只能想到「數字貨幣」,乃至有些對該領域不熟悉的朋友會誤認為「區塊鏈和比特幣是一回事」。

這樣的差別,從技術角度來談,來自於它們解決的問題有著本質區別。

5G解決了網速和時延問題,人工智慧解決了人力替代問題,物聯網解決了對物的精細控制問題。

區塊鏈解決了什麼?一個資料庫系統,能解決什麼呢?

在此之前,人類史上所出現的所有數據管理體系都是中心化的資料庫。它們穩定、高效、龐大,一直以來都運行得很好。

但有一些衍生問題是中心化資料庫所無法解決的。

比如「安全」。權威機構再值得信任,那也是信任他人。而區塊鏈分布式帳本的儲存方式,可以讓每個人成為相互制約、相互驗證的「記帳員」,使得信任的載體變成了無感情無立場的代碼,這顯然又前進了一大步。

相比於其他技術所解決的生產效率中的具體問題,區塊鏈在本質上解決了一個更加抽象的事情,即「人與人的信任」。

02、重塑聯結關係

區塊鏈的價值,主要在於對人類聯結關係的重塑。

要知道,權力的本質即信息差,而誰可以更接近中心系統並對相應的組織機構進行操控影響,誰就有權決定生產資料的分配形式,同時在相互關係中處於較高的地位。

去中心化的本質,實則是對權力的高度分解。

而將這一概念與區塊鏈結合起來,需要我們對token(「令牌」)有一個基礎認識。

在計算機領域中,無論是基礎的網絡架構還是服務系統的身份驗證等,都涉及到token的概念,其中,「提供證明」是token最主要的核心功能。

在區塊鏈中,token所代表的則是權益證明,誰擁有特定token的所有權,就證明誰擁有了這些token所代表的權益。

對應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將token簡單比喻為黃金,黃金(token)在你手裡,證明你擁有若干資產,它們無需像紙幣一樣,要由銀行來承認和背書。

比黃金和紙幣更加有力的,是token還可以進化為Programmable Money(可編程的錢),意味著錢的存在形式可以變得更加多樣化。

無論再微弱的價值,在比特世界中我們都可以用token衡量和彙集。

而做到這一點,則需要「智能合約」的幫助。

根據定義,智能合約是一種旨在以信息化方式傳播、驗證或執行合同的計算機協議。智能合約允許在沒有第三方的情況下進行可信交易,這些交易可追蹤且不可逆轉。

通俗來說就是,用戶提前設定好一個條件,當條件滿足時,計算機會自動幫你執行合同,參與者無法耍賴,也不需要第三方來監管。

關於此,我們重點來關注虛擬資產。目前來看,版權、身份(虛擬 ID)、社交媒體帳號、公眾號、社交媒體社群、個人數據等虛擬資產的商業價值都在急劇膨脹。而在人類 GDP 由原子世界逐步向比特世界遷移的過程中,它們的價值會越來越大。

藉助智能合約,藝術和娛樂等虛擬資產的生產、交易方式將發生巨大的改變。

以新媒體藝術為例。現如今,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該領域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體系,但一直面臨價格被低估的問題。

因為電子照片、視頻可以免費複製,天生與藝術品的「稀缺性」相違背。線下藝術品價值連城的部分在於那個獨一無二的原作,而線上的複製品一文不值。

但是,如果區塊鏈定義了線上的原始碼才是「原作」呢?那麼線下的列印版本,不就只是衍生品,反而一文不值嗎?區塊鏈不僅具有時間戳、獨一無二、不可篡改等符合藝術品特性的特點,還超越了物理屬性,比如不會丟失和被破壞。

今年年初,高曉松曾在清華大學就區塊鏈革命發表了一系列精彩的暢想。

高曉松表示,原來的音樂是要通過三級大型的平台才能觸達用戶。用戶的錢回到作者演唱者手裡,還要通過這三級,第一級是詞曲版權代理方,第二級是唱片公司,第三級是負責分發的音樂平台。這麼多平台成本都要承擔進去。

在高曉松看來,藝人可以發行token來跳過娛樂公司。首先藝人發行自己的token,然後通過token融資來製作自己的娛樂或周邊產品,粉絲通過token來兌換(購買)娛樂產品,藝人再把收入的20%分紅給粉絲,形成良性循環。

現如今,粉絲除了寫評論跟投票,實際上並沒有更多的可為偶像乾的事。通過token,區塊鏈有了發現弱價值的力量。

粉絲可以直接購買的藝人發行的token,也可以通過向他人推薦作品獲得token。通過在各個環節中價值token化,大大降低了粉絲參與門檻,這樣粉絲不單純是傳統意義上的粉絲,還具有了多重身份。

粉絲可以是藝人的早期投資人,同時也是終端消費者。

在這樣的世界中,一首金曲的版權背後,或許有著成千上萬的股東參與分紅。

通過區塊鏈技術,我們可以真正達成虛擬資產的精確確權和流轉記錄,進而完成平台、經濟體以及用戶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這其實就是對整個人類聯結關係的全面改進升級。

03、漫長的征程

區塊鏈的故事聽起來很美好,但要落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將目光轉向現實,我們會發現區塊鏈行業中當前真正誕生的應用,說來說去也就是數字貨幣。

從 2013、2014 年開始,就有很多優秀創業者前赴後繼地探索著區塊鏈的應用領域。但由於技術過於原始,資本也冷清多時,大部分在2016年底前熄火。

以供應鏈金融舉例,對於製造業、零售業、工業等領域,供應鏈金融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通過明確的帳期和下游的還款能力對上游進行授信。

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我們發現,參與者的信息化程度極低。一方面,由於供應鏈條中涉及的企業過多,它們之間的信息流轉記錄收集由於企業軟體的隔離變得十分困難;另一方面,有些供應商自身甚至還沒有實現貨品及帳款流轉的線上信息化記錄。

想要打通整個行業的信息系統。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首先是一個打通了行業的資料庫,其次才是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尚且如此,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談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無異於空中樓閣。

其次,需要清晰認識到的是,去中心化本身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

作為一個資料庫,去中心化一定是比中心化低效的。所以正確的問題並不是如何在各個場景去中心化,而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分布式系統所帶來的價值提升遠遠大於對效率的犧牲。

在具體的執行推進過程中,我們甚至還不能調和這樣一個矛盾:一個中心化的公司,為什麼要去定義去中心化的規則?它在這一過程中又該如何盈利?

Wind數據顯示,區塊鏈指數涵蓋52家公司,細究其業務,要麼是機器生產,要麼是交易平台,要麼是通過私有雲來進行變相發幣,幾乎全都跑不出數字貨幣的範疇。

它們的價值極易被證偽,股價大起大落自然在意料之中。

相比於生產效率的直接提高與應用,人類彼此間聯結關係的升級疊代需要整個市場體系的全面演進才有可能成為現實。

而最重要的是,在一個去中心化為主導的商業升級中,一個中心化的企業很難從這一過程中獲取利益。這一由技術原因所決定的天然矛盾,使得區塊鏈商業化落地更是極其漫長。

相比其他技術,區塊鏈很難說解決了什麼具體的商業痛點。因而傳統的「找到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形成商業模式」的路徑很難在區塊鏈的技術應用中得到復現。

但是,隨著智能革命的持續發展,人類必將對彼此之間的聯結關係產生更高的要求,而那時,區塊鏈將大有可為。

更多金融趨勢分析、投資技巧講解、理財知識,理財課程,請關注公眾號「亞洲財經商學院」

想深入了解「股權投資項目」「固定收益投資項目」,可以私信小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KFkSPG4BMH2_cNUgsV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