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打破自戀的父母,才有資格談格局

2020-08-19   有夢想的唐糖

原標題: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打破自戀的父母,才有資格談格局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高度,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深度——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但是當說到具體的問題,比如「究竟何為父母的格局?」時,很多人又會陷入茫然。格局就像人格,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實實在在的發揮著影響。

在黃靜潔的作品《父母的格局》中,這個問題有了明晰的答案。事實上,黃靜潔一共出版了兩本書,分別是《父母的格局》和《學習的格局》,我是先看了她近期出版的一本《學習的格局》之後,才又返回頭去看她更早之前出版的這本《父母的格局》的。

這兩本書,分別以她的兩個兒子為基礎人板,不僅包括了她自己20多年的育兒經驗與總結,更有她成為母親以來一路的思考與學習。

我們之中的任何人,都是第一次來到人間,也是第一次成為父母,所以,即使在意願上我們多想成為一個「好媽媽」,但在事實上都會不可避免的會留有遺憾正因為如此,學習和思考,就成了為人父母儘量避免遺憾的幾乎唯一的有效手段

《父母的格局》這本書,主要探討的是父母的養育觀和親子關係的話題。精神分析將一切問題都放在「關係」的模式之下去思考和看待,所以,孩子身上的種種「問題」,其實背後反映的是親子關係的質量,在這個角度,精神分析和黃靜潔的育兒觀不謀而合:和諧、健康的親子關係,能夠為孩子鑄就健康積極的人格品質,而孩子的一生髮展高度,其實是其自身人格發展水平的外在體現。

01 父母的學習與思考:空杯心態為基礎,實現格局養育

十幾歲時,我看了一篇池莉的中篇小說,小說里,池莉記錄了自己從懷孕到生產,到成為母親的完整過程。整篇小說,洋溢著一個新手母親的期待與焦慮,新奇與惶恐,很多年過去了,我依然對這篇小說中的一句話記憶猶新——池莉懷孕後,對如何成為一個媽媽,如何撫育孩子一無所知,這令她非常焦慮,面對這種焦慮,她寫道:我去了書店,把所有相關的書籍都找來看。如果不知道答案就去到書里尋找答案,這是我多年深入骨髓的經驗。果然,在看完書店裡所有關於懷孕生產的書籍之後,她的焦慮程度減輕了很多。

很多年過去,這句「每當我不知所措時,就去書中尋找答案」仍一直牢牢的印刻在我的腦海中。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事實上,我們所有的困惑,都早已被先賢研究、摸索,並有了相對成熟的答案。但遺憾的是,我們卻常常繼續在相同的彎路和相似的錯誤中苦苦掙扎。

在我看來,很多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家長,其實都很「勤奮」,只不過這種勤奮的本質,是一種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所謂「戰術上的勤奮」,就像吳伯凡提過的他的那些「看上去」很用功的同學一樣,每日忙忙碌碌,但其實做的都是自己舒適區內的事情。吳伯凡的同學,是抄寫自己早已學會的生字,練習自己早已經學會的數學題,而各位家長的表現,則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對各種瑣碎事務的操心,他們為孩子做各種各樣的規劃,對孩子的各種大小事宜都打點的細緻周到,但唯獨少了對教育的學習、反省和思考

在中國,很多家長會激勵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會勸慰孩子「熬過這幾年的辛苦,就會有美好的明天」,這些聲音都說明,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認同「學習是一個苦差事」。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的確是一件辛苦的事,因為學習未知,意味著突破自己原有的舒適區,更因為,學習本身,本質是一種深切的自我否定。

突破這種心理障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比如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承認自己在孩子面前其實很無知,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大人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都多」、「家長一定是把最好的給孩子」、「孩子什麼都不懂,父母當然應該對孩子的前途負責」.....這些根深蒂固的聲音極大的滿足了家長的自戀

可以想像,如果這種自戀被打破,家長被告知,其實自己並不比孩子高明,應該順應孩子的靈性,尊重孩子的發展時,可想而知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是多麼荒謬的說法。這不僅打破了ta以前的固有認知,更深深的打碎了自己的自戀和價值感。

所以,能夠學習、反省、思考、應用這些育兒知識,其實是很困難的。很多家長學習了,但卻在實操中知行難合一,其根本原因在於對理論的理解不夠深刻和徹底,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又在於真正的學習,意味著需要打破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只有穿透那些自我防禦的盔甲,這些育兒學的精髓才能真正被家長吸收。

從這個角度說,家長的格局,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體現在為人父母者,是否能放下心中的防禦,以空杯心態對待全新的生命上

黃靜潔將空杯思維作為了全書的開篇第一篇來講,我猜這大概是源於她自己做母親的經歷。當送大兒子上幼兒園、為孩子擇校時,她才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一個問題,她寫道:「這第一次母子面試便成為我成為母親後的第一次自我覺醒:原來我從來沒有好好的觀察過Ian,即使我全身心投入的與Ian一起做了許多美好的事情,我也沒能好好的理解他。從那天開始,我意識到了一個經常被中國家庭忽視的育兒真理,那就是父母不是生來就懂孩子的。」

通過大兒子Ian的擇校經歷,黃靜潔深刻的認識到「最優選擇,就是孩子天性的選擇」。在與大兒子走過18年後,她才理解到:「孩子在他們成長的各個年齡階段都擁有屬於哪個年級所特有的靈性觸覺,他們可以完全依賴最自然的感受來判斷好惡,選擇適合自己的......在幼年,孩子 現在就是天性的最優選擇。」

在這本書中,黃靜潔提出了父母的四種智慧,其實這四種智慧都是基於對孩子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的——承認我們其實不懂孩子,才會虛心的傾聽和理解他們;讓孩子選擇,護航他們心中的堅持,便是尊重他們的個性和夢想;給孩子時間,相信他們的內在力量,保持成長的自然節奏,甚至「讓他們在錯誤里多呆一會」;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和思考,不做始終盤踞在孩子頭頂的「直升機父母」.....

這些聽上去似乎很熟悉的育兒理論,其實內涵豐富,它們並不是雞湯,而是實實在在的實戰經驗。道理是粗的,但應用卻是細的,具體如何應用,是建立在每個父母對這些要義的理解程度和自身人格完善的基礎上的。

02 父母的「用心」:利用第三種力量,賦予孩子自我驅動的能量池

原生家庭非常重要,幾乎每個孩子身上都會留下原生家庭的烙印,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第三種力量的介入,同樣能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在《父母的格局》中,黃靜潔介紹了幾種激發孩子內驅力的「第三種力量」,比如家庭之外的延伸家庭、利用隔代影響,將祖輩的豐富世界帶給孩子、利用節日暗示來培養具象化的品質、睡前故事點亮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樹立人生導師和榜樣力量激勵孩子、利用困境激發成長的創舉、利用體驗讓孩子放棄不切實際的夢想等。

這些第三種力量,是圍繞在原生家庭的外圍的資源,如果說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核心資源,那麼這些外圍資源——不管是人、事還是物,當被父母巧妙的引導後,就會成為除核心資源外對孩子最大的滋養。

事實上,每個人身邊都不乏能成為第三種力量的人、事、物,它們並不是什麼稀缺的資源,但是能否將這些資源運用到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之中,則取決於父母是否「用心」——這一點也正是教育質量差異的核心所在。

一個用心的父母,在我看來,就是前文中所說的「戰略勤奮」的父母,這類父母不但會通過學習,疊代自己陳舊的認知體系,更善於在教育的孩子中動腦、思考。我看過很多人寫的教育孩子的書籍,幾乎所有教育成功的父母——這裡的成功,不僅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比如掙多少錢、考了什麼樣的好大學,更主要的是人格的獨立和完整、良好的意志品質、積極樂觀的人生觀,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切實的用心。

所謂用心,就是對孩子認真的觀察、切實的理解,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他們不會抱怨孩子或者有「改造你,讓你變好」的妄念,而是會率先想辦法、多嘗試,表面上看,他們的養育過程沒有費很多力氣——他們大多數都有自己的事業,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並沒有放棄自我的成長和事業的追求,但實際上,他們的力氣都用在了「用心」上

這個「用心」,還包括他們對自我人性弱點的克服,比如當孩子犯錯時,沒有一個家長不著急,當孩子因為自己的錯誤受到懲罰時,沒有一個家長不心疼,但是他們所做的,恰恰是忍耐住當下的本能——比如馬上批評孩子,教導孩子怎麼做的衝動,而是能越過本能看的更加長遠,他們在克制本能反應的同時,思考的是如何不動聲色的對孩子進行引導——坦白說,相比之下,大喊大叫、打罵、喋喋不休的嘮叨、講大道理要容易簡單的多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還能在「攻擊」孩子的過程中產生髮泄的快感。

所以,每個孩子身邊都不缺少「第三種力量」,但是卻只有用心的家長,能將這些力量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讓每一個能量都成為孩子成長的機會和養分

記得尹建莉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家長向她抱怨,自己的孩子每次下樓時都要用袖子蹭樓梯扶手,弄得衣服髒乎乎的,為了這件事,說也說了,罵也罵了,就是不改,感覺自己都要被這個孩子氣死了。尹建莉當時的回答是:「為什麼要用打罵的方式?問題的解決何其簡單,您和孩子一人拿一塊毛巾,從五樓擦到一樓,既做了公益,又可以讓孩子盡情的去玩了。」

家長比孩子更善於動腦、更善於思考、更有能力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養,這遠比指點孩子要困難,但同時,也能帶來更好的教育結果。在我看來,第三種力量是一個很新穎的概念,實現它的關鍵,來自於父母的用心。

03 父母的教育:利用閒暇教育,讓孩子接受多元化生活體驗和滲透式的課餘活動

很多父母一提到「教育」兩個字就苦大仇深,把教育當成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但事實上,真正的教育其實就在閒暇時光里,在父母的潛移默化中,潤物細無聲的完成

在很多父母的觀念中,都有潛移默化的對立思維,比如把學和玩對立。父母會說:你先去把作業完成,就讓你玩半小時遊戲,或者,你如果考試考多少分,就獎勵你看多長時間的電視。

父母」非黑即白「的認知思維,就這樣在不經意間展示並對孩子施加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事實上,玩與學,教育與休閒,從來就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真正高級的學,是在玩中學,學習的方式,也不僅限於挺起胸膛坐在課桌前,如果父母能夠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放大,會發現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是學習的場所,時時刻刻都有學習的素材

閒暇教育的雛形,產生於19世紀90年代的美國。它有兩個重要職能,第一,對孩子的情商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二,幫助孩子通過參與校內社區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來接觸社會、接觸生活,為他們從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渡做好身心準備,為培養一個對社會擁有良好義務感和責任感的社會人做鋪墊

在黃靜潔的育兒過程中,她主要是通過三個原則來帶領兩個孩子開展閒暇教育活動。

第一,營造軟素質基礎。在這個原則下,她會根據孩子的生長進程,為孩子設計每天的閒暇活動和內容,比如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設計的讀、寫、聽、說、繪畫、遊戲、體育和文娛活動。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的心胸與情懷

第二,打下軟實力基礎。圍繞孩子穩定的興趣和特長,與孩子一起規劃出比較長期的課餘和周末興趣活動,通過對個人愛好的追求,發展出鮮明的人格魅力和韌性,並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和挑戰自我的能力。

第三,建立社會責任心。這部分,她會圍繞孩子的自我性格和對外部世界的敏感度,為長、短假期規劃出一系列有規律、有側重的休閒活動和內容,目標是帶領孩子走出家庭、走出自我,勇敢的探索未知,接觸不同文化中的人、事、物等。

所以,在以上三個原則中,我們就在書中看到了黃靜潔如何通過課餘活動、情緒教育、分享練習、自主時光、夏令營、遠行等各種方式對孩子進行軟實力的閒暇教育。

其實,閒暇教育應該是屬於第三類力量的延展,這項教育發揮作用的好壞,依然來自於父母的用心。有句話叫做「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現代的家庭中,年輕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陪伴,越來越能了解到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但真正的陪伴,是高質量的有效陪伴,而不是低質量的耗時陪伴

實現高質量的有效陪伴,就需要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時間裡全身心的投入,用心而不是用嘴,去體會孩子的喜怒哀樂,認真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難題。當父母對孩子有了高質量的有效陪伴,那麼即使父母離開孩子,孩子也不會抓狂、哭鬧,因為ta篤定父母還會回來,同時,即使父母的人不在孩子身邊,但通過各種生活中細膩的方式,仍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一直都在。

【寫在最後】

養育孩子真的是一件艱辛而偉大的工作,但同時,對於很多原本人格成長不成熟的人來說,也是一個療愈自我、成長自我的機會。所以,成為父母,既責任重大,又蘊含生機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第一次做父母就能做到毫無瑕疵的父母,但是,卻有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實踐、自省的父母。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贊,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