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光看書名就很吸引人,比如這本《清醒地活——超越自我的生命之旅》。從某種角度說,人生有兩次重啟一次是出生的那一刻,一次是覺醒的那一刻,清醒的活,本質上就是讓我們從混沌走向清明的重啟。
這本書的推薦序是由潮汐APP的創始人郎啟旭所寫。他的敘結合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可以說跟本書的作者麥可·辛格同出一轍,而他們的經歷實際上與大多數覺悟者相重合,這種重合的意思並不是指人生的經歷完全相同,而是指在悟道的過程當中經歷了相同的困惑和清朗。
每一次人生的清醒都是從覺察自己內心當中的聲音開啟的。
對,覺察。
覺察的意思是指有覺知的觀察,也就是說當我們能夠不再篤信頭腦當中的聲音=我們自己的發聲的那一刻,就開始寫了覺知的大門,我們由此可以傾聽自己頭腦當中的聲音,會發現這些聲音的背後,有很多無知的悖論,然而我們卻對它們深信不疑,被它們形成的思維囚籠所困住,苦苦掙扎,求而不得。
這麼說似乎有點抽象,但是它無時不刻不在發生。
就拿剛剛發生的事吧,外面下著大雨,而我剛剛坐公交車出行,還來不及收起雨具,公交司機就連聲催促出示健康碼。前兩聲催促沒有太大感覺,到第3聲催促就很有些急眼,我生氣地大聲反駁:這不是正在給你打開嗎?別催呀,催什麼?
此刻如果聆聽我頭腦當中其實有一個聲音,這個聲音仿佛在對我說:瞧你動作那麼慢,所以司機才反覆催你,這麼多人看著你,好丟人!
是的,就是因為這個聲音讓我產生了羞愧、惱火的情緒,繼而控制不住地對司機抱怨起來。
其實我們的頭腦中無時不刻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聲音是評判,既是對自己的,也包括對他人的,比如此刻接著對面走來了一個穿著清涼短褲的女孩,此刻我頭腦當中升騰起對她的聲音:這個女孩這麼冷的天還穿短褲,她是多想吸引大家的注意啊。
正是這些聲音,讓我們難以找到內心的平靜,時時刻刻都在受到外界的干擾。
從這個角度說,如果一個人想要清醒的活,首先要從覺察腦海當中的聲音開啟。其次就到了超越自我封閉的階段。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梳理出內心當中這些聲音背後的許多不合理認知,發現自己心靈的自由,被這些聲音所淹沒,打開防禦的自我封閉。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這本書當中,作者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說:心靈通過開放和關閉來控制能量的流動,這意味著心靈就像一個閥門,既可以允許能量流動,也可以限制能量流動。
如果仔細覺察會發現限制能量流動的時刻,實際上就是與我們過去的經歷相關,被我們刻意記住的傷痕。換言之,我們以為自己很客觀公平,以為自己感知到的皆是事實,但實際上那不過是被我們過去的經歷所塑造過的心靈眼睛,我們對於現實世界有選擇的注意和解讀,並且形成了心靈能量的凝滯。
這話說出來抽象,但隨便舉個例子就很容易理解。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們因為有過被蛇咬的經歷,所以在日後連看到了井繩,都會造成心靈能量的凝滯,都會讓自己的頭腦當中產生恐懼的情緒,甚至停滯不前。
那怎麼能打破這種恐懼呢,就需要我們覺察覺察到自己此時此刻已經沒有毒蛇的干擾,識別出此時此刻,面前是一根井繩而非毒蛇。這樣我們就從毒蛇的限制中走出來了。
在這本書的第9章中,作者提出了一個拔掉內心荊棘的概念,在這裡面其實他提到了一個詞,叫做選擇。從某種角度說,我們是否願意從過去的智故當中走出來其實是一種選擇。
舉個例子,在人的一生當中,孤獨就像荊棘,如果一個人內心當中有很深刻的孤獨感,那麼他就面臨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直面孤獨,看一看為什麼會有這種孤獨感 ,找到他的病根,將這根荊棘從皮膚中連根拔起,還有一種選擇是逃避這根荊棘,比如說如果你很孤獨,你就必須避免去那些情侶們喜歡去的地方,如果你害怕被拒絕,你就要避免與別人太親近,你調整自己的生活來適應這根經濟,很顯然荊棘本來是在世界外部,而你卻把它變成了內在世界的中心。
大多數人都會無意識地選擇後者,所以很多人自我勸慰說自己就是一個天生的孤獨者,不喜歡與人打交道,喜歡清靜,通過這種日復一日的自我麻痹來逃避荊棘對自己的扎刺。
也許有人會說,難道沒有人真的是一個內向者,是一個享受孤獨的人嗎?我想是有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內向的一面,也都有享受孤獨的能力,但是前提是我們需要分清楚自己是真的享受孤獨還是逃避人際關係帶來的麻煩、不確定、失望等等這些荊棘。
正因為如此,托馬斯摩爾才會說,對一個人最好的治療,便是拉近他與真相的距離,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事實只不過是自我蒙蔽的肥皂泡,而不是真正的事實。
本書的11章則非常有見地,它這樣寫道,真正的靈性成長和深層的個人轉變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與痛苦和睦相處,你會發現,任何基於逃避痛苦的行為模式都會成為通向痛苦本身的大門。
聽上去這與「手心裡的沙子越攥流失得越快」,有異曲同工之處。排斥痛苦本身就是在製造痛苦,越排斥痛苦越多。和攥在手心裡的沙子一樣,事與願違。
怎麼辦呢?唯有接納。接納所謂痛苦不過是一種人生的常態,所謂痛苦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生命的組成部分。正如作者所說,痛苦是自由的代價。
其實所有人類的情感都是心靈的能量,這些能量正在通過自己的心靈,從你的意識之眼面前經過。你帶著放鬆的心情看待他,他就會安全地釋放和通過,如果你如臨大敵心懷緊張,阻止它通過,它反而就會滯留在你的心中。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靈修者。心靈不像物質,世界看得見摸得著,事實上對於心靈,我們更多的不需要分析而需要感受,這也是為什麼瑜伽冥想這些通往心靈的道路,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的原因。
類似的書看了很多,其實所說的道理都是同一個,正所謂大道至簡,但是這本書給了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作者的文筆非常優雅靈動,對於想要清醒的生活的人這本書或許是開啟認知自己改變自己的一扇大門。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台的簽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贊,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台私信我。
我為自己寫作,希望遇到產生共鳴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