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最近在我家附近的醫院治腿,所以她住在我家。有她在,我就再也不做飯、不搞衛生,甚至有一天她治療回來的晚了,需要我準備一下做飯的事,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有些因委屈而產生的氣憤,在嗅出電話里我惱羞成怒的味道之後,我媽在電話那頭說:那你別做了,等我回去做吧。
在我氣憤的同時,我覺察了一下自己,那一刻,我的內心發生了什麼?我發現只要她在,我的自我功能就自動地「萎縮」了,我的心智和能力,都在毫無覺察的情況下退行到一個4歲的女孩的狀態。
昨天吃完晚飯,我去公園遛彎,在公園中央,有一個巨大的池子,小孩們在裡面瘋跑,追逐。兩個小孩跑到我身邊,我聽見她們的對話,其中一個年齡大一點的女孩說:你追我,我往柱子那邊跑。另一個女孩點頭稱好。
但是就在負責追趕的女孩剛放開了腳步奔跑時,她媽媽突然跑了出來,在短短的一分鐘內,她連續說了幾遍:「別跑了!慢點!別跑了!喝水!」,我注意到,那個奔跑的女孩在她的催促下,跑步的步子本能的慢了下來,但她仍然在試圖追趕她的小夥伴。
年輕媽媽沖了上去,直接攔在了小女孩身前,她嘴裡一邊說道:「別跑了,這麼熱的天,快喝點水」。一邊把水壺蓋子擰開,直接把水壺嘴伸到了女孩嘴邊。女孩似乎也渴了,喝起了水。
就在我打下剛才這段話的時候,我媽走到我身邊,說:你的茶已經不燙了,快喝吧。我還沒說話,她又問道:「還用我再給你燒點新的水嗎?」
看,不管是4歲還是40歲,我們都有一模一樣的媽媽。
今年過年期間熱播的電影《囧媽》中,活靈活現的描繪了這樣的中國式媽媽,電影里那個媽媽的形象太過生動和熟悉,讓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共鳴,以至於無數人發出感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中國式媽媽的「問題」,各種親子育兒文章早已經「扒」的皮都不剩,比如溺愛、包辦、替代、控制等等,包括我媽,在我的朋友圈中以「好媽媽」著稱,是傳說中的「別人的媽媽」,在我學心理這些年,她也沒少跟著耳濡目染,加上本身也悟性極強,基本上一點就透,可以說,她在親子關係方面的認知水平,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但即使這樣,當她和我近距離貼身「肉搏」時,我還是能清晰的看到她身上殘留的、幾乎無法改變的「問題」。
很多人說我的親子類文章寫得很透徹,甚至我還因此被出版社發現,出版了關於原生家庭的書籍。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兩點。第一,我是從「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家庭問題的,我對於「孩子」的感受無比清晰,只有完全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家長才有可能有的放矢的做出改變。第二,在生活中,我是一個時刻帶著「心理諮詢師」的覺知的人,所以,我能將無意識的、稍縱即逝的感受意識化,使之以更清晰、更富有層次的方式呈現出來。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重點談一談「中國式母親」的自我覺察問題,之所以要特彆強調覺察,是因為「覺察」是改變的基礎。NO覺察,NO改變。即使一個人看再多的書,讀再多的文獻,如果缺少了「覺察力」,ta就永遠只能是一個紙上談兵的趙括。
不管是我媽,還是公園裡那位年輕的媽媽,我想在有一定認知基礎的前提下,在她們那樣做的當下,由第三者提醒,她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問題,但問題是,每個媽媽在日常生活中,身邊並不會出現這樣一個「提示者」,所以,只有媽媽們提高自我覺察能力,才有可能發生真正的改變,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知行合一。
覺察,是最寶貴的能力之一,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每一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外在投射。你心裡有什麼,就能看到什麼。
我養了兩隻非常可愛而溫順的加菲貓,我媽非常喜歡它們,她經常說:「真可憐」。
早晨,我沒來得及給貓換食盆里的水,她說:「胖胖跟著你真倒霉,連乾淨水都喝不到,真可憐。」外面下雨,我沒開空調,她來了看到貓躺在地上,於是她說:「胖胖穿著大皮襖,肯定是太熱了,跟著你真可憐,連空調都不給人家開。」說完,她又說:「明年夏天不讓你養了,你一點也不精心,真可憐。」
其實,這個「真可憐」並不是只對貓,當她看到我連續工作了兩個小時沒挪地方時,她也會說:「真可憐,你掙錢太難了。」,去理髮店剪頭髮,她回來感慨:」這些外地來的小孩多可憐,一個月掙那麼點錢,還得從早干到晚。」,我跟她說一個朋友的父親住院需要天天陪床,值夜班,她也說:「太可憐了,多累啊。」
「可憐」,其實是她對自己內心小孩的憐憫,或者說,她可憐的,其實是她自己。
她小時候曾被過繼到姨家,6歲時又被「遣返」回來,這成了她一生的創傷。這個創傷給給她的「好處」是,她很溫柔,情感細膩,對孩子共情能力較強,能讓孩子感覺到被愛、被呵護的溫暖,「壞處」是,她經常拿著她自己的投射,來過度的滿足孩子,替代孩子的真實感受。
作為她的女兒,我從這種母愛中汲取到了很多心理力量,被深愛,的確是一個孩子內心的底氣。但同時,我又感覺有時候我也會感覺,濃度過高的母愛是如此黏膩和牽絆。她對我的「好」,令我潛意識裡有一份化不開的愧疚之情,這種愧疚,使我在很長時間裡無法人格獨立。
我很逆反,一般的人都會認為我的逆反來自於我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父親,但事實上,母愛的羈絆也是另一種形式的」軟控制「——利用孩子的負罪心理達成的控制和交換。從我的角度(孩子的角度)來說,我需要動用強大的人格,不斷溫和而堅定的向我的媽媽樹立邊界,以保證心理邊界不被入侵。但是如果我是一個小孩,內心力量並不強大,又或者我並沒有學習心理,不懂這些心理學的知識,那我如何自處呢?
我想答案只有兩個,壓抑或逆反。
作為母親,如果對孩子有過分的溺愛和控制——兩者的本質是一樣的,就如同硬幣的正反兩面,那麼一般來說,都是內心的安全感不夠、依戀關係建立的不充分的人,她們大機率是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情感上的高質量陪伴,沒有獲得足夠的來自父母的愛的滋養,可能在成長過程中,會有程度不同的情感忽視。這些會導致她們成為母親後有這樣的表現。
所以,當一個媽媽忍不住想要嬌慣孩子、總是心疼孩子、總是從心裡流淌出某些柔軟的想要融化的感覺時,不妨停下來覺察一下:自己內心的那個小孩,是否從未被滿足?自己是否在通過滿足孩子,還填補自己內心的空洞?自己又能否把內心的那個缺愛的小孩找出來,去擁抱ta?
一個人不管是把這種匱乏投射到孩子身上,還是伴侶身上(一般來說,投射到孩子身上的幾率更大),本質上,都不能滿足自己內心那個飢餓的小孩,而滿足ta唯一的方式,就是承認並看到ta的存在,並且真心實意的自我同情。
先完成了這一步,才有之後的覺醒和改變。
沒有任何一個母親會承認自己「不盼著孩子好」,自己本質上是一個控制狂,想要斬斷孩子獨立的翅膀,將其一輩子困在自己身邊。
不承認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無法覺察自己的潛意識,二是超我太過強大,無法面對這樣「不堪」的自我。
所以,當我在沙龍里跟另外兩個覺察到自己的控制欲,但又無法改變的母親說「其實是你們自己無法克服自己的分離焦慮,所以在潛意識中,你們並不想讓孩子獨立,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完整的人」時,她們都矢口否認,把頭搖的像撥浪鼓一樣。
潛意識常常是和意識相反的,這是心理學最有意思的地方。其實稍微想想就可以理解:凡是進入潛意識的,都是自己不想面對、無法面對的東西,所以才會使用各種心理防禦機制,將其壓抑、扭曲,然後呈現在意識層面的,則是帶了濾鏡的皇帝的新衣。
但潛意識,才是真實的世界。所以,所謂覺察,本質上就是覺察真相,覺察潛意識。
覺察自己的分離焦慮,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覺察自己的依賴心。
這一點尤其在親密關係中表現的尤為明顯。除了比較顯而易見的依賴,比如很粘人之外,更要覺察自己不為人知的依賴,比如一個女性,看上去很獨立、強勢,似乎是不需要依賴任何人都能生活的很好。但事實上,她會因為丈夫無意識的忽視(比如丈夫更熱衷看球,而沒有注意到她今天的情緒變化),而有很多被傷害的情緒,這種被傷害感,可能表現為抱怨、指責、委屈,也可能表現為「心寒,再也不對ta抱有期待」,不管是哪種反應,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即感覺到自己的被傷害。
不管一個人外表有多彪悍,內心不獨立的人,都談不上真正的人格完整。依賴心重的人,其實內心可能是有很嚴重的分離焦慮的人。
當她們與孩子相處時,雖然表現得「為母則剛」,但潛意識裡,她們無法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背叛」的——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以對父母的「背叛」為代價的。
第二,覺察自己的受傷感。
其實這一點的內容在上一條中已經有所闡述。一個人格不夠獨立的人,大部分都有程度不同的「自居被害」人格,也就是她們可能會經常體會到受傷的感覺。
別人的一個「不友好」的眼神、加重的語氣、凌厲的表情、不經意的忽視.......這些都是給自己帶來受傷體驗的導火索,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表現的更為明顯。
受傷害感貌似和分離焦慮離得有點遠,但本質上是一回事。總是感覺受傷的人,一般也是對外界的安全環境的需要比較多的人,他們需要安全、穩定的環境,對於分離——這種不確定的環境會比較敏感。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說類似這樣的話:「你長大了,翅膀硬了。」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你有能力遠走高飛了,這令我感到非常受傷。
父母總是擔心如果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會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這實際上是一種「合理化」的心理防禦,在潛意識裡,對孩子無法放手(即使知道應該放手,但也做不到)的人,都有分離焦慮,潛意識裡,他們無法應對孩子獨立成長、遠走高飛帶來的心理創傷,所以,他們使用溺愛、控制的方式,讓孩子的精神胚胎無法順利發育,這樣,就可以永遠留在他們身邊了。
所以,所謂的啃老族,如果非要抓住一個「鍋」承擔責任,那麼該被罵的是他們的父母。他們剪斷了孩子的翅膀,讓他們無法飛翔。
溺愛與控制,就是一對形影不離的雙胞胎。在電影《囧媽》中,我認為最傳神的一段,就是媽媽喂兒子吃飯那一段。
媽媽先是讓兒子吃這個、吃那個,兒子的嘴巴被塞得變形,但是,當肥頭大耳的兒子要吃下最後一塊紅燒肉的時候,媽媽忽然把飯盒蓋蓋上,嚴厲禁止,理由是兒子的血脂高,要控制。
這個既生活化又很戲劇化的場景,真實還原了生活中囧媽的狀態。這就是為什麼在有些文章的下面,有的讀者留言說「你說要給孩子自由?可是我現在溺愛孩子,將來社會就會收拾ta」時,我總是搖頭的原因:溺愛是對愛的扭曲,世界上只有一種愛,就是指向孩子成長的愛,才算是真正的愛,除此之外的,比如溺愛之流,都只是打著愛的名義,實施的是控制之實。所以,讀者的留言是並未真正懂得其中的奧秘。
真正的愛里,包含自由,而溺愛里,包含的是控制——是把孩子的手腳束縛起來,讓他無法成長的繩索。
第三個媽媽們需要覺察的問題,是自己的控制欲。
控制分兩種,一種是硬的,一種是軟的。如何覺察自己的控制欲?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當你的孩子沒有聽從你「好心」的建議時,你是波瀾不驚的,還是憤怒委屈的?你是能接受孩子犯錯,並能承擔看著ta犯錯後果的,還是急的抓耳撓腮,想幫ta規避一切陷阱的?
客觀地說,愛,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想要和控制,徹徹底底的分離開,是很難的。就像愛與恨常常如影隨形一樣。想要在愛與控制之間,輕鬆地在其中找到一個分界點,並從此一勞永逸,這基本上是一種妄想。
即使是最好的育兒學家,也需要時刻與他們對孩子的擔心和隨之而來的 控制欲作鬥爭。
在關於控制的覺察中,如果覺察的更深,就涉及到人類的最基本的情緒體驗之一:恐懼。控制背後,一定是恐懼——對於「失控感」的無法接受,導致了控制。
想獲得掌控感,這是人類的本能,但問題在於,「好」的掌控感,應該是自我掌控,而不是把自己的掌控感建立在別人,尤其是孩子(弱者)身上。想要改變這一點,就需要提升自己的安全感,覺察自己失控背後,究竟在怕什麼?
其實,放手不會天塌,「天塌下來」是我們的感覺,因為感覺太過逼真,導致我們信以為真。所以,覺察自己的恐懼,嘗試把它從潛意識中提取出來,呈現到意識層面,並在現實中加以檢驗——比如天真的會塌下來嗎?如果犯錯,就真的會「死」嗎?對於克服自己潛意識的恐懼,提升安全感會有根本性的幫助。
【寫在最後】
家庭教育的話題經久不衰,是因為人們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問題卻從沒消失。所以,對於解決問題的探索,一直都不曾停止。
我個人的習慣,是從「根」上解決問題,相較於具體的方法和步驟,我認為從認知和潛意識層面的修通,更有助於解決問題。這是我眼中的「漁」,而不是「魚」。
也許更多的人喜歡現成的「魚」,但是我還是堅持給「漁」,別問我為什麼。因為我就想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