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則新聞讓人觸目驚心,9月17日,武漢一初三學生在學校走廊被母親扇了二個耳光,猶豫了3分鐘後,他縱身從5樓跳下,不治身亡。事情的起因是這名學生和另外兩名學生在教室里玩撲克,被老師叫家長,在監控視頻中,我們清晰的看到一個14歲的孩子,是如何走過人生最後的幾分鐘的。那一躍,毫不猶豫。
在這則新聞的評論區下,有人對母親的這種粗暴+羞辱式的教育方式展開了反思,但與此同時,也有為數不少的另一種聲音,其中「現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承受不了任何打擊」竟然獲得了4500多次贊,在評論里,甚至有人拿「物競天擇」、「脆弱的人死了也是正常」這樣的邏輯來為這個悲劇註解。更有不少人現身說法,說「我們小時候經常挨打也沒事」。
其實這種聲音從來就不少見,幾乎在任何一個類似悲劇的新聞事件下面,都能看到這樣的聲音,可以說,這種聲音在當今中國還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中國社會幾千年「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文化背景下,父母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所以在這條評論下,雖然有不少人反駁樓主,但是內容卻不在「打罵」是否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上,而是「打可以,但是應該回家打」。
所以,這裡面其實有以下幾個問題:
以上四個問題,無論哪一個單獨寫出來,都是一篇論文,篇幅有限,撿其中最關鍵和最容易引發爭議和困惑的點進行論述。
01 打罵到底算不算一種教育方式?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打罵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可能都會回答,當然是為了教育孩子,跟ta講道理不聽,所以只能打罵。
是嗎?
如果篤定自己打罵的目的是為了教育,那麼可以再繼續追問下一個問題:你在打罵孩子之前,心境是平和的,還是暴怒的?有沒有「不打他一頓,罵他一頓心裡就過不去,就像貓爪撓心一樣的痛苦?」
希望你誠實。因為只有誠實,才能見到真相。
我想絕大部分回答「打罵是為了教育孩子」的家長,都曾在打罵之前,體會過暴怒等情緒。那麼盛怒之下的打罵,「教育」就成了一個幌子,而「泄憤」才是真實。
在中國古代私塾里,也有體罰,戒尺打在手心,相當疼痛。我想那些認為打罵可以教育孩子家長,其依據就來自於此。不過她們可能對於戒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須知,戒尺的使用是有條件的:
第一,戒尺大多數時候只是放在那裡,起到警示的作用,提示私塾里的孩子,如果犯了嚴重的錯誤,要被懲戒。
第二,戒尺的使用是嚴格的,輕易不會使用。在每一次打之前,都會讓小孩明確被懲戒的原因,心服口服。
第三,戒尺的使用有規範,手心打三下,起到的主要作用是警示而非懲罰。所以,戒尺不用多打,幾下就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反觀那些在生活中隨意打罵孩子的家長,在打罵孩子的時候,是隨意使用「打罵」的手段,還是像戒尺一樣有規則、有條件的慎重使用?我想每個人都有答案。
寫到這,也許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呼之欲出:首先,教育孩子有很多科學的方式和方法,完全可以不通過打罵這種方式就能教育好孩子;其次,大多數人打孩子是出於泄憤,是一個成年人,無法有效的解決困難(教育孩子遭遇挫折)、無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的表現,捆綁著「教育孩子」的的「打」,本質上是成年人為自己找的「遮羞布」;第三,「罵」是一種語言暴力,往往包含著對孩子的社會性羞辱,別再說自己想通過「辱罵」的方式讓孩子改好,實際上它只是人格不成熟的家長用於泄憤的工具。
02 是不是經不起打罵的人,就是脆弱的人?
這正是那條獲贊4000多的評論所持的觀點。但是我想反問一句:究竟是跳樓的孩子天生脆弱,所以經不起任何挫折,還是因為遭到不恰當的撫養方式,所以心靈才變得脆弱?
給別人隨便貼一個標籤,下一個結論是很容易的,只需要動動花生豆那麼大的腦仁,隨便打幾個字就可以,但是分析其中的原因,給出有建設的意見,卻不是每個鍵盤俠都能做到的事。
何為脆弱?如果一個人選擇死亡就被定為脆弱,那渾渾噩噩,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人,豈不是就是堅強?我們之所以總是輕易的評判選擇自殺死亡的人是脆弱,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中「好死不如賴活著」的觀點深入人心,但是深入人心並一定代表正確。拋開這個案例,生活中飽受抑鬱症煎熬而選擇自殺的人,也常常被人誤解為「脆弱」、「沒有責任心」,這樣說的人,是因為不理解一個有嚴重心理疾患的人的痛苦,所以這種隨意的評判,本質上是一種無知。
張靚穎有一次在採訪中說,一個人最大的正能量,就是不要散播自己的負能量,不要總講自己那些不開心的事。這話為並不贊同,我認為一個人最大的善意,是不要隨便用自己的認知去評判別人。
說回這個案例,與其說選擇自殺是心理脆弱,倒不如說是長期不恰當的撫養方式更容易養育脆弱的心靈——不過,在此我要特別聲明,在這裡的「脆弱」一詞不具評判性,而是作為一種狀態的陳述,它更恰當的表達方式是:「適應外界環境和刺激的反應較弱」。
第一種,早期溺愛,後期嚴苛,容易滋生脆弱。讓孩子無法適應。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大多數人都心懷歡喜,確實,任何動物的幼崽都是可愛的,所以人格不成熟的人,對可愛的孩子投注了大量過剩的情感,具體表現就是溺愛。3歲之前的確應該儘量做到對孩子的無條件滿足,但3歲之後就應該逐漸樹立規則意識,但是很多家長沒有做到,反而到孩子上小學開始,突然管理嚴格,這種急轉直下的變化,令孩子的心理很難適應。
第二種,長期的嚴苛,也會造就脆弱。管中窺豹,今天是這位母親打了兒子兩巴掌,但是這兩巴掌折射出這位母親一貫的粗暴。長期以簡單粗暴羞辱的方式對待孩子,會令孩子的精神內核萎縮,變得沒有生命力——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自己的生命個體,又怎麼要求孩子把自己的生命當回事呢?
跳樓自殺,在當時是一種激情下的行為,相信這個孩子在離去前的3分鐘里,內心充滿了絕望和憤怒,在當時情緒之下,死,是一種解脫,也最慘烈的抗議。
那麼多人認為這個孩子跳樓是因為脆弱,這本質上,是一種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情感隔離。
03 挫折教育,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
簡單回答,挫折教育,培養的是孩子耐受挫折的能力,其中最容易發生誤區的地方,就是以為讓孩子體驗挫折感就是挫折教育。
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很多家長這樣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將來能適應社會。我現在罵ta,將來ta到了社會上就不會因為別人罵ta而受不了。
這種思維,就是拿「挫折感」來替代「挫折教育」。這是一種無知,更是一種謬誤。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能力有三個區域:舒適區、拉伸區和困難區。如果一個人長期生活在舒適區,就會出現成長的停滯,如果長期處於困難區,就會因為總是體驗到挫折感而心灰意冷,滋生退行和畏縮,所以,讓一個人保持持續成長狀態,最好的區域在於「舒適邊緣區」,即剛剛跳離舒適區,但同時又在自己能通過努力就夠著的地方。
回到教育的話題,如果一個家庭的氛圍,是總讓孩子體會到挫折感,那麼孩子就會退行、畏縮,什麼都不想做。所以,家長如果想要讓孩子的心理成長的更好,又不知道怎麼做,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少給孩子製造挫折感。
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孩子要吃零食,這是ta的願望,家長說:不能吃,不健康。這樣就是給孩子製造了挫折感,因為ta的願望沒有達成。
最好的方式是,先答應孩子,讓孩子沒有挫折感,在ta心情愉悅的時候,再繼續下面的協商,這時家長會發現,協商的難度比直接拒絕要容易的多。比如家長可以說:想吃零食,當然可以啊,但是吃零食對你的健康不好,媽媽希望你身體好,所以咱們商量一下怎麼吃,好嗎?
這種回答與直接講道理、拒絕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孩子首先體會到的是被允許的自由,同時,孩子從父母清晰的表達當中,明白父母希望自己少吃是本意是出於愛,所以當孩子有這樣美好的體驗時,ta會更容易協商並主動做出讓步——因為所有孩子都有渴望得到父母肯定的願望。而直接拒絕和講道理,孩子感受到的是控制和挫折。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年齡小,不懂事,所以要由家長對其實施控制,這種思維方式,會導致家長不斷的給孩子製造挫折感,在挫折感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脾氣急躁、延遲滿足能力低,情緒不穩定。家長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反而會誤以為是自己管孩子管的還不夠,於是進入更加對抗的惡性循環。
長大後,家長的斥責、挑剔、嘮叨、打罵、羞辱、講道理.......這些常見的溝通方式,都是在給孩子製造挫折感,總在挫折感中生長的孩子,往往並沒有因此而增長抗挫能力,反而更加脆弱——因為家長人為製造的挫折感,就像在孩子身上不斷的劃傷口,傷口越多,孩子越不禁碰,一碰就會疼。
很多人誤以為不輕易的滿足孩子就是在進行挫折訓練,其理論依據是棉花糖實驗,但是他們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棉花糖實驗的主體是孩子,即是由孩子自己決定吃不吃以及怎麼吃那塊糖果,而且不管孩子做了任何選擇,都沒有評判——沒有人指責孩子選擇立馬吃下糖的錯的。
而大多數家長,拒絕孩子,給孩子製造挫折感的主體都是自己,是自己說了算,而且對孩子充滿評判。
所以,很多人對概念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卻拿著一知半解的知識套用到孩子身上,造成了不好的結果還埋怨孩子難管——父母看不見自己的無知,是最可悲的。
04 自由和規則,邊界在哪?
在生活中,這是最難解決的問題,有的家長過於強調自由,結果給孩子造成了溺愛,有的過於強調規則,同樣讓孩子不斷受挫。簡單說,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你只有真正理解了這兩個詞的全部內涵,才能在生活中精準的應用——應用的精準程度到底如何,主要還是取決於家長自身的人格成長程度。
我們可以給大家一些思路,家長可以思考這些問題,然後再依據實際的情況作出恰當的選擇。
很多家長過於自戀,給孩子講了道理,就幻想孩子能馬上接受,而且最好是痛快的接受並且馬上改變。當孩子表現出不情願的時候,家長的耐心值就開始不斷下降。事實上,孩子的任何情緒都應該是被允許的,都是在ta的認知範圍的正常反應,ta可以不開心,哭、生悶氣,這時候,家長應該有耐心和同理心,允許孩子的情緒宣洩,必要時可以引導孩子合理的宣洩。
對於孩子做出的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家長需要及時制止,合理疏導,正確引導ta思考更有建設性的方向。
孩子獨立做事的自由,孩子弄髒衣服的自由,孩子自主選擇的自由......這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但是具體到生活中都是瑣事。比如家長覺得孩子笨手笨腳,做事慢慢吞吞,就不讓孩子做事,或者嘮嘮叨叨,這實際上是破壞了孩子探索世界和自我探索的自由,同樣,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因為專注,勢必要弄髒衣服,家長因為怕洗衣服麻煩,就警告孩子玩的時候注意自己的勞動果實,這實際上是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家長擔心給孩子權力會被濫用,所以總是不讓孩子自己做選擇,這當然也是破壞了孩子的自主發展的能力........
以此類推。
成熟的家長,能看懂現象背後的規律,比如玩耍和專注力、探索的關係,而一般的家長,只能看到表象,所以,真正決定孩子發展的,是家長自身的成長水平。
關於這部分內容,我在以往的很多篇育兒類文章中都有過詳細的說明,如果感興趣可以去翻看一下,無痕式引領,簡單說,就是家長用提問、對話和實操模擬的方式,和孩子看似不經意的對問題進行探討,家長利用成人的智慧和非限制性的思維,給孩子一些問題,引領孩子自主思考,嘗試多種方式解決問題。
當孩子兜里的「武器」越多(解決問題的方法越多),孩子的自信心就越提升,自主能力就越強。
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家長動腦筋,尋找合適的機會,並且以孩子為中心進行探索——大多數家長的嘮叨、講道理等方式,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沒有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
以上是用最簡單的幾句話進行了概況,其實裡面包含的內涵寫出一個系列的專欄也不為過,但所有的知識,最終產生效果的核心的卻是思考、領悟和行動。
【寫在最後】
在一個悲劇下面看到這樣的評論,其實是更大的悲劇,家庭教育的理念需要普及,因為它的質量決定了一個生命的質量,一個人未來一生的發展,都離不開最初的養育環境。
然而,觀念的更迭,認知的改變需要時間,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也需要社會發出聲音,作為一個心理教育的工作者,儘可能的科普和分享知識,是我的責任。
如果譴責有用,我們可以譴責,如果後悔有用,我們可以後悔,然而,人的成長是有窗口期的,一旦錯過就很難彌補,正如人生之旅是一場單行道一樣,不能重來,生命更是如此。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而最影響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的人格發展,而想要提升人格,又需要先落實到認知的改變上,這其中很重要的是概念的釐清。
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贊,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