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水平,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幸福與否,也是ta成就價值的天花板...你的命運卻由它書寫,但或許,你卻從未理解過它。
又到年初,很多人都信誓旦旦的立下flag,並打滿雞血的投入新生活,但很遺憾,這種狀態只能維持一段時間。大多數人在年終時會發現,自己的flag年年立年年倒,幾乎無一例外。這個現象,很多人會從「沒毅力」、「不自律」這個角度去解讀,但我認為,這是「自尊水平低」帶來的必然結果。事實上,不僅「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是低自尊,生活中那些常見的令人煩惱的場景,無一例外,都可以用「低自尊」來解釋。比如
我以上列舉了一些現象,但這只是低自尊表現的九牛一毛。而且值得說明的是,低自尊不僅表現為「缺少自信、迎合討好」,與之相反的另一種極端,比如「點火就著」、「不容侵犯」同樣也是低自尊的表現。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內在自尊水平的外在表現。
是時候解釋一下到底何為「自尊」?我想自尊的概念與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不同。記得小時候班上有個女生,只要一挨批就哭,於是老師說「這孩子自尊心很強」,這種關於自尊的刻板印象,讓我們遠離了真實的自尊。
自尊由兩部分組成:
這兩部分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職場、家庭關係等等。比如,現在有很多孩子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厭惡、防禦、退行、拖延,這些現象可以籠統地歸為「自我效能感」低。當然成人在職場中也會有類似的現象,那些終日混日子的人,其實本質上是自我效能感出現了問題。
所謂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對自己的心智功能、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學習能力、選擇能力和決策能力充滿信心,相信自己能夠自己與自我利益和需求相關的事實真相。它還包括自我信任、自力更生。
我比較喜歡「概念「,因為概念是最簡潔、乾貨最多的文字,相比之下,」講故事」更容易被人接受,但它的「干含量」很有限。回到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其實如果用「自我勝任感」理解,會變得更簡單。簡單地說,就是「我能行」。或許你可以問問自己,在迎接挑戰——比如進入到陌生的環境、學習新的技能、面臨考試時,你的內心是焦慮和恐懼更多,還是信心滿滿,覺得挑戰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更多?
答案不同,自我效能感也不同。
而自我尊重,指的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對自己的生存和幸福權利持有肯定的態度,能夠自然而妥當地表達自我想法、願望和需要,相信獲得快樂和滿足感是自己與生俱來的的權利。
這一點,很多人都欠缺,甚至是嚴重欠缺。舉個例子吧
我的一個來訪者,是一個高二女生,因抑鬱休學。在諮詢了一段時間後,她媽覺得她沒什麼改變,依然好吃懶做,沒有,於是不同意她繼續諮詢了。而女兒覺得諮詢是對自己有效的,自己需要繼續諮詢。但是她覺得無法讓媽媽同意和理解,她認為不肯給她時間,讓她心灰意冷。在跟我的溝通中,她反覆使用了」懶得跟她說,跟她說一句,她後面有無數句等著我「、「麻木了,其實也無所謂」、「不知道怎麼跟她溝通」這樣的語言。
從這個女孩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對於自己的「想法、願望、需要」是無力表達的,換言之,她無法【對自己的生存和幸福權持肯定的態度】,這是自我尊重不足的表現。當然,在與媽媽的溝通中,她長期處於弱勢,所以也有嚴重的習得性無助,在這種情況下,她在溝通和表達上的自我效能感就變得很低。
我們也可以從【自尊】這個角度來解釋她的抑鬱症:面對自己的需要和願望不能得到理解與支持,同時又缺乏有效的應對策略的情況,所以她用「無所謂」來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但這並不能真正化解內心的痛苦,於是「抑鬱」便滋生了。順便插播一句,抑鬱症的其中一個典型表現,就是「懶」,懶得動,懶得說,懶得做一切事。當然,這個懶是加引號的。這個抑鬱的典型現象,是讓很多人誤會抑鬱症的原因。
以上兩者,是自尊定義中最根本的特徵,代表了自尊的本質。總結一下,所謂自尊,就是一種堅信自己有能力應對生活的基本挑戰,並值得擁有幸福的性格傾向。
一個具有高自尊的人,會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我們來給高自尊人群畫個像,我相信,這是大多數人夢寐以求但又求之不得的形象:
在《自尊的六項支柱》中,「自尊心理學」的開山鼻祖納撒尼爾•布蘭登詳盡闡述了自尊的六項基本支柱。它們分別是:
篇幅有限,我們無法將這六部分內容一一詳盡呈現。在這裡,我會著重說幾個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要點。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所有這六項支柱,最後都落實於「實踐」二字上,所謂實踐,也就是行為。可以說,只有有目的,有效能的行為,才是最終實現一切目標的載體,沒有行為,就沒有一切。作為一個資深「眼高手低,行動力差」的人,我深受行動力缺乏的困擾多年。直到近些年系統的學習心理並將所學應用於生活實踐之後,才在「行動力」這個問題上產生了突破性改變。所以,我對【行動】二字感觸頗深。舉個例子吧:
我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開始「健身」,這件事上,我之前全部的經驗都是負數,可以用「習得性無助」來形容——從小身體虛弱,喜靜不愛動,在和夥伴玩耍時,因水平差而經常被別人嫌棄;中考體育不及格,成績尚不如班上一名身患殘疾的同學;軍訓時軍體拳學不會,在彙報表演前夕,被當眾從隊伍中叫出,在全年級面前現場學習;長跑測試一直不及格,800米始終跑不下來;工作後辦的所有健身卡、舞蹈課、羽毛球課、網球課均半途而廢,無一例外......
帶著這麼多悲慘過往的歷史,我又艱難地開啟了健身之旅。有兩個佐證來證明我當下的自尊水平。第一是前幾天我媽說:你以前做任何事都堅持不了,鍛鍊這件事更是如此,但是現在你堅持得如此之好,足可見你的變化之大。這是來自他人的反饋。第二是我自己的體會。我的健身教練有一次看我做動作做得很不咋地之後,隨口說了一句:不得不說,你的運動能力真的是很有限。如果是以前的我,會馬上附和,因為我的確很認可他說的話,我可能會說:對啊,我體育方面就是不行。而在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反駁了他的說法,我說:雖然我現在不行,但是這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加上時間變量改變啊。當我說完這句話,我的教練豎起大拇指,說:我就喜歡你的自信。
在這個過程中,我幾乎踐行了自尊的六項支柱當中的各種「實踐」,比如【自我接納的實踐】——我承認自己在運動方面的確經驗不足、水平有限,並不以為恥,而只把它當做一個客觀事實,每當我有對自己的評判時,都會重新回到現實狀況,完成對自我的接納。再比如【自我肯定的實踐】——我對自己的任何微小改變都持積極肯定的態度,比如「走出家門就是勝利」,「雖然今天沒有去上課,但我選擇了散步,也是很不錯的」等等。再比如【有意識的生活實踐】——我清晰了自己做的選擇(健身)是基於自己真實的需要,不是為了外界的誇讚,並有意識的將其置入自己生活的範圍,逐漸成為一種新的生活習慣等等
我關於健身這件事的實踐,就是一場現實版的【心理狀態在生活當中的實踐】,這個堅持並卓有成效的過程,既體現了當下的自尊水平,同時也對我的自尊水平發揮了正向的影響作用,這兩者互相影響。
改變認知是第一步,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去做與之匹配的最大程度的行動,更是提升自尊水平的基石。一切都要落實到行動上。
在《自尊的六項支柱》中,有一個詞貫穿始終,這就是【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是六項基石中的第一項【有意識的生活實踐】。我經常引用榮格的一句話:「潛意識正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榮格這句話所說的潛意識操控,其實指的就是「無意識生活」,而與之相對的,則是「有意識選擇」。
再拿剛才那個高二女生為例。她跟我說了很多話,其實都是在表達一個意思:我媽不理解我,她做錯了。我對此無能為力。後來我告訴她:如果你選擇「無能為力」,那也是一種選擇。而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比如你選擇了「無能為力」,那你就要接受「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做諮詢」的結果,也要接受「因為自己的心愿沒有達成,而產生的失望等負面情緒」。當然,除了「無能為力」,你還有其他選擇。
在我自己的個人成長經歷中,真正意識到「我才是自我負責的主體」這件事,對我來說,是改變命運的基石。它讓我徹底從無意識的「受害者」思維中走出來,成為【自我】真正的主宰。
仍以這個女生為例,如果她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弱者】或者【原生家庭的受害者】的角色,她就會抱怨、抑鬱、苦悶,但是如果她能將自己視為生命的主人,並願意為自己的意願想辦法,做努力,那麼她就會【主動選擇】放棄受害者的身份,和媽媽做真誠的溝通,並說服媽媽讓自己繼續諮詢。即使到最後這個目標還未實現,只要她想自我成長,她仍然有很多選擇,比如自助式學習等等。
這就是【主動選擇】的意義。
如果你對這一點有覺察,你會發現自己生活中的大部分,其實都是看似做出了主動選擇,實則是隨波逐流或無可奈何。可以預見,這樣的生活毫無疑問是苦悶麻木的。
很多人都聽說過「刻意練習」這個詞。事實上,不管是心理治療還是自我改變,刻意練習都是改變自我必不可少的環節。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懂」,只是皮毛的知道,想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就需要在實踐中反覆探索,來回思考。
在《自尊的六項支柱》中,布蘭登給出了大量的填字練習。這些練習是他在實踐中已經被證明卓有成效的方法。比如:
這些練習,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把【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讓我們從模糊的知道,變成深入的思考,和自主的選擇。很多人之所以看了很多書,懂了很多的道理,但卻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就是因為他們滿足於【知道】,而不願意【思考】。
思考力,本質上是可以通過練習提升的。而我們的刻意練習,可以幫助自己成長的速度更快,使人生變得更高效。而不是像一頭驢一樣,一輩子圍著一個磨盤來回推。
【寫在最後】
【自尊】是一個每個人都逃不開的話題,它關係著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看待世界,面對挫折和挑戰時,有什麼樣的態度,總的來說,它反應的是人格層面的內容。
就我的觀察而言,生活中很多家長為孩子的學習著急上火,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家長想盡了辦法,自己不看電視,陪著孩子寫作業,花很多錢為孩子報名各種輔導班等等。但是費勁很多,成效甚微。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沒有被激發,孩子在學習上沒有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感,而家長,其實也是用這種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我很欣賞的華大基因CEO尹燁曾說過一句話:真正的愚蠢,是可以忍受幾十年不快樂的人生,卻不願意花一年時間去學習,讓自己改變。這句話挺毒的,但是一針見血。
家長們的無效努力,其實也是低自尊的表現。他們習慣使用自己熟悉的、已知的模式,而逃避「成長和改變慣性「的痛苦,用」給孩子花了很多錢「來自我解脫,逃避真實的」自己其實不願意改變和成長」的事實。
【真相】遠比【自我粉飾】,要扎心的多。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高自尊,享受高自尊水平帶來的福利,但真正想要實現高自尊,需要我們做出主動的選擇。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動力學取向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台的簽約作者,同時也是一名致力於心理學知識傳播的終生成長者。如果喜歡,請關注我,歡迎點贊,評論,打賞,各種互動。
如果你有什麼心理困惑,歡迎在後台私信我。
我為自己寫作,希望遇到產生共鳴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