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拖延自卑,糾結畏難,永不滿足」的背後,藏著一種人格

2022-01-23   有夢想的唐糖

原標題:心理學:「拖延自卑,糾結畏難,永不滿足」的背後,藏著一種人格

你如果追求完美,將永遠無法感到滿足。
——列夫•托爾斯泰

前兩天,一位求助者給我發來一封文檔,名字叫《自我設限無處不在》, 請我幫忙看看。這篇文檔,是她對自己一個生活片段的復盤,大致內容是工作上以發郵件的形式交給她一個任務,她看都沒看,就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並因此產生了畏難情緒和拖延行為,直到最後她才發現這只是自己誤會——其實這只是一個需要花2分鐘填寫的表格。在復盤中,她總結了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恐懼,比如對自己能力的不確定,害怕批評,害怕任務艱巨等等。在文檔的最後,她寫道:

「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很大的內耗,那為什麼還不積極行動呢?是因為我更擔心自己不能承擔結果,比起受到結果的懲罰,我還不如內耗,能拖一會算一會,典型的顧頭不顧尾。感覺自己活了個寂寞。」

看到這裡,如果你以為這位同學是一個在單位工作能力很差的「loser」,那就大錯特錯了。她是單位的業務骨幹,還剛被單位保送攻讀博士學位。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在外人眼裡看上去十分「優秀」的人,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依然飽受心理內耗的煎熬。生活中像她這樣的人,絕非個例。在她的心理內耗背後,有一個關鍵詞——完美主義。而生活中常見的心理困擾,比如拖延、易糾結、社恐、玩遊戲或刷劇等上癮、眼高手低、行動力差,意志消沉、自卑,抑鬱、行為刻板(比如生活極其規律的人,不容許一點變動)等,都離不開「完美主義」在背後作祟。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談談「完美主義」這個話題。

01 完美主義者的3個標準?

在《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中,作者將完美主義的標準定義為三個:情境、品質、數量

這個標準有些抽象。舉幾個例子。比如「情境」這個元素,具體說可以包含地點、時間段、資源等內容。以鍛鍊/健身為例,看看如下幾個問題:

  • 你是否認為鍛鍊必須得去一些特定的場合?比如健身房、公園、羽毛球館等等。
  • 你是否認為只有早晨跑步才算鍛鍊,而如果早晨沒時間,下午跑步就感覺怪怪的?
  • 你是否認為只有穿上運動衣,甚至必須是自己穿慣了的那件運動衣,才可以運動?如果穿著牛仔褲去跑步,就會感覺很怪?
  • 當你準備開始和朋友打羽毛球鍛鍊時,你是否會先配置一整套裝備,比如球鞋、球拍、運動包等等,否則就感覺「還沒準備好」?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毫無疑問,就是對「情境」的完美要求。事實上,鍛鍊本身,是一個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的事情,只要你想動,「自己的身體」就是你唯一需要的器械。

同理,關於品質或數量的完美要求,也是常見的。比如有個人規定自己每天跑5公里,那麼即使他今天身體不舒服,也必須完成,甚至跑4.9公里也不行,會有「缺憾感」,再比如一個人定了一個「每天早晨6點起床」的目標,一周中完成了4次,有3次沒起來,他可能就會非常懊惱自責,覺得自己很沒有毅力,甚至很失敗。以上這些,都是完美要求。

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在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發現我有「用筆記本只用一半或者幾頁就換新本」的現象。父母將其定義為「浪費」。其實這是一種完美主義心理在作怪,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字寫的不好看或者記的筆記不夠漂亮工整,但又無法在短時間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就採用了「換新本」的方式,妄想「一切都是新的、完美的開始」,結果如何,不言自明。這是典型的完美主義。

02 完美主義的5個方面

如果你有以上列舉的現象,我想你一定迫切想知道原因。什麼樣的人會產生完美主義傾向?一般來說,與後天的教養環境息息相關,比如父母嚴苛、接納度低的家庭,最容易滋生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當然除此之外,社會因素也不容忽視。在工作中,我接觸到的幾乎所有來訪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完美主義傾向。但如果你認為這只是「病人」的專屬,那就錯了。完美主義傾向,在絕大多數普通人身上都有表現形式和程度不同的顯現,而所謂正常人,從某種程度上說,只是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問題的人,正如榮格所言:「潛意識正支配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的作者史蒂芬•蓋斯認為完美主義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入手考量,它們分別是:

  • 過高期待
  • 糾結不放
  • 認同需求
  • 過失擔憂
  • 行動顧慮

其實不管是哪一方面,都有一個關鍵詞:恐懼。可以說,恐懼是行動的天花板。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與富有成效的成功者之間的距離,並不是智力的差別,而是「心理因素阻礙了智力水平的發揮」——人們籠統的說是能力的區別,但本質上,是心理因素,尤其是潛意識中的深層恐懼,阻礙了能力的提升和智力水平的發揮

舉個例子:張三和李四同時接到一項新工作,張三因為這個從未接觸過的新領域而興奮新奇,每天的探索都充滿樂趣,當遇到困難和阻礙時,ta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就像打遊戲通關一樣,充滿趣味和刺激。在這個過程中,張三雖然經常遇到困難,但卻很少有心理內耗 ,所以結果是高效的。當這個任務完成之後,張三的自我效能感大幅提升,當再遇到新挑戰和新困難時,充滿信心,從而走上了人生的「正循環」。而李四,從接到新任務的第一時間就陷入到了恐懼和抗拒中,他預設了自己可能面臨的困難,並認定自己如果不能完美地解決這些困難,就會被別人批評,說自己「能力差」,為此,李四憂心忡忡,遲遲不能進入新工作,陷入拖延和糾結當中。雖然每天緊張得睡不著覺,但大多數時間,他都在追劇、玩遊戲,這樣,即使最後他失敗了,也可以說「因為我根本就對這項工作不感興趣,也沒有投入努力」,言下之意是,「如果我真的努力,絕對沒問題 」 ,最後李四失敗,再一次強化了他面臨新事物的恐懼,從而進入到了人生的「負循環」中。

在這個例子中,李四不是輸在智力上,而是輸在心態上。大量的恐懼干擾了李四的注意力,使他過上了低效人生,從而碌碌無為。

孩子學習、成年人的職場,包括婚戀關係中,一個人的心理特質都會無時不刻不在施加著影響。這5個方面包含的內涵廣泛,在此我們挑選其中重要的幾點進行拆解。

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 微習慣系列新作 銷量30萬冊 提升行動力職

¥38.9

購買

03 應對完美主義之「高期待」

經常聽見人說「我要成為內心強大的人」,內心強大與否,首先體現在情緒水平上,一個人的情緒是平和淡定、幸福滿足的,還是焦慮自卑、易怒暴躁的,直接影響了ta的人生效率。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他們的情緒大多數時候都是低落緊張、焦躁不安的。那麼情緒又會受什麼影響呢?研究表明,情緒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預期。舉個例子,開車走在路上,如果一路綠燈,你會非常高興,這就是因為「一路綠燈」超出了你的預期,反之,如果一路紅燈,尤其是又因為一路紅燈馬上就要遲到,那麼對於一些人來說,就會很容易暴躁,覺得自己很倒霉,這是因為「一路紅燈」低於自己的預期。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預期是不經過大腦思考的,是一種自動化反應。就像剛才說的紅綠燈,有誰會在出門前專門想一下這個問題,設定一下自己的預期呢?答案是沒有。完美主義者的第一大殺手,就是「過高期待」,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刻在骨子裡的「高期待」,是他們很難覺察到的。所以,如果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在遭遇一路紅燈時,大機率ta會是影響心情的。

高期待源於低自尊。或者也可以說,兩者互相影響。一個人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對自己和外界環境充滿高期待,這就好比一個窮人總想著靠買彩票一夜暴富一樣。同樣,越高期待,失望越多,自尊水平也隨之被屢遭踐踏。所以,想要走出這個怪圈,最好的方法就是「刻意降低期待」。

「刻意」的意思是,有意識地做某事。所以,「刻意的降低期待」更為準確的表達是:從無意識的高期待,轉化為有意識的正常期待。還以剛才的紅綠燈為例,如果一個完美主義者發現自己因為一路紅燈而惱火不已,那麼這時候ta可以提醒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在潛意識裡期待「一路綠燈」?如果你認真覺察,會發現在自己心裡一直埋藏著一種潛意識:希望一切順利,如己所願。從理智上說,每個人都知道這不切實際,但在潛意識的這種想法卻很難控制。所以,我們需要把它「拎出來」,在意識層面「暴曬」,這樣我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的完美主義又在偷偷作祟,從而降低期待水平,回歸理性。

期待分為兩種,一種是總體期待,另一種是具體期待。我們修煉的方向就是:提升整體期待水平,也就是提高我們的自信心和自尊水平,同時在具體事上降低具體期待值,即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刻意覺察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並及時修正。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高期待越來越少了。

04 應對完美主義之「糾結不放」

完美主義者一定是一個愛糾結的人。簡單地說,完美主義的糾結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過去的糾結,二是對問題的糾結。我具體講一下。

對過去的糾結表現在,對過去總是耿耿於懷,俗稱「放不下」,比如自己過去犯的錯誤,遭受的損失,遇到的渣男等等,而對問題的糾結主要體現在「以問題為中心」,比如完美主義者特別擅長做自我批評,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那位來訪者一樣,她的一篇復盤寫到最後,成了自責和自我攻擊——「我是典型的顧頭不顧尾」。完美主義者最擅長「挑刺」,挑自己的刺非常穩准狠。然而,挑刺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重自責和內耗。從這個角度說,完美主義者還不如自我感覺良好的「傻子」活的快樂。

所以,針對完美主義者的這個特徵,我們給出的方法是:

  • 接受沉沒成本
  • 釐清「意外」與「失敗」
  • 修正錯誤的自我對話方式
  • 對糾結的問題採取具體的行動

接受沉沒成本,意味著接受過去已經發生的,不管是損失也好、疏漏也罷。接受它,放下它。說起來很容易,但很多人做不到。歸根到底是因為ta在心中不願意接受現實。在這裡,我不得不再次祭出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的那句名言:對一個人最好的治療,就是拉近ta與真實的距離。沉沒成本,本質上說,就是已經發生的、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損失

完美主義者經常混淆「意外」和「失敗」。我們經常講一句話:一個人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事,除此之外,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你管不了。這是雞湯嗎?不,這是真理。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完美主義者都是自戀者,他們會無形中誇大自己的功能,也就是說,表面上看他們很謙遜,經常總結失敗,但本質上,他們會把超出自己控制範圍內的「別人的事」和「老天(環境)的事」統統歸於自己麾下,籠統的認為這都是自己的錯誤。精神分析很有趣,常常顛覆認知,所以舉個例子。

一個人A問路,三次都遇人不淑,沒一個人給他好臉色,總之都沒人給他指路。他會如何看待這個結果呢?測試一下,你的選項是否是以下幾種之一呢?

  • 這些陌生人都很冷漠,世態炎涼啊
  • 大概我身上有某種氣質,讓別人不喜歡(沒人喜歡我)
  • 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要不然為什麼一個人都不回應我???

回歸理性,地球上有70億人,而A的統計成本是3人,結果A就得出了一個結論?請問,這個結論靠譜嗎?答案不言自明。3個人的拒絕,可能有多種原因,但完美主義者很容易自動的將這個結果視為「失敗」,並認為這是「自己的失敗」,他忽視了「意外」因素,比如路人甲那天心情不爽,路人乙趕著上班等等。顯然,這是把「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都歸結為「自己」了。

05 應對完美主義之「過失擔憂」和「行動顧慮」

完美主義者大部分都是拖延派。在這裡面的核心是恐懼。關於這一點,前文已有涉及。作為一個資深的完美主義者,和一個資深的破解完美主義的實踐者,在這裡我要給出建立新的行為模式,破解恐懼,最核心的方法。

  • 最小阻力
  • 預設派體驗派

最小阻力的原理,就是拆解。將大目標拆解為小目標,將大人物拆解為小人物,將長遠的路拆解為眼前的路。哈~道理很容易理解,但實操很難。在這裡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很多完美主義者拆解目標時,依然使用了「完美主義」思維,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舉個例子:

我的一位來訪者是高中生,她在實踐這個原則時,是這樣用的:學習過程中又想玩遊戲了,怎麼辦?她暗示自己:看完這一章就可以去玩,可以聽一首歌。結果失敗了——她等不及就去玩了,並一發不可收拾。那麼問題出在哪呢?她明明把大任務拆解為小任務了,只看一章而已啊。

問題出在「只看一章」本身,就是一個完美要求了。以她的自制力水平,「看完一頁去玩20分鐘」是合理的。但她卻制定出一個「看完一章,聽歌5分鐘」的完美目標。所以,是否「完美」,針對是個人真實水平,而不是大眾水平,更不是心中的理想水平

剛才舉的這個例子,也可以解釋一個困擾:為什麼很多人看了很多書,學習了很多方法,但在實踐中總是效果不佳?這是因為淺薄的入門很容易,但真正操作時,需要的是深刻透徹的理解和精細化的梳理。這種「精準化」是需要功力的

至於預設派體驗派,簡單說,完美主義者之所以出現恐懼,都是因為預設了很多恐懼的事發生,所以他們會焦慮,而不敢行動。體驗派就像我們之前說的張三,ta的好奇心和體驗占據了主導,這就類似於我們經常說的「體驗過程,結果順其自然」。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依然很難。那怎麼辦呢?

就需要使用一個工具「復盤」,復盤有很多功能。但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他們應該應用復盤記錄「過程中的正向體驗」,這就是扭轉認知的方法。比如前文所說的「定了一個早起的計劃」,結果一周早起了3次,晚起了4次。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他們的復盤可能會這樣寫:「這周失敗了4次,我太沒毅力了,下周我一定要做到」,呵呵,這種復盤如果有效那才奇怪了~那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寫呢?我會這樣寫:「這周早起了3次,感覺精神飽滿,自我效能感大大提高。這個結果超過了我的預期,畢竟我以前習慣晚起。早起的那幾天,我仿佛多了幾個小時自由時間,這種感覺太美妙了。另外的四次,其實是遵照了我原有的生活節律,所以,嚴格說,它們不是晚起,而是原有生活習慣的順延。下周我的目標是爭取繼續保持這周的節奏,能有3次早起就是勝利,同時記錄一下四次沒起來的原因。」

在後面的復盤中,我把關注點放在改變新作息的正向體驗上,對於「失敗」,有了更為客觀的評價,並對下一周做出了適合自己實際水平的目標。在整個過程中,我感受到的,更多是體驗的樂趣,而較少自我批評和否定。

【寫在最後】

一眨眼,近6000字寫完了。關於這個話題,如果展開來講,可以擴展出至少10篇長文。篇幅有限,拋磚引玉。大部分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完美主義傾向,它是一種思維定式,並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感受,行為。想要改變它,需要從認知入手,逐漸進入到思維模式的改變,最後,到達行為(行動)層面。事實上,任何改變,都是一個【知行合一】的過程,【知】與【行】,互相影響,互為因果

如果你也受到完美主義的影響,也有類似的困擾,可以後台私信我。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是一名專注乾貨分享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你的點贊、收藏和關注。所有遇見,皆因同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