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女孩「跪地叫爸爸」:你的孩子,離校園欺凌有多近?

2019-07-25     洞見

我們一直以為校園欺凌離我們很遠,直到悲劇來敲門時,才發現,校園欺凌一直躲在每一個孩子身後。

——鹿媽

文 | 二禾媽媽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帳號)

「跪下」,「叫爸爸!」

這兩天,一段視頻牽動了無數網友的心。

江蘇宜興一個公園裡,一個初中年紀的女孩被一群女孩圍住,在一聲呵斥後,女孩撲通跪在了地上。

帶頭的女孩依舊不滿意,指著跪地女孩的鼻子,大聲喊著:「叫爸爸!」

女孩抬起頭,含著眼淚,小聲地叫了爸爸。

女孩的順從依然沒有讓施暴者滿意,清脆的巴掌接二連三地扇在女孩臉上,語氣囂張:「用不用我幫你報警?你報警也找不到我!」

最終警方通報了這起校園欺凌,施暴者都不足14歲,予以教育處理。

評論區的留言處處透著震驚和心痛:

「一想到我的孩子也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我就鑽心地痛。」

「是誰給她們隨意傷害別人的勇氣?」

誰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眼中小天使一樣純潔明朗孩子,在鏡頭後,成了連警察都不怕的施暴者?

我相信沒有哪一位父母,願意看到自己捧在手心的孩子,成為角落裡遭受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也沒有哪一位父母,願意花十幾年時間培養一個惡魔。

在校園欺凌里,我們的孩子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沒有一個贏家。

01

今年4月27日,外出打工的張明德被告知,他14歲的兒子張凱,被五名同學毆打致死。

崩潰趕到醫院的他,生平第一次領會到校園欺凌有多殘酷:

頭蓋骨被打破,左側眼角骨折,肋骨骨折等多處外傷......

診斷書無聲地提示著兒子生前遭受了多大的痛苦和折磨。

而起因,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耳機。

張明德怎麼也想不明白,那個活潑、開朗、優秀的兒子,怎麼會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悲劇來敲門之前,我們常常覺得校園欺凌離太遙遠。

可直到看見孩子悲傷的眼淚,才知道:原來,校園欺凌其實一直躲在每一個孩子身後。

今年6月,廣西南寧初一女生,即便滿眼是淚地哀求,卻依然被幾個同學被抓著頭髮,有說有笑地毆打,甚至還抱怨說「打得太累了」。

警方調查結果更讓人心寒,「看她不順眼」就是女孩挨打的全部理由。

教育專家麥可·尼爾森博士說,愛欺凌別人的孩子,特點就是缺乏同理心,總想要試探別人底線。

今年1月,河北邢台李女士發現女兒已經被打到自己都認不出,被幾個同學用竹竿和木棍打致腎積水、8-11肋骨骨折。

而如此重傷一個女孩理由,僅僅是因為懷疑她和老師告狀。

成長期的孩子,一邊對自己擁有多少力量特別好奇,一邊對法律法規充滿不了解和漠視。

這導致他們不斷通過暴力找到存在感,並獲取快感。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校園欺凌已經成為世界青少年的難題。

中國人民大學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遭受語言和身體傷害的校園暴力比例,分別高達49.6%和19.9%。

在惡意和恐嚇的雙重作用下,一個孩子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可能被校園欺凌隨機選中,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02

王勝男這個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可在更名前,王晶晶這個名字卻屬於「溫嶺中學神女事件」的暴力欺凌的主人公,被校園欺凌長達十年。

高一那年,兩個男同學打鬧,不小心把王晶晶的杯子打碎,同桌一句「你慘了,王晶晶的杯子要300多萬」的玩笑,在惡意的發酵下,竟然成為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鑰匙。

當流言和惡意像雪災一樣襲來,卻發現找不到一絲溫暖可以抵擋。

晚自習前,一個不認識的學姐叫住她,還沒等反應,就被打了十幾個耳光。

「我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怪物,一個妖怪,全校公敵。」

私密照片被貼在學校論壇,每個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理直氣壯地罵她蕩婦,誣衊她隨意陪睡。

王晶晶數次崩潰自殺,一次吞了40多粒藥,幸運滴被家人搶救回來,也會引來新一輪的輿論高潮:「每次都來自殺這套,哪次也沒死成啊。」

東野圭吾在《惡意》中說,從來沒有想像過,在這世界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10年後,面對鏡頭,王晶晶聲音顫抖,眼裡的痛苦清晰可見。

「可能當年每個人在這把火里沒填太多柴,可我的房子已經燒掉了。」

傷害依然沒有停止的意思。

學業毀掉了,再也無法相信任何人,王勝男開始自主創業,本以為終於能迎來寧靜,可校園欺凌者卻步步緊逼,汙衊她在網店賣假貨,老公被無數陌生號碼騷擾漫罵。

最終,夫妻拿起了法律的武器,狀告欺凌者,終於讓對方閉上了嘴。

僅憑想像,你永遠也無法得知校園欺凌有多可怕。心理學家指出,在幼年受到長時間欺凌,抑鬱的發生機率是其他人的5倍,自殺的發生機率是其他人的19倍。

武志紅說,語言暴力有可能會變成一把兇器。

美國教育協會指出,每天都有超過16萬孩子,因為害怕被人欺侮而不敢上學。

從遭受暴力的那一刻開始,溫暖、信任、幸福這些美好的詞彙就都會離那些孩子遠去。

學業影響、心理創傷、應激反應、甚至抑鬱自殺都會找上門來。

即便欺凌者在法律的威懾下有所收斂,可拔出的刺下面,滿面瘡痍的傷口,要怎樣才能撫平?

03

教育專家告訴我們,比起事後補救,事先做好預防永遠更有效,我們可以這樣做:

1. 告訴孩子,被欺負不是你的錯。

初中女生婷婷,告訴父母自己被班主任多次辱罵,卻得到家人「不太相信」的回答。

直到婷婷錄下100多條錄音,才讓她徹底結束了地獄般的煎熬。

比起發起質疑,詢問事實,更重要的是先接納孩子情緒,給孩子安全感。

否則,很容易帶來二次傷害。

2. 幾個信號,可能意味著孩子正經受校園欺凌。

閨蜜最近發現,給兒子牛牛買新橡皮,總是幾天就不見,同事一問,牛牛就眼神躲閃。

後來拜託老師留心查看,才發現牛牛的同學總搶他橡皮,還偷偷打牛牛。

同事心有餘悸地說,幸好發現得早,要不然不一定發展到什麼程度。

不是所有的校園欺凌都伴身體傷害,可暴力卻依然會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跡。

突然不愛上學,晚上入睡困難,總丟東西,沉默嘆氣,這些都可能是孩子遭受欺凌的信號,需要引起家長注意,多留心。

3. 反覆訓練,增強孩子信心。

「我小時候爸爸教我防身術,挨欺負時特管用。」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分享成長經歷時這樣說。

《家長指導大百科》作者麥可·博拉說:

遇到小霸王時,表現比說什麼更重要。

首先,要盯著對方的眼睛看;其次,要抬起頭,表現出自信。

在家裡,可以扮演欺凌者,用反覆鍛鍊和語言對抗,幫孩子找回自信,降低被欺凌機率。

4. 交朋友,培養愛好,可以降低校園欺凌機率。

日本著名漫畫家手塚治虫,也經歷過很長時間的校園欺凌。

碰巧一次,手塚治虫的畫功震驚了調皮的學生,他就發狠磨鍊畫畫技巧,最終讓那些欺負他的孩子折服,排隊成為他第一批漫畫讀者。

靠著多交朋友和小特長,既能讓孩子建立自信,也能讓孩子在好朋友的陪伴下,不容易落單,被單獨欺凌。

一位遭受校園欺凌的10歲男孩媽媽說:

10年前,我拼了命生下兒子,10年前,兒子拚命來到我的身邊。

每對母子都要拼了命才能相見,可我卻沒能保護好他。

曾經,每對父母都特別「貪心」,期盼孩子是天才,是精英;可當那些惡意包圍在孩子左右時,我們唯一所祈求的,不過是希望孩子平安。

父母不能保證孩子終身不受到傷害,可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他最低谷、最無助的時候,用愛和恰當方法,驅走陰霾,教他們會保護自己。

願每一個孩子都遠離校園欺凌,願每一個孩子都平安幸福地長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_0lLGwBmyVoG_1Zt9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