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護士離處方權還有多遠?

2019-09-24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護士處方權,是指護理人員在臨床實踐中被授予開具藥物和相關檢查的權利。

在美國等許多已開發國家,通過設立擁有處方權的高級實踐護士崗位,使得初級保健醫生短缺和醫生診費高等問題得到緩解。而在擁有處方權之後,護理人員的工作職能和護理手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在中國,處方權的授予被寄予了很多護理人的期待。2017年,安徽省發文確定護士處方權限,該省瞬間成為內地護理行業的改革「先鋒」。同年,北京大學護理學院開啟開業護士(NP)培養先河。這些都使護理人備受鼓舞。

如今進展如何?在近日的「一帶一路」國際護理研討會上《高級護理實踐與專科護理》專場,相關問題引發業內人士的多角度探討。

護理迎來發展契機

「中國護理髮展,現在是最好的時候。」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院長黃金月說,有一個不得不談的問題就是「護士處方權」。她表示,在專科護士達到一定發展規模之時,賦予護士處方權,是多個已開發國家及地區的成熟做法。

目前,英國、美國、芬蘭、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和地區都開放了護士處方權,並有一定法律法規來保障和規範護士處方。黃金月介紹,實踐證明,護士處方權可應用於輕微疾病,例如社區患者、姑息照護、疼痛管理等,並可降低醫療成本。

另一個重要契機是「護理成為一級學科」。北京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尚少梅坦言,2011年護理剛被升級為一級學科,與臨床醫學、中醫學、中藥學平行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如今這麼深刻的感受。如今看來,護理成為一級學科的這幾年,為護理人才結構的改變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

「人才結構的改變,能夠為我們為國家戰略做出更多護理的貢獻打下基礎。」尚少梅說,護理行業也要抓住機遇。比如,「健康中國」行動的規劃中,「全生命周期照顧理念」的提出,就是護理行業發展的契機。

破冰護士「處方權」

2017年,安徽省曾開展護士下沉到社區服務中心,補充全科醫生崗位空缺其中提到,在通過考核後,會為護士「發放」處方權。這一嘗試被稱為「破冰之舉」。

此舉旨在以城市醫聯體為載體,以高年資護士作為紐帶,以老年人、孕產婦、嬰幼兒3類人群,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病、腦卒中康復4類疾病為工作重點落實分級診療,解決社區醫療資源緊缺問題。

安徽省醫改辦在其印發的《盤活優質護理資源,做實城市醫聯體試點工作方案(試行)》中提到:探索給予執業護士在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傷口換藥等特定範圍內的處方權,在醫師的指導下開具處方。

消息一出,業內矚目。

在政策實施一年之後,一位參與試點的高年資護士曾做了一項研究,數據表明:高年資護士進社區方案實施後,高血壓患者血壓降到相應目標值的比例從10.67%提高到74.67%,高血壓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明顯改善;92.00%的簽約居民對近6個月接受的社區衛生服務表示滿意;方案實施後社區的門診人次和門診收入均增加。

她還發現,社區百姓在各種管路的更換與維護、壓瘡護理、居家和社區護理的需求很大。在疾病預防、篩查,慢病管理方面,護士能做的也有很多。

另一位同行在社區主要是負責孕嬰人群的健康教育,上門護理服務,同時兼顧社區院感、護理質量。她的感受是,基層居民對孕嬰方面的知識非常缺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給予居民的健康指導遠遠不夠。而很多基本的知識和護理技能,完全可以由護士傳播給居民。

但一涉及處方權的嘗試,她們卻表示「很無奈」。

一位高年資護士告訴健康界,安徽省給予護士的處方權只是運動飲食康復處方,「這在醫院原本就在護士職業權限之內。很多常規用藥,處方權並沒有真正對護士開放」。

她舉例說,給嬰兒測黃疸要找醫生開化驗單,開益生菌要找醫生,孕婦化驗小便要找醫生……這樣不僅使醫療流程變得複雜,對於增加患者對護士的依從性也不利。

她個人的見解是,對於很多常規用藥,高年資護士甚至比醫生還要清楚,「一定範圍(排除病理類)的處方,護士完全可以開具」。

NP能否開啟先河?

培養NP,或將成為護士職業權限通達到「擁有一定處方權」的一條路徑。

2017年,北京大學護理學院作為試點,招收全國首批慢病管理高級執業護師方向碩士,開啟了我國NP培養的先河。

NP(Nurse Practitioner)為在美國是高級實踐護士(APN)的分支,除了具有預防疾病,促進、恢復健康和減輕疼痛這些職責外,在相關法律界定的範圍內,NP還有診斷、處方、轉診建議的權限,不僅為患者提供直接的護理,還提供初級醫療保健。

在北大的試點中,核心課程「高級健康評估、高級病理生理、重症監護」也是國際上NP培養的核心課程。

NP的臨床實踐和一般的護理實習有所不同。北京大學護理學院一位NP在讀學生介紹,工作中他們需要自己去管理病人,對病人進行整體性的評估照顧。從病人入院起,護士就要對他們進行定時的體格檢查,做出疾病診斷,開具化驗檢查、治療方案等,非常類似住院醫的工作。

路徑還有多漫長?

在護士處方權的實踐上,各國也並非一蹴而就。

美國一向以護士就業領域寬著稱。在美國,NP是一個醫療與護理結合的角色,可以在醫生人力缺乏的時候,代替住院醫師的職能。尤其在一些偏遠或者醫療資源缺乏的地區,NP有效地幫助醫生履行了部分對患者的健康照顧行為。

但這是經過近40年摸索的結果。跟很多新興事物一樣,NP剛開始發展時,受到來自各界護理組織、護理教育者、醫生的抵制。因為在大家的認知中,NP是在跟醫生「搶飯碗」。

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於NP不但能夠降低成本,而且與醫生相比,可以花更多的時間與病人交流,並能給病人提供疾病預防諮詢、健康教育等服務。因此,儘管對NP到底是「醫生的助手」還是「從事高級護理實踐的護士」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論。美國等已開發國家對NP還是採取了接納性的態度。

放眼世界各國,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護理專業在已開發國家進入加速發展階段。不管在深度還是廣度上,護理職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NP角色開展以來,開始在歐美國家迅速發展,從其角色定位、職能定位、培養體系、資格認證體系,以及立法事宜等方面都日趨完善,對於護理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不過,對於我國來說,NP的發展仍處在含苞待放的起步階段。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化,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護士的角色也將發生深刻轉變,獲得處方權也許將水到渠成。

來源:「健康界」公眾號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gUIZW0BJleJMoPMaRx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