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女兒總是喜歡黏著爸爸,兒子卻更喜歡和媽媽親近?
面對這種現象,父母應該如何處理?
快和虎媽一起認真讀完今天的文章吧!
——虎媽
作者 | 心海一隅
來源 | 男孩派(洞見旗下帳號)
在某視頻平台上,我看到一則搞笑卻是很多家庭常見的場景。
三歲左右的小女孩抱著爸爸的大腿不撒手,媽媽批評她說:「這麼大了,抱著爸爸的腿,你羞不羞啊?」
小女孩一邊更用力地摟著,一邊朝媽媽翻白眼,媽媽氣得罵她說:「信不信我打你啊?」
小女孩毫不畏懼地回答說:「不信!」一邊乾脆地鑽到爸爸的兩腿中間,再也不願意理睬媽媽了!
網友們都說這小女孩好可愛喲!也有人心疼媽媽,說好的小棉襖呢?怎麼穿到爸爸身上去呢?
這讓我想起上個周末,我跟幾個中年婦女朋友聚會,說到孩子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的話題,立馬分成兩個陣營。
女兒7歲的A氣憤地說:「我女兒簡直就是白眼狼!我辛辛苦苦帶大她,結果她最愛的人,永遠都是她那經常出差不在家的爸爸,從來不改口!」
女兒才2歲的B驚訝地說:「不會吧?我女兒從小一哭就要爸爸抱,我原本想著等她長大點會跟我更親一些,看來沒有什麼指望了嗎?」
兒子5歲的C得意地補刀說:「誰讓你們生的是女兒呢?我兒子心目中媽媽最美,媽媽永遠排第一,根本不care爸爸是誰!」
兒子9歲的我總結說:「這不能怪孩子偏心,要怪只能怪孩子的性別,普遍意義上說,男孩更愛媽媽一些,女孩更愛爸爸一些。」
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是更愛異性父母多一些?兒子更依戀媽媽,女兒更崇拜爸爸,那麼這其中的根源只跟性別有關嗎?當然不是這麼簡單!
- 什麼是俄狄浦斯期?
心理學作家武志紅在《擁有一個你說了算的人生•活出自我篇》中,講過一個他朋友的故事,朋友5歲的小女兒看到爸爸媽媽的結婚照。
小女兒不是開心,而是非常非常生氣,她把結婚照狠狠地摔在地上,並且說:「媽媽,你這個狐狸精!」
過了幾天以後,朋友跟幾家人出去旅遊,小女兒當著眾人的面宣布:「長大了,我要嫁給爸爸!」
很多父母都會把小女孩的表現當成童言無忌,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導,而任由孩子攻擊同性父母,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
在電影《禁閉》中,媽媽是一名兒童心理學家,卻疏於陪伴和教育兒子,導致兒子患上嚴重的心理疾病,而媽媽卻一無所知。
在爸爸送兒子去寄宿學校的路上,兒子故意跟爸爸爭吵,導致發生車禍,爸爸當場身亡,而兒子也被撞成植物人,媽媽不得不時刻陪在兒子身邊照顧。
然而事實卻並不是表面這樣,兒子內心深處一直想占有媽媽,這種病態的想法導致他殺了爸爸,又假裝成植物人只為了時刻留在媽媽身邊。
一百多年前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就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他經過研究提出,孩子在3到6歲左右,會進入性器期,也叫俄狄浦斯期。
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忒拜的國王拉伊俄斯和王后約卡斯塔的兒子,他被詛咒將來回殺死父親娶了母親為妻。
為了不讓詛咒變成現實,國王把剛出生的俄狄浦斯扔了,但是後來俄狄浦斯被鄰國的國王收養,長大後還是陰差陽錯地殺了父親,真的娶了母親。
俄狄浦斯的悲劇,後來就被心理分析學用來形容「戀父(母)情結」,是孩子對父母產生的愛與恨交織的心理組織整體。
大部分的孩子在3歲左右進入俄狄浦斯期,跟父母建立起三角人際關係結構,男孩以媽媽為選擇對象,女孩以爸爸為選擇對象。
男孩把媽媽當成自己的所有物,就把爸爸當成競爭者;同理女孩把爸爸當成將來的戀人,媽媽則侵占了她的地位,對媽媽態度肯定好不了。
- 如何平穩度過俄狄浦斯期?
為了讓孩子安全地度過這個時期,建立起跟父母正向的連結,武志紅提出「流動而不成為」的理念,就是讓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動,不去壓制它,但也不讓它獲得成功。
自然流動:允許孩子表達。
前幾天,演員孫儷的兒子等等和女兒小花,因為媽媽是不是最美而吵了一架,小花說有一個人比媽媽還美,而等等堅稱媽媽最美。
隨後等等還特意寫了一封英文向媽媽表白,說:「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people in the world。」
而這也不是等等第一次向媽媽表白了,總之在等等的心中,媽媽永遠是他最愛的人,而小花心中最愛的人,則是爸爸鄧超了。
有一回小花給爸爸發語音說,我太想你了,我在夢裡找不到你,我都哭了!而鄧超夫妻倆對一雙兒女的表白,都很欣然地接受。
父母要對孩子向異性父母的愛的表達,保持淡定的態度,允許孩子的愛適當地向異性父母傾斜,不要過於壓制孩子的情感表達。
不讓成為:父母成為一體。
凡事過猶不及,如果孩子長時期處於過分傾向異性父母,而對同性父母過分排斥的話,會讓孩子有一種「他贏了」的錯覺,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協同一致,比如女兒向爸爸表達愛意的時候,爸爸立馬親一下媽媽,然後對女兒說:「爸爸愛你更愛媽媽,你是我們最愛的寶貝!」
讓孩子看到父母恩愛,TA才會更安心做一個快樂的孩子,同時在適當的年齡,給孩子分床分房,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才是一體的。
父母時刻把對方放在第一位,可以讓孩子看到,TA沒有能力打破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孩子自然會逐漸退居到孩子的位置上。
- 兒子/女兒要跟媽媽/爸爸結婚,怎麼辦?
演員霍思燕曾在微博上發兒子嗯哼的夢想,他說,媽媽,我想六歲買手機,八歲娶媽媽,這是我的規劃。
氣得嗯哼爸爸杜江爆粗口說,先過了老子這一關。網友們紛紛調侃杜江說,你這是生了一個情敵嗎?
其實這是很多孩子普遍有過的想法,父母不能一味地責怪孩子亂說,也不能當成笑話一樣地答應孩子,都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
父母可以認可孩子的想法,說:「媽媽小時候也這樣想過,想跟我的爸爸結婚呢。」先消除孩子的戒備心理。
然後告訴孩子:「但是媽媽已經跟你的爸爸結婚了,然後生下了你,等你將來長大了,也會找到相愛的人,你們就可以結婚啦!」
孩子聽到父母這樣說,一般容易接受,並且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逐漸打消跟異性父母結婚的念頭,平穩地度過俄狄浦斯期。
其實孩子喜歡異性父母是正常的事情,父母只要把握好尺度,適當引導就好,不必要大驚小怪,也不要過於壓制,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