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2日 · 永修艾城,千年縣治的興衰

2022-09-02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9月2日 · 永修艾城,千年縣治的興衰

1945年9月2日,抗戰結束,永修縣政府遷回艾城鎮。

地點:

永修

類別:

行政

艾城鎮老街 筆者攝於2022 年 3 月

1945 年 9 月 2 日,國民黨永修縣政府由燕山遷回縣城艾城。

艾城鎮,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地處永修縣中部、修河兩岸,東和塗埠鎮、九合鄉隔河相望,南與立新鄉、雲山企業集團紅湖分場毗鄰,西接江上鄉,北倚虯津鎮、軍山分場、恆豐墾殖場。區域面積 67.1 平方千米,截至 2019 年末,戶籍人口 21343人。

南朝宋元嘉二年( 425 年)至 1949 年 9 月前,為縣治所企地。1949 年 10 月至 1955 年,屬縣第二區。1972 年,與永興公社分開。1984 年 10 月,改稱艾城鄉。1993 年 1 月,撤鄉建鎮。截至 2020 年 6 月,艾城鎮下轄 2 個社區和 12 個行政村。

資料來源:《永修縣誌》、百度百科

本系列涵蓋九江三區、三市、七縣,而頻繁出現的只有市區、廬山,下面的縣少有露面的機會。今天就找個由頭聊聊永修縣的歷史沿革。

事件本身倒也普通。抗日戰爭時期,江西僅南昌、九江兩個大城市被日軍占領,身處其間的永修當然也是淪陷區。即使縣城被占領,甚至完全無法在本縣立足,國民政府也會在別處設置流亡政府,以指揮游擊隊活動。光復以後,這些政府當然就會搬回到原來的縣治所在。

永修縣政府遷回了艾城,而不是如今的縣城塗埠鎮。這是因為,接近兩千年歷史的永修縣的縣治一直在艾城,直到解放後才遷往塗埠鎮。

艾城的名稱源自古艾國。據記載艾是商代時期的一個古國,位於江西省的西北部,包括現在的修水、銅鼓、武寧、永修、奉新、靖安、安義等地,其中心在修水縣。最古老的艾城並不在永修,據《宋史·郡縣誌》記載:「分寧(今修水縣),古艾地也,縣西一百二十里,龍崗坪有艾城存焉」。因此古艾城較大可能是現在修水縣的渣津鎮。商代的時候九江這一片還沒有華夏文明,所謂的艾國也就是三苗、百越這些化外之民組成的鬆散的部落。

西晉揚州地圖(局部) 圖源:中國歷史地圖冊

西漢初年,此地建海昏縣,縣治在今吳城鎮附近。海昏縣不是現在的永修,還包括新建縣北部、安義縣、武寧縣、靖安縣、奉新縣等地。其後數百年間歷史沿革按下不表,總之到了南朝時,其名為建昌,縣治在今艾城鎮附近。其歸屬亦有多次變動,宋代以前屬南昌,宋元明清屬南康(星子),民國屢經調整後屬九江。民國三年(1914 年),因與四川的建昌道(今為雅安市及周邊)名字衝突,被改為它三國時期的曾經用過的名字——永修。

自建昌縣起,一千多年來它的縣治一直在艾城。如果簡單看地圖,如今永修縣城的位置更好,修河與潦河交匯,流向鄱陽湖,交通物流更加便捷。然而,城鎮的設置更要基於地理環境,不僅應當靠水,還要便於耕種並保障居住安全。以筆者在現場觀察,如今永修縣縣城所在地的地勢過高,不利農耕,而修河北岸的塗家埠(塗埠鎮)顯然是沖積平原,極易被洪水淹沒。反觀艾城街一帶,地勢略高,修河在這一段的水流相對平緩。

Google 地形圖

農耕水運時代的艾城雖好,卻被現代交通改變了。地處九江、南昌之間的永修,是兩地交通的必經之路,江西最早的鐵路、公路都必然通過這裡。然而南潯鐵路卻在塗家埠的山下渡架橋而過,取的是修河南岸的高地勢。南九公路(今 105 國道)經過的是虯津鎮旁的張公渡村(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3月21日 · 血戰張公渡》),取的是這一段河面窄且兩岸略高,方便搭橋、擺渡。

可憐的艾城被夾在中間,兩頭不靠。筆者在張公渡探訪時,有當地老人自豪地聲稱,當年這個渡口,比縣城(艾城)還要繁華。新的交通方式會造就新的城市,也會打垮某些依託傳統交通方式的商埠。

給艾城的最後一擊是抗日戰爭。1939 年 3 月,南昌會戰沿修河打響,從張公渡到下游的吳城鎮都是日軍主攻的戰場,國軍遭受慘重損失,採用焦土抗戰進行後撤,沿途破壞道路村鎮,日本人也在一路燒殺搶掠,永修的幾個老鎮幾乎被焚毀殆盡,千年古鎮艾城更是難逃厄運。

抗戰期間的永修損失巨大。抗戰結束後,國民黨永修縣政府於1945 年 9 月 2 日搬回艾城鎮,然而,面對著這交通不便且已衰敗之至的老城,還有復建的價值麼?

艾城鎮政府 筆者攝於 2022 年 3 月

1949 年 5 月 22 日,永修解放。9 月,縣治遷至塗家埠。其後多年塗家埠屢受洪患,雖興修水壩,終不勝其擾,嚴重時縣城 70%以上房屋泡在水裡。1957 年,縣府搬到河南岸(新城),後又搬回。1980 年,縣府不得不向省委提出第二次搬遷,在南岸興建縣城。因此,永修新縣城的歷史很短,城內沒有一棟老房子。關於永修縣城塗埠鎮的故事,以後再詳細講。

最後說艾城。雖然它已失去往日的地位,但這這幾十年內因為有昌九高速的出口,316 國道與高速交叉,距離縣城和 105 國道也不遠,它又成為了一座交通樞紐,每天為了省高速費的大貨車川流不息,鎮子也頗為熱鬧。只是,靠著修河邊的老街,早就寂寞清冷,如今倒是個釣魚、觀景、休憩的好地方。

艾城老街旁的修河,遠方為雲居山 筆者攝於 2022 年 3 月

再說一段軼事:海昏縣因兩晉時期的地址變遷,大部分陸地沉沒在鄱陽湖中,此縣被廢後併入永修,因此永修與海昏是直接繼承關係。永修與南昌新建之間多為沼澤濕地,縣域變更頻繁,50 年代還做過一次劃分。海昏侯墓距離縣界只有 2 千米左右,下圖筆者標記的坐標就是墓葬所在,旁邊的紅線是縣界。

Google 地圖

當年劃分是稍微偏一點,這座擁有黃金萬兩的古墓就在永修地界。永修真是虧大了,當然無論是誰的也不能分黃金,但靠著旅遊也能賺不少的。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da7df090ab6330fc07f680cadfdd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