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
每每這個旋律出現,相信大家總能跟著哼幾句,但如果問大家這首歌究竟是誰唱的,想必答案也並不唯一。
有人說,你這不是廢話嘛,這首歌當然是蔣大為唱的啊,名字就叫《敢問路在何方》,也是央視《西遊記》的片尾曲,簡直不要太熟悉了。可是也有人說,這首歌啊,是豬八戒唱的,沙和尚挑著擔,我八戒牽著馬,猴哥在前面帶路,你看,多貼切啊?
我(楊角風)來偷偷告訴你,其實取經路上真正在一直挑擔子的,並非是沙和尚,而是一向被大家認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
那麼,有人就疑問了,他們挑的擔子裡究竟裝著些什麼呢?
楊角風談西遊系列文章第283期:讀了一百遍原著,終於搞清楚了唐僧擔子裡都有啥,難怪八戒總喊累!
一、
大家不要被央視《西遊記》給騙了,以為取經路上一直挑擔子的是沙和尚,其實並不是。
估計也是導演見老沙就這麼幾句台詞,而故意給他加的挑擔子的戲:
「大師兄,師父被妖怪捉走了!」
「二師兄,師父被妖怪捉走了!」
「大師兄,二師兄被妖怪捉走了!」
「師父,大師兄肯定會來救我們的!」
在西遊記原著中,真正挑過擔子的一個是孫悟空,另一個則是豬八戒。而自從收了豬八戒之後,孫悟空就再也沒有挑過擔子了,一直是豬八戒挑到的靈山。
因此,如來佛祖還特意表揚了二師兄:
「因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凈壇使者。」
因為挑擔子有功,竟然能修成正果,難道說這個差事也並非易事,難為了老豬?
乍一看,好像挑個擔子也沒啥嘛,畢竟一開始孫悟空挑擔子的時候也從來沒抱怨過。剛收了豬八戒的時候,也沒聽這個豬頭說過不是,可是等到收了沙和尚之後,豬八戒怎麼就開始抱怨了呢?
「哥啊,你只知道你走路輕省,那裡管別人累墜?自過了流沙河,這一向爬山過嶺,身挑著重擔,老大難挨也!」
在豬八戒看來,唐僧師徒們的行李實在是太多,太重了。尤其是過了流沙河之後,又加上老沙的那份,實在是熬不住了。
所以,猴哥,你看看你能不能重新分配一下工作,讓我老豬也歇一歇?
二、
孫悟空聽完豬八戒的抱怨之後,並沒有當回事,而是罵他又想偷懶,還不快點走!
既然抱怨了,那就索性攤開了說好了,於是豬八戒向猴哥直接表明,這行李實在是太重了:
「四片黃藤蔑,長短八條繩。又要防陰雨,氈包三四層。匾擔還愁滑,兩頭釘上釘。銅鑲鐵打九環杖,篾絲藤纏大斗篷。」
如果按照豬八戒這個說法,好像擔子也不重嘛,不過是一些麻繩,幾條毛毯,外加九環杖和大斗篷嘛。要知道二師兄的一個九齒釘耙就有五千多斤重,就這麼個擔子,了不起了一二百斤,不至於讓天生神力的豬八戒抱怨啊?
那麼,我們就好好翻一翻原著,好好盤點一下,豬八戒挑著的擔子裡,究竟都裝著些啥?
我們先看看,唐僧剛出發的時候,都帶著些什麼東西呢?
觀音菩薩送給唐王李世民一件錦襴袈裟,一個九環錫杖,隨後唐王李世民送給了唐僧。除了這兩樣以外,還特意送了一個紫金缽盂,一部通關文牒,這四樣東西是必備的,大家也都熟知。
當然,這套裝備,唐僧一般情況下是不穿的,只有特殊的時間,特殊的地點,遇到特別的人,才會穿上一穿,比如小雷音寺和大雷音寺那裡,以及各國國王招待的時候。
比如,在烏雞國,唐僧去見國王時,就穿上了錦襴袈裟,在車遲國和祭賽國去見國王時,同樣也是穿上了錦襴袈裟。
三、
但唐僧平時並不穿錦襴袈裟的,畢竟這是寶貝,他捨不得穿,那麼他平時都穿什麼呢?
唐王李世民在選取水陸法會大法師的時候,曾經賞給唐僧一身裝備:
「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又賜五彩織金袈裟一件,毗盧帽一頂。」
當然,這套裝備,也挺貴重的,畢竟是當年唐僧主持水陸法會時的裝扮,尤其是袈裟,帶金絲的,平時也捨不得穿。
但是這頂帽子是常戴著的,在火焰山的時候,眾神現身一起降服牛魔王時,唐僧就換了一套衣服,特意感謝眾神:
「三藏聽說,換了毗盧帽,穿了袈裟,與悟凈拜迎眾聖。」
至於這件袈裟是唐王李世民送的五彩織金袈裟,還是觀音菩薩錦襴袈裟,書中沒表,好像這兩件都可以在這個場合穿。
唐僧除了這兩套服飾以外,其實他還有其他的衣物,比如在祭賽國,他去掃塔的時候,就特意換了一身便裝:
「三藏沐浴畢,穿了小袖褊衫,束了環絛,足下換一雙軟公鞋。」
在烏雞國寶林寺的時候,唐僧還有一套衣服:
「那三藏光著一個頭,穿一領二十五條達摩衣,足下登一雙拖泥帶水的達公鞋。」
事實上,在唐僧從長安城出發的時候,洪福寺的和尚們,也給他準備了冬夏換洗的衣服,唐僧也都收下了。由此可見,唐僧的袈裟至少兩件,但大機率是三件,因為書中有提到他自己縫補袈裟。顯然,這兩件袈裟都比較貴重,不至於讓唐僧經常縫補,他應該還有一件普通袈裟,外加一些便衣。
四、
當然,豬八戒挑的擔子裡,不可能只有唐僧的衣物,幾個師兄弟們換洗的衣服也得帶著的。
孫悟空剛從五行山下蹦出來時,是光著身子的,啥都沒有穿,他的行李也是最少的。後來遇到了一隻老虎,被他打殺之後,再結合唐僧送他的白布短小直裰,做個了虎皮裙。
後來觀音菩薩可能也覺得猴子只穿個虎皮裙,有點瘮人,於是送了他一身衣物:
「我這裡有一領綿布直裰,一頂嵌金花帽。」
這一身衣服,也是孫悟空前期一直穿著的,配合著虎皮裙,正好是一身。大家看戲劇的時候,孫悟空的那身打扮,才是取經路上的正經打扮,並非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
當然,孫悟空不可能就一身衣物,在高老莊的時候,高太公又送給他們師徒一人一身:
「又將三領綿布褊衫,為上蓋之衣。」
而豬八戒原先那身衣服,在跟孫悟空的打鬥中撕毀了,所以,高太公面對請求,又額外送了豬八戒一身衣物:
「高老聞言,不敢不與,隨買一雙新鞋,將一領褊衫,換下舊時衣物。」
沙和尚剛出場時,也有一身衣物:
「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
說到這裡,原著中有一個細節,看得出豬八戒還是很愛惜自己的衣物的,比如他下水找沙和尚打仗時:
「說聲去,就剝了青錦直裰,脫了鞋,雙手舞鈀,分開水路……」
畢竟是老丈人送給自己的新衣服,可不能搞髒了。
五、
平時唐僧師徒們都穿著絲棉(綿布)衣物,但是遇到什麼節日或參加什麼宴會時,他們也有一身錦衣。
比如真假美猴王的時候,孫悟空就穿著一件錦直裰,等到了玉華州收三徒的時候,三個王子們見豬八戒的衣服被撕爛了,又送了每人一身錦:
「那王子隨命針工,照依色樣,取青錦、紅錦、茶褐錦各數匹,與三位各做了一件。三人欣然領受,各穿了錦布直裰,收拾了行裝起程。」
也就是說,單算衣物的話,唐僧可供換洗的最多,而這三個徒弟們,頂多是兩身衣服,一身布衣,一身錦衣。什麼鞋子,帽子啥的,書中沒有特意每個人都提到,但從生活常識來看,大家都有的。
比如唐僧師徒離開比丘國的時候:
「請不及的,或做僧帽、僧鞋、褊衫、布襪,里里外外,大小衣裳,都來相送。」
作為和尚,木魚是肯定要敲的,且平時也是需要燒香的,書中是有特意提到的。比如在劉伯欽家念經超度劉父時,就敲了木魚,焚了香:
「這長老凈了手,同太保家堂前拈了香,拜了家堂,三藏方敲響木魚……」
比如觀音菩薩教給唐僧緊箍咒的時候,同樣也焚了香:
「三藏情知是觀音菩薩授此真言,急忙撮土焚香,望東懇懇禮拜。」
後來的取經路上,唐僧每每見到神仙或者遇到重大節日時,也會有此舉動,可見包袱里肯定是有木魚,有香的,而且他還帶著火石等可以點火的工具。
除此之外,唐僧還給沙和尚剃度,自己平時也得刮刮頭髮,所以剃刀也得帶著。
六、
當然,和尚不念經,不是好和尚,唐僧既然要出遠門,經書是要帶著的。
比如在劉伯欽家,唐僧不僅敲了木魚,焚了香,還掏出了多本經書,念了一遍:
「再開念《金剛經》、《觀音經》,一一朗音高誦。誦畢,吃了午齋,又念《法華經》、《彌陀經》。各誦幾卷,又念一卷《孔雀經》。」
後來在烏雞國寶林寺,唐僧半夜醒來去撒尿,然後詩興大發,把幾個徒弟喊起來作詩,作詩累了後,又讓八戒打開包袱,拿出經文,他要複習複習。
由此可見,豬八戒前面提到自己行李中,有專門防陰雨的物件,大機率是為了保護這些經書別被雨水打濕了。
光有書還不行,唐僧有時候也會寫寫字,所以筆墨紙硯也是常備的。比如在三打白骨精的時候,荒郊野外,唐僧執意要趕孫悟空走,孫悟空不肯走,他就讓沙和尚拿出筆墨紙硯,寫下了休書:
「叫沙僧包袱內取出紙筆,即於澗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
看過歷史的人也知道,唐玄奘這人,還會寫日記,沿途記載風土人情,搞不好行李裡面還有好幾本日記呢。
唐僧師徒,除了當和尚需要這些物品以外,作為旅行者,必然得帶上鋪蓋的。就算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不需要這玩意,但唐僧需要啊,畢竟風餐露宿的,大冷的天沒床棉被咋辦?
比如唐僧剛救出孫悟空的時候,在一個老者家借宿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讓悟空收拾鋪蓋:
「三藏著衣,教行者收拾鋪蓋行李。」
七、
當然,這個鋪蓋也不是唐僧專屬,後來孫悟空被黃風怪吹壞眼睛後,豬八戒就打開包袱,讓孫悟空安歇了一會兒:
「八戒解包袱,展開鋪蓋,請行者安置。」
除了這些物品以外,糧食是必需品,也不可能每次餓了都讓徒弟們去化緣吧?
關於這一點,原著中的記載實在是太多了,就不一一引用原文舉例了。比如離開劉伯欽家的時候,劉母就送了很多乾糧給唐僧,唐僧很高興地收下了。比如離開高老莊的時候,高太公除了送他們衣服以外,也送了不少乾糧。
再比如離開女兒國的時候,女王可是給了好多米,豬八戒照單全收,因為這孫悟空還挖苦豬八戒呢:
「兄弟,行李見今沉重,且倒有氣力挑米?」
豬八戒很爽快啊,挑別的東西嫌累,但是挑米,他不嫌累!
很多時候,唐僧也是讓徒弟們打開包袱,取點乾糧給自己吃。由此推斷,一般情況下,豬八戒挑的行李中,至少得放有能讓唐僧吃三天的乾糧在裡面。
如果幹糧吃完了,除了讓徒弟們去化緣以外,有些時候,唐僧也會掏點錢出來,讓徒弟們去買些吃的,畢竟公費出差,唐王應該給了他不少錢。
原著中也不止一次提到,唐僧從包袱里拿錢,比如鷹愁澗的時候,他掏錢給漁翁,人家沒要。比如五莊觀的時候,他給了豬八戒幾文錢,讓他去找個地方做飯,走時給人家點柴火錢。
八、
但是豬八戒挑的擔子裡,只有團隊的錢,並沒有徒弟們的錢,不是他們沒有,而是他們都藏在自己身上。
比如在獅駝國的時候,孫悟空特意變成黑白無常去嚇唬豬八戒,讓他掏錢買命。豬八戒就說自己攢了好久的私房錢,藏在了耳朵里,讓他自己去摸:
「即伸手在耳朵竅中摸出,真箇是塊馬鞍兒銀子,足有四錢五六分重……」
不過沿途這麼多國家,雖然唐僧師徒多次拒絕別人贈送銀兩,但也不是一點都不收。比如在通天河,唐僧師徒打跑了靈感大王,救了老百姓,陳老就送了銀子給他們,孫悟空拿了一塊,為此還安慰唐僧:
「師父,也只當些襯錢莫教空負二老之意。」
事實上,在天竺國的時候,國王還送了他們黃金十錠、白金二十錠,這可是一筆巨款。
除此之外,孫悟空和豬八戒還勒索過小妖怪們的錢財,還不止一次。當然,他們勒索的錢財,大機率是不敢放到行李裡面的。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東西就不一一列舉了,比如在寇員外那裡,強盜偷了唐僧的行李,發現裡面雖有個引袋,但不值錢。比如在金平府那裡,孫悟空跟豬八戒打殺犀牛精後,曾經割下了犀牛角藏在了身上。比如在寶林寺,被惡僧罵了以後,唐僧就丟了錫杖,解下了斗篷……
綜上所述,豬八戒挑的擔子,確實裝了很多物品,並不輕,有寶貝,有錢財,也有一些常用但不值錢的東西。
九、
可是,就算豬八戒挑的擔子裡裝著這麼多東西,充其量也就二三百斤,他為什麼總是抱怨呢?
有句老話說得好,叫不患寡而患不均,並非是豬八戒挑擔子覺得累,而是因為憑什麼三個徒弟,就讓他一個人挑擔子?
剛才就提到了,讓他挑食物,他就不嫌累了,這恰恰說明,他埋怨的正是這一點。如果說一開始孫悟空讓他挑還有情可原的話,怎麼收了沙和尚後,還讓他挑擔子?
所以,他那次抱怨,並非是說給孫悟空一個人聽的,更是說給沙和尚聽的。孫悟空也不是傻子,他自然也聽出來了豬八戒話裡有話,於是問他:
「呆子,你和誰說哩?」
豬八戒望向沙和尚,結果沙和尚一臉無辜的樣子,畢竟前面流沙河之戰,豬八戒並未沾光,也只能繼續裝傻說跟猴哥說。
孫悟空也一樣啊,不想招惹那個晦氣臉沙和尚,你八戒不想挑擔子,自己跟沙和尚說去啊,我才不攪這渾水呢:
「錯和我說了。老孫只管師父好歹,你與沙僧,專管行李馬匹。但若怠慢了些兒,孤拐上先是一頓粗棍!」
說到底,就是孫悟空分配工作不公平的原因,只管自己快活,不管別人死活,反正他是不會挑的。
而八戒呢,也是糾結這一點,倒不是說行李多麼重,你要是給他一個三百斤的大美女,他抱起來跑得比誰都快!
十、
當然,以上的結論是對比豬八戒的九齒釘耙來的,他都拿得動五千多斤的武器,為什麼挑不動幾百斤的行李呢?
其實,所謂的武器是有靈性的,豬八戒拿武器的時候運用的是神力,需要一直耗神。
就像孫悟空搬不動觀音菩薩的玉凈瓶,而龍女和菩薩卻能輕而易舉舉起來,倒不是說龍女和菩薩的力量就有多大,而是玉凈瓶正好適合她們的屬性。
畢竟龍女天生就是駕馭水的,玉凈瓶中裝了一海的水,她拿起來自然輕而易舉。玉凈瓶又是菩薩的專屬寶物,她自然可以輕輕將其拿起:
「那菩薩走上前,將右手輕輕的提起凈瓶,托在左手掌上。」
當然,這個過程中,她也是在施展神力。
對於豬八戒來講,挑擔子自然不能用神力,路程這麼遠,真用神力的話,也堅持不了多久。但是如果用凡力的話,那就真得有點重了,或許一開始不覺得,可是越往西天走,東西越多,東西越多,也就越重。
也正是因為擔子如此之重,豬八戒又任勞任怨挑到了西天,如來佛祖才會以此作為功勞,記在了八戒頭上。
由此,擔子重,分工又不均,八戒不僅要挑擔子,時不時還得跟猴哥去降妖,心中的委屈自不必說了。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西遊,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請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