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18日 · 美廬傳奇——蔣介石永別廬山

2022-08-18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18日 · 美廬傳奇——蔣介石永別廬山

1948年8月18日, 蔣介石離開美廬,永別廬山。

地點:

九江

類別:

旅遊

「美廬」南向主立面 筆者攝於 2021 年 8 月

1948 年 8 月,蔣介石在廬山脂紅路 12 號別墅(今河東路 180 號)寫下「美廬」兩字,並注「戊子八月中正題」,命人將二字及落款刻於庭院中的一塊岩石上。

1948 年 8 月 18 日,蔣介石離開美廬,此後他再也沒回廬山。

資料來源:廬山別墅大觀

很多次想寫美廬,卻總是放棄。選個日子寫美廬太容易了,這座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別墅里發生過太多的故事,你甚至可以閉著眼睛在6 月到 9 月的日曆上戳一下,點到哪個日子都能找出一個甚至幾個事件,這些事件的跨度長達 40 年,中國近代幾乎所有重要的政治人物都直接或間接與這棟別墅有過關聯。

美廬航拍 攝影:李明宏,2022 年 8 月

因此我總是不敢寫美廬,它的主題太大,可以單獨寫成一本書,用本系列這種兩千多字的篇幅來講述它,太難。然而,美廬是廬山這座政治之山的標誌性符號,也是無數次在九江市志中出現的名字,故事總要去講,就要挑個合適的日子。1848 年 8 月 18 日,這一天對美廬很特別,它是一段歷史的結束,宣示著另一個時代即將來臨。

美廬的名稱得來很晚。1948 年 8 月 18 日前的某一天,蔣介石找人在院內一塊石頭上刻寫了「美廬」二字,這幢別墅才由此得名,在此之前,它一直被稱為脂紅路 12 號,或者 13 號。用兩個號都沒錯,因為這片庭院面積達 6330 平方米的院落,以一棟別墅占了兩塊地皮。它最早的業主是英國西伊勳爵(Lord See O. Reynolds)。西伊勳爵在 1903 年前建造了這棟別墅,具體年份不詳。

1896-1930 年英租界地 8~15 號占地分布 圖源:《廬山別墅大觀》

1903 年,西伊勳爵將別墅出售給常居廬山的英國人巴莉女士。巴莉女士的丈夫在廬山上有大片土地,並開辦過「聖經醫院」。巴莉女士在廬山頗有名氣,算是社交圈裡的名流,她與蔣夫人宋美齡私交甚篤。1933 年,她將脂紅路 13 號轉給了宋美齡。據稱是贈送,實際情況不得而知。

很多人不知道,廬山上還有一棟宋美齡的私家別墅(脂紅路 210 號),是 1927 年宋美齡的母親買下後送給她的,算是婚前的禮物。這棟別墅在美廬後面的山坡上,建築面積不大,但精緻實用。蔣宋結婚後,他們每次上山都住在脂紅路 210 號。

美廬航拍,可見二樓陽台 攝影:李明宏,2022 年 8 月

據聞,蔣介石聽說宋美齡得到脂紅路 13 號後並不高興,但到別墅內巡視一圈後就相當滿意了。脂紅路 13 號是一座出類拔萃的精品別墅,為英式券廊式風格。它坐東朝西,背靠大月山,面向長沖河,東西長,南北短。別墅的左右兩邊地形略高,形如「太師椅」,風水甚佳。

別墅為石木結構,毛石牆體,水泥勒縫,主體兩層,高 10 米,結構勻稱穩重。別墅有三個敞開式外廊和一個大平台、一個陽台,兩層樓套間均有會客室,合計七個交際空間。建築有古羅馬建築元素,糅合近代折中主義,是典型的英國近代別墅建築風格。

蔣介石和宋美齡在「美廬」院內讀聖經 筆者翻拍於「美廬」,2021 年 8 月

1933 年 8 月 8 日,蔣介石、宋美齡夫婦正式入住脂紅路 13 號。有傳言稱,因為 13 是歐美的不吉利數字,宋美齡要求改變門牌號。也有說法稱,蔣介石從不相信這種歐美迷信,對此號碼渾不在意。然而,1934 年,脂紅路 13 號的門牌卻被改成了 12 號。如前文講述,13 和 12 都是對的。

1932 年 6 月起,廬山牯嶺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因此脂紅路 12 號並非尋常意義的別墅,它成為國民政府最高軍政領導人的正式官邸。其一樓為餐廳和宋美齡的會客室、臥室等。二樓為蔣介石辦公室、會客廳、臥室,與其辦公室斜對著的是蔣介石筆桿子陳布雷的辦公室和臥室。1934 年,按照蔣介石的要求,脂紅路 12 號進行了擴建,添加了副房以供貼身侍衛和保健醫生居住,改建後的別墅建築面積達到 900 平方米。

1934 年「美廬」添加的副房 筆者攝於 2021 年 8 月

1933 年至 1937 年間,蔣介石除 1935 年在四川「剿匪」未登廬山外,每年平均在廬山居住兩個月。尤其是 1937 年,從 3 月起到 12 月,蔣介石夫婦多次上山,很多重要的會議、決策在脂紅路 12 號內做出,包括中日談判、國共和談、抗日聲明的擬定與發表等。

1938 年 5 月,宋美齡在廬山召開婦女談話會,26 日離山赴漢口。

7 月 26 日,九江城區淪陷,廬山孤軍繼續奮勇抗擊日軍,在堅守 9 個月後主動撤離,牯嶺被日軍侵占,脂紅路 12 號遭受很大破壞。

抗戰勝利後,1946 年 7 月 14 日,蔣介石重返廬山。在此之前,管理局已將脂紅路 12 號進行打掃並重新油漆。入住後,宋美齡盡力恢復被破壞得最嚴重的園林,她請人在院內修造了兩組石桌椅,又在院落的一角建了一間麵包房。

「美廬」一樓原宋美齡臥室 筆者攝於 2021 年 8 月

1946 年的夏天,牯嶺仿佛又有了「夏都」氣象,蔣介石夫婦在美廬居住了近兩個月,期間多次召開會議,舉行談判,並接待國內外政要、友人。7 月 19 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脂紅路 12 號向蔣介石呈遞國書,成為了第一個在廬山遞交國書的外國大使,此時的脂紅路 12 號,儼然是國府的代稱。

1947 年,蔣介石夫婦僅在 9、10 兩月在廬山逗留數日,並未召開重要的會議。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夏都」已如昨日黃花。1948 年 8 月 9 日,蔣介石攜夫人最後一次登上廬山,在 10 天的日子裡,他並未處理太多公務,更多的時間用來和宋美齡一起到廬山各處探訪,包括海會寺「廬山軍官訓練團」舊址、廬山圖書館等。在脂紅路 12 號,他在院內的一塊石頭上揮筆寫下了「美廬」二字並簽名,命人刻在石上。自此,這棟別墅有了新的名字——「美廬」。

8 月 18 日,蔣介石夫婦下山回南京,從此告別了美廬,永遠離開了廬山。蔣介石為什麼在告別廬山前為這棟別墅取名?他寫給誰看的?

1948 年 8 月,蔣介石題寫「美廬」石刻時的情形 筆者翻拍於「美廬」,2021 年 8 月

解放後,美廬歸由廬山療養院管轄,用以招待重要的客人。1959 年 6 月 24 日,為了準備召開廬山會議,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先行抵達廬山,現場考察了別墅情況,決定毛主席住美廬別墅。6 月 30 日早上,毛澤東乘車抵達美廬,據說他進入院子後,先圍著房子轉一圈,對環境表示滿意,之後走入別墅,還喊了一句:「委員長,我來了!」住下後,主席詩興大發,寫就了那首著名的《七律 · 登廬山》(見《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6月30日 · 冷眼向洋看世界》)。1959 年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在「美廬」住了 50 天。1959 年的「美廬」與十年前相比,有個不是特別明顯的變化:大門前的樓梯改了方向,由沿牆而下轉到了朝向院子,調整了 90 度。有人說,這麼做表示「改換門庭」。

1961 年 7 月到 9 月,毛澤東再次來到廬山,並主持了中央工作會議。此前,專門為主席修建的蘆林一號(今廬山博物館)已經建好,但主席只在那棟房子裡住了一個晚上,其餘時間都住在美廬。1970 年 8 月到 9 月,第三次廬山會議召開,這一回可能是基於安全考慮,毛澤東住在美廬後面的河東路175號,江青則和上兩次一樣住在美廬的一樓,也就是當年宋美齡的臥室。

1959 年 8 月 毛澤東在「美廬」與工作人員合影 圖源:《偉人風采》

解放後美廬招待的重要客人,除了毛主席和江青外,還有林彪夫婦、郭沫若夫婦、十世班禪、陳毅、胡耀邦等人,以及一批重要的外國友人。其中在1955 年 7 月,宋美齡的姐姐,時任人大副委員長的宋慶齡來廬山療養,入住美廬 10 天。

1985 年 5 月 1 日,美廬,這棟全中國唯一住過國共兩黨最高領袖及家庭的別墅,停止了它的住宿功能,正式對遊人開放,成為廬山上著名景點。1996 年 11 月 20 日,美廬別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曾經刻寫過「美廬」和蔣中山名字的那塊石頭依然在原處,上面的字跡卻已被鑿得亂七八糟。1959 年 7 月初,已經入住美廬幾天的毛澤東遊山歸來,卻發現有石工正在鑿去「美廬」題刻,原來是工作人員覺得這裡不應該再有蔣介石的字。主席制止了此事,表示應當尊重歷史。但石刻已經被部分毀壞。「文革」期間,石刻再次被鑿,字形基本被毀。

「美廬」石刻 筆者攝於 2021 年 8 月

如今,景區工作人員在那堆亂糟糟鑿痕間,用紅色的油漆描出「美廬」二字,但那字體歪歪扭扭,實在不像個樣子。蔣中正的字,沒這麼難看。筆者以為,在旁邊的牌子上說明清楚,字跡還是不描為好。不描,也是尊重歷史。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9d190e560dd78bcc0139d092641a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