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拉開人與人差距的不是努力,而是思維定勢
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現在你只能畫4條直線,如何將圖上的9點連起來?
是不是無論在9點之內怎麼連,始終有一個點連不起來?
其實,只要你轉換一下思路,突破這個正方形框架,一下子就能得出正確答案。
所以,真正能困住一個人的,並非外界的難題,而是自己腦海中的思維定勢。
已有的認知、過往的經驗,就像這9個黑點,將每個人的思維牢牢固定在方寸之中。
誰能突破這個無形的框架,誰就能打開一個個看似無解的局面。
在《想:你想對了什麼,想錯了什麼》一書中,作者尼基·海斯指出: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差異,並非智力、天賦或教育背景,而是思維方式的不同。
人這輩子,能走多遠,爬多高,就在於你有多敢想,多會想。
1
你過得不好,是思維方式不對
你有沒有陷入過一種人生無解的怪圈:
十幾年寒窗苦讀,沒日沒夜地學習,考試成績總是忽高忽低;
任勞任怨地工作,恨不得住在公司,升職加薪卻總是輪不到你;
節衣縮食地生活,變著花樣地省錢,到頭來卻依舊兩手空空;
明明已經拼盡全力,卻怎麼也夠不著更好的生活,反而一天比一天過得憋屈。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在《想》這本書中,作者一語道破: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真正地進行思考。
只是按照先入為主的信息、固定的思維模板,無意識地做出決策。
比如學習時,成績一下滑就加倍努力地刷題,卻不反省、總結背後的原因;
又或者工作時,瑣事一多就沒日沒夜地加班,卻不思考、改進做事的效率。
以為忙碌便是努力,努力就有結果,可想法不對,再怎麼盲目使勁,也不過是白搭。
唯有先找對思路,才能讓你的付出事半功倍。
自行車運動史上,英國車隊屢屢創下紀錄。
但在2003年之前,這支車隊毫不起眼,極少在賽事中獲獎。
車隊的歷任負責人,都下意識地認為訓練方式不夠完善。
他們不斷加大練習力度,改進培訓技巧,取得的成效卻微乎其微。
只有績效總監戴夫,通過大量的觀察、總結,發現隊員們缺的不是水平,而是狀態。
於是,他跳出以往的思維框架,改為大力調整騎行的細節。
包括重新設計車座、測試不同類型的凝膠、為隊員改善居住環境......
小小的思維轉變,讓隊員的狀態獲得了大大的提升。
此後十年間,車隊陸續斬獲178次世錦賽冠軍,66枚奧運會及殘奧會金牌。
書里提到一個詞,叫「心理定勢」:
人會被過去的認知、對事物的期待框定思維,僅關注特定類型的信息,最後做出不準確的判斷。
這就是說,一旦你掉進先入為主的陷阱,思維和視角都會受限,只能被現實耍得團團轉。
而當你清空大腦,從實際需求出發,就算身處錯綜複雜的迷宮,也能快速尋到出口。
2
思維慣性,是人生最大的敵人
前阿里專家張麗俊,分享過一個故事。
創業初期,她招來一位高管,畢業於頂尖名校,就職過知名大廠,履歷相當出色。
可自從高管上任以後,團隊里有80%的員工,陸續提出了離職。
因為這位高管,非常迷信自己以前在大公司的成功經驗。
他不考慮初創公司的實際情況,直接把那一套老辦法照搬了過來。
比如每天開五六個會,一開就是一兩個小時,還制定了一大堆複雜的報表……
公司本就人少事雜,再加上冗餘的流程、嚴苛的制度,員工們越來越吃不消。
到最後,公司效益變差,人員流失嚴重,他也只能被掃地出門。
其實,這位高管並非能力不足,而是走入了「慣性思維」的誤區。
《想》一書中解釋:所謂慣性思維,就是基於以往的經驗、習慣和方法,解決所遇到的新問題。
人一旦在某方面摸索出路徑,便會不由自主地沿著這條路循環往復。
就連股神巴菲特也不例外。
投資多年,他總結出一套思維邏輯,認為穩健的實體經濟,遠遠優於虛擬經濟。
21世紀初,即便預測到IT企業將會興起,他也習慣性地選擇忽視,沒有積極投資。
結果,他錯過了像亞馬遜、蘋果這樣的企業,未能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商業版圖。
《想》中提到:做任何決策,小到吃什麼晚餐,大到選什麼職業,都相當耗費精力。
所以,為了節省大腦思考的能量,大多數人會放空思維,順應慣性。
可無論身處哪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曾經助你脫穎而出的專長,也許很快就會失去優勢,無法持續為你增值;
昔日予你踏實安穩的行業,也許不久後就遭遇危機,不再讓你一勞永逸。
太依賴舊經驗,不疊代新思維,終會使我們一步步喪失競爭力。
3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拔出思維的錨點
書中,作者提到了心理學家陸欽斯的「量杯實驗」。
陸欽斯召集了一群參與者,要求他們使用三個不同容積的杯子,量出一定量的水。
參與者們在三個杯子間來回倒水,折騰了好一會兒才完成題目。
之後,陸欽斯繼續提出更簡單的問題,只需用兩個杯子倒水就夠了。
可這群人,還是下意識地拿起了三個杯子。
除了之前那套複雜的操作,他們根本想不到還有其他解法。
最初的經驗與認知,就像沉入海底的錨,將他們固定在了意識深處。
對此,作者解釋:每個人做決策時,思維往往都會受到第一信息的影響。
當你不加分辨,照單全收,就會誤以為自己在思考,任由錨點拽著自己往下滑。
想要活得清醒理智,就得拔出思維的錨點,奪回自己對大腦的控制權。
在《想》一書中,作者給出了以下幾個建議:
1. 推倒經驗主義的牆
心理學上有一個「遷移效應」,是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會對後繼事物產生影響。
如果先行經驗促進了後繼事物,被稱為「正遷移」,反之就是「負遷移」。
這說明,經驗可能是推動你的助力,也可能是拖垮你的負累。
世界日新月異,過去的經驗,反倒會成為當下的障礙。
正如詩人阿多尼斯所說:「有時阻礙我們腳步的,恰恰是那些不斷被證明有效的思路。」
保持歸零心態,及時更新認知,越是在熟悉的事物面前,越要把自己當成一個初學者。
你每推翻一堵經驗主義的牆,生命中就會多出一條更好走的路。
2. 撒下集思廣益的網
書中,作者介紹了心理學家查布里斯和西蒙斯所做的研究:
他們放映了一場籃球比賽,要求上千名參與者在觀看時,記下其中一支隊伍的傳球次數。
視頻播到一半,有個穿大猩猩玩偶套裝的人,突然出現在畫面中央,來回走動了9秒鐘。
結果,有近一半的參與者,將全部心思放在了球員身上,根本沒注意到這隻大猩猩。
置身事內,每個人都是當局者迷,一不小心就會漏掉重點,錯過關鍵
所以,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判斷,試著傾聽和吸納其他的信息。
積極聽取不同的意見,完善自己認知的體系,才能做出合理決策,避免不慎踩坑。
3. 拓寬思維模式的邊界
書中指出:思維模式單一的人,往往在遇到問題時只有一種解決方式。
只有多讀書、多學習,才能打開思路,探索不同的可能性與路徑。
俞敏洪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抽空約作家聊天,「倒逼」自己保持一定量的閱讀。
任正非也酷愛閱讀,回到家不是看書就是看新聞,走到哪裡都會帶上幾本書。
對任何人來說,書籍都是打開認知大門,了解廣闊世界的一把鑰匙。
每一本書,都是一套自成體系的「思維模式」。
你讀得越多,就會見識越多不同的思路,找到無數困惑的答案。
當你的見聞足夠豐富,心智足夠開闊,就不會再被思維框架所禁錮。
《想》中有句話說:「我們的思考之路遍布捷徑,但這些捷徑經常將我們引入歧途。」
很多時候,你自以為可靠的經驗和認知,反而是人生路上最危險的陷阱。
日本高僧鈴木俊隆說:事有所成的秘訣,是永遠懂得當一個初學者。
不要把經驗變成思維的枷鎖,一生都在原地來回兜圈子。
更不要讓自己活成慣性的奴隸,一世都走不出困境的循環。
點個贊吧 ,記得時刻反思自己想得對不對,好不好,要知道,正確的思維,就是這世上最厲害的武器。
作者:洞見·許朝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