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探索》:文藝or沉悶

2019-12-06     鳳凰藝術

原標題:《星際探索》:文藝還是沉悶,這是一個問題

因為都掛著「星際」之名,詹姆斯·格雷導演的《星際探索》難免會讓人聯想到諾蘭的《星際穿越》。何況,相近的科幻風格、類似的探尋之旅,這一切都抬高了觀眾對本片的期待值。只是,必須要說明的是,這兩部電影完全沒有可比性。

《星際探索》海報

《星際探索》的劇情線,單薄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這麼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尋親」故事,竟然可以生生被拉長到2個多小時的篇幅,我不得不對導演豎起一個大拇指。或許,本片最大的功用可能是提醒所有觀眾,有些電影,還是更適合在影院裡欣賞。

因為,如果沒有大銀幕上浩瀚無垠的宇宙景象(科幻迷福利)以及持續2個小時的布拉德·皮特盛世美顏大特寫(女影迷福利),觀眾在座位上昏昏欲睡的可能性,還是極高的。

當然,話雖這麼說,本片卻不應該被認定為傳統意義上的「爛片」。正相反,本片想要表達的主題即使不能說深邃,也還是挺有想法的。

布拉德·皮特飾演Roy McBride

在我看來,本片更像是作者自白型作品。官方給出的劇情介紹是這樣的:地球上接連出現神秘怪象,人類生存極度堪憂……地球生死攸關之際,布拉德·皮特飾演的天才航天工程師羅伊被派往外太空,試圖揭開謎團拯救人類。這是一場橫跨地球、月球、火星、海王星,穿越整個太陽系的硬核冒險,一路危機重重險象環生,羅伊直面爆炸、隕石、月球飆車槍戰、神秘生物等意想不到的考驗,還找回了失聯20年的父親。

《星際探索》劇照

我必須提醒大家一句,所謂「硬核冒險」「飆車槍戰」「險象環生」,統統應該被視作宣傳用語。如果真有影迷是衝著這些要素去觀看本片,實在應該儘早懸崖勒馬。再次聲明,本片並不是科幻動作大片,而是一部走文藝、家庭、倫理甚至是哲學路線的作品。

羅伊和他的父親,都是高度符號化的人物。主人公的這一趟奇幻漂流,更像是太空版的《奧德修斯》。與其說主人公找尋的是父親,不如說他尋找的是人生的終極意義和目標。片中大段大段的獨白、連續不斷的自省,指向的都是同一類問題——人類為什麼要向宇宙的深處探索?人類為什麼要尋找茫茫宇宙中的同伴?這樣的努力,到底有沒有意義?

《星際探索》劇照

於是,我們看到了在月球表面上的海盜追逐戲,看到了宇宙飛船上實驗動物的「反叛」。這不是導演安排的閒筆,而是為了襯托本片的主題——不管人類的科技實力發展到了何種地步,不管人類的腳步已經到達了世界的哪個角落,人性的弱點仍然是無法被克服的。資源的掠奪、對他人的冷漠……導演的意思很明顯,哪怕人類當中不乏羅伊這樣意志堅定、智慧超群的精英,他們也不可能把世界改造成完美的模樣。

而任由人類的負能量蔓延、滋長,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主人公父親的偏執和瘋狂。為了達到某種被包裝成「偉大」「崇高」的目標(本片也安排了不少伏筆,比如所有太空人都將主人公的父親視為偶像),他不惜犧牲了身邊的同事,拋棄了自己的妻兒。而且,他絲毫不感到後悔,並且要將自己的工作進行下去,儘管,他的工作早已失去了意義。

好在,主人公沒有重蹈父親的覆轍。在影片結尾,他終於意識到,人類需要探索的不僅是無盡的宇宙,不僅是無限的可能性,更是自我和他人、和世界的相處之道。於是,我們在最後看到了麗芙·泰勒的驚鴻一瞥,而這一幕的含義也是清楚的——主人公從執著的航天探索事業中掙脫出來,明白了和親人、愛人修補關係的重要性。

《星際探索》劇照

但是,且慢,兩個多小時漫長的旅程,換來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從影院走出,我的感覺就是,觀看了一部披著「2001太空漫遊」外衣的「瓊瑤電影」。如此淺顯的意蘊,又何須如此「小題大做」?隨處可見的唯美畫面、奇妙構圖,到頭來,要表達的只有這些?

正因如此,本片的評價註定會走向兩極分化。喜不喜歡本片,完全取決於觀眾在影院裡能否沉浸其中,完全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深刻體會他的內心掙扎和煎熬。至少對我來說,羅伊和父親重逢的那一刻,仍然對內心造成了觸動。

只是,如果這部電影在日後成為網絡上的「資源」,那麼可想而知,恐怕不會有多少觀眾願意靜下心來,在電腦前面枯坐2個多小時(更難想像在手機上看本片會是怎樣的體驗)。不斷被暫停,甚至一不小心就被刪除,可能是它無法逃脫的宿命。就此而言,尚有藝術追求的電影人們如果不力挺一下 馬丁·斯科塞斯對院線電影的支持,恐怕以後的日子會更難過。

(圖片來源於澎湃新聞及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08B3m4BMH2_cNUgrY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