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博金西厓竹刻特展: 五百年來竹人之外獨樹一幟
民國竹刻藝人金西厓被啟功稱之為 「於五百年來竹人之外獨樹一幟」。吳昌碩曾為其題齋名「鍥不舍齋」;齊白石為其題字「「金石篔簹」,足見其不凡的竹刻藝術成就。
「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於12月6日在上海博物館開幕。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金西厓竹刻展,本次特展包含展品共計163件(套),以竹刻作品為主,兼具木雕、繪畫、印章、拓本、名家題跋、檔案資料等與金西厓藝術生涯有關的文物,系統呈現了金西厓竹藝生涯。
展覽現場
金西厓及其家屬多次向上博捐贈作品
2019年是金西厓先生去世四十周年,明年則是其誕辰一百三十周年,為紀念這位傑出的竹刻藝術家、理論家,上海博物館特別舉辦了這次跨年展覽「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
展覽現場
金西厓(1890-1979),名紹坊,字季言,西厓其號,以號行。他的竹刻,以扇骨雕刻為主,間有臂擱、筆筒等文玩雜器,其技藝精湛,藝術手法豐富多樣,風格儒雅清新,是20 世紀中國竹刻藝術的代表人物。
據悉,本次展覽是建國後首次舉行的金西厓竹刻藝術專題展,通過系統展出金西厓的作品,全面展示一代竹刻大家的創作面貌和藝術成就。展覽開幕式上,金西厓的外孫、外孫女等悉數到場。
開幕式現場
據上海博物館工藝部研究館員施遠介紹,上海博物館是金西厓竹刻作品最為重要的收藏機構,此次竹刻展上博可謂「傾囊而出」,另向湖州市南潯區檔案館借展了珍貴的檔案資料。「上海博物館與金西厓淵源深厚。上世紀五十年代,金西厓即向上博捐贈作品。文革中為使自己的創作心血免遭浩劫,金西厓先生又將家藏作品寄存於館。此後,為了完善收藏體系,上博又陸陸續續徵集了許多作品。2008年,其家屬又向上博捐贈了部分金西厓先生的遺作和遺物。」
留青陽文金城畫菌菇圖竹筆筒
上海博物館擁有數量眾多的竹刻收藏,重視對竹刻藝術的梳理,曾在2012年和 2016 年分別舉辦過「竹鏤文心——竹刻藝術特展」、「竹素流芳——周顥藝術特展」等。
與書畫名宿合作交遊,成就文人竹刻嘉作
金西厓出生於南潯望族,畢業於上海聖芳濟學院,後任土木和橋樑工程師。
金西厓青年照
金西厓的家庭有著濃郁的藝術氛圍。其兄金城、金紹堂,其姐金章均為名噪一時的畫家。金西厓自幼在旁磨墨拭紙,朝夕薰陶之下也對金石書畫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他聽從了兄長的建議,不走書畫的道路,而是另闢蹊徑致力於竹刻的創作和研究,青年時期便在竹刻創作上取得巨大成功。
據施遠介紹,當時的竹刻創作以刊刻書畫家的稿本為主流。與著名書畫家合作是提高竹刻家藝術地位的唯一途徑,也是產生優秀竹刻作品的重要方式。其兄金城在書畫界人脈關係廣泛,使金西厓結識了眾多藝壇名宿、畫界巨子。
留青陽文張大千山水又行書竹扇骨
在金西厓的作品中,有很多是與文人、書畫家合作而成的。與其有過合作的名家包括陳寶琛、羅振玉、鄭孝胥、王同愈等前清遺老,有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溥心畬、吳湖帆、沈尹默這樣的藝壇泰斗,還有龐元濟、張元濟、王蘊章、唐文治、葉恭綽、況周頤、余紹宋……京津滬蘇杭等地名家幾於盡攬,甚至還有日本畫家渡邊晨畝。其中,與其兄金城合作的「拱北畫,西厓刻」成為金西厓竹刻創作中最具特色的作品。
《鍥不舍齋》吳昌碩 題
海派大家吳昌碩與金西厓相隔46歲,卻成為忘年交,金西厓的齋名「鍥不舍齋」即為83歲高齡的吳昌碩為時年37歲的金西厓所題;展覽名「金石篔簹」取自白石老人84歲時為金西厓所題寫的四個大字,既可見金西厓交遊之廣泛,又見當時藝壇對其竹刻藝術之嘉許。
《金石篔簹》 齊白石題
上博展廳中還展出了《尹椿、潘振鏞繪金紹坊先生二十八歲小像軸》和《吳征繪西厓鍥簡圖》兩幅畫作,反映金西厓交遊之廣泛。《尹椿、潘振鏞繪金紹坊先生二十八歲小像軸》作於丁巳(1921)春日,由尹伯荃畫,潘振鏞補景。圖中所繪人物衫袍頎長,丰姿雋爽,目光如炬,意氣風發,精緻中不乏儒雅。其閒坐庭中,手展書卷,與翠竹、萱花為伴。褚禮堂《竹人續錄》稱其「擅書畫,精鑑賞,並工竹刻,日夕奏刀,無間寒暑。三年中刻扇骨至三百餘枋。」吳昌碩言其「精畫刻,業業孜孜,無時或釋。」畫面所描繪的正是西厓早年日夜精研竹刻時的形象。
金西厓先生八十小影
《西厓鍥簡圖》作於丙寅(1926)冬月,畫家用理想化的手法表現金西厓開展竹刻竹刻創作的場景,筆墨滋潤、設色雅致、氣息清遠。吳昌碩為題引首,卷後依次有陳三立、譚澤闓、袁思亮、周達、龐元濟、朱孝臧、劉錦藻、章鈺、金兆蕃、高振霄諸人跋。
兼擅刻竹理論與實踐
金西厓是竹刻藝術史後期文人竹刻集大成的人物,雕刻形式豐富多樣,傳統的陰文、陽文、留青皆有,或則深刻、淺刻、毛雕……他十分重視作品格調的書卷氣和講求刀法上的金石味,是既是浙派竹刻的殿軍,更是海派竹刻的中流砥柱。
留青陽文金城畫花卉並高時豐行書竹扇骨
展覽中,金西厓的作品分為兩大板塊展出。
第一板塊名為「清風珍一握:西厓所刻扇骨」,共85件作品,扇骨材質以竹為主。金西厓的竹刻創作即以扇骨雕刻為主。據其自定刻竹目錄手稿所載,總計436件作品中有扇骨383件,接近九成。早的創作於1920年,其年方過而立,晚至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其年已過七旬。
陰文鄭孝胥行書竹扇骨(局部)
第二板塊名為「與世相媚玩:西厓所鐫文玩雜器」,包括臂擱、筆筒、手杖、印規、印章和象生小件,共57件作品,材質涵蓋竹、木、石等。在扇骨雕刻之外,鐫飾各類竹製文玩器物如臂擱、筆筒、印規以致煙筒、手杖,也是金西厓竹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他於1932年摹刻的小克鼎銘臂擱,是集中體現其縮刻書法功力的作品,所用技法即為糙地隱起陽文。臂擱上方以陽文縮摹善夫克鼎銘七十餘字,底作胡桃地,下方陰刻褚德彝題記二百餘字。
金西厓 陽文摹小克鼎銘竹臂擱 1932年 上海博物館藏
除了竹材,金西厓也雕刻木、牙、石、陶,又能篆印、琢硯。在上海博物館館藏印中,有一批金西厓自用印,其中部分是金西厓之女金允臧女士遵照遺願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這批自用印所涉印人,除金西厓本人外,其兄金城所治最伙。
展覽現場
金西厓不僅在竹刻藝術上成就非凡,也是竹刻理論集大成者。他在其晚年應其甥王世襄之請,將平日有關竹刻的札記交其「編次繕正」,後經王世襄整理成帙,匯為《刻竹小言》一書。
《刻竹小言》
《刻竹小言》全書由《簡史》《備材》《工具》《作法》《述例》《述例續篇》諸章組成,是有史以來第一部對竹刻進行全面論述的著作,提綱挈領地奠定了竹刻歷史與竹刻工藝學的敘述框架,是一部篇幅雖小卻體大思精的工藝經典。
此次展覽還首次公開展出了由金西厓家屬捐贈給上海博物館的《金西厓刻竹拓本》原件與捐贈給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檔案館的《金西厓刻竹目錄》,拓本一套十二冊,收入金西厓自選作品四百餘件,基本上囊括了金西厓的主要作品,是研究金西厓竹刻作品和創作生涯的第一手資料。
金西厓的藝術成就無論生前身後都廣受讚譽,啟功先生評價其 「於五百年來竹人之外獨樹一幟」的評價,就理論建樹而論,五百年來竹人中亦只此一人,堪稱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竹刻藝術家和最重要的竹刻藝術理論家。
本次展覽展期將延續至2020年2月23日。
(圖片來源於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