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決賽在即!這場發布會詳解第七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特點與看點

2021-10-09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總決賽在即!這場發布會詳解第七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特點與看點

第七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來了

121個國家和地區、4347所院校、228萬餘個項目、956萬餘人次報名……由教育部等部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將於10月12日至15日在南昌大學舉辦。

10月9日下午,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大賽有關情況。跟教育小微一起來看——

跟教育小微一圖了解

七屆大賽重要成果

七屆大賽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本屆大賽有哪些特點和看點?來聽吳岩司長的介紹

近年來,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教育部實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別是聯合11家中央單位和地方省級人民政府,打造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到今年已經是第七屆。目前,大賽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領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成為推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平台,成為展示新時代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成為世界大學生實現創新創業夢想的全球盛會。

盤點七屆大賽:成就非凡

大賽自2015年李克強總理親自提議舉辦以來,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懷與指導。特別是2017年8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大學生回信,極大鼓舞了全體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為辦好大賽指明了方向。

7年來,大賽規模與質量逐年攀升,成為覆蓋全國所有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影響最大的高校雙創盛會。同時大賽秉持教育本色,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破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端與實踐端的壁壘,形成了以下四個方面重要成果:

一是組建了一支聲勢浩大的雙創青年大軍。七屆大賽累計603萬個團隊的2533萬名大學生參賽,實現了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貫通。2020年,通過對市場監管總局登記註冊的創業數據與全國高校學生學籍學曆數據比對,2015屆—2020屆畢業生中共有創業大學生54.1萬,其中畢業生44.4萬,在校生9.7萬。據統計,僅6屆大賽的400多個金獎項目就帶動就業達50多萬人。

二是開出了一堂最有溫度的國情思政金課。經過5年的實踐探索,450餘萬大學生參與「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廣大青年學生走進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和城鄉社區,接受思想洗禮、加強實踐鍛鍊,將激昂的青春夢融入偉大的中國夢。

三是打造了一個融通中外的雙創交流平台。自第三屆大賽開始,大賽積極推進國際交流合作。據統計,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三屆大賽共有來自五大洲120多個國家和地區,10314個國際項目(三屆項目數分別是1492,3291,5531)、30592名國際大學生報名參賽,實現「百國千校萬人」參賽,大賽「國際范」「含金量」再創歷史新高。

四是促進了一場立體推進的雙創教育改革。大賽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人才培養範式發生深刻變革。目前,全國高校已普遍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累計開課3萬餘門。各高校聘請行業優秀人才擔任雙創教師,專職教師近3.5萬人、兼職導師13.9萬餘人。大賽與創新創業教育伴生成長,為新時代大學生綻放自我、展現風采、服務國家提供了新平台,為世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點評本屆大賽:色彩紛呈

第七屆大賽總決賽即將於10月12日在南昌大學開幕。今年,我們聚焦建黨百年的特殊時點、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戰略起點、第一次在革命老區辦賽的特殊地點,圍繞「更中國、更國際、更教育、更全面、更創新」的辦賽目標,做強「底色」、點亮「紅色」、突出「本色」、再添「成色」,力爭辦一屆更出彩、更驚艷的國際大賽。

一是做強創新創業「底色」,賽事規模再創新高。今年共有來自國內外121個國家和地區、4347所院校的228萬餘個項目、956萬餘人次報名參賽,參賽項目數增幅達55%,參賽人次增長51%。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仍有來自國外117個國家和地區的1263所學校、5531個項目、15611人報名參賽,增幅分別達到68%和74%,基本囊括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職教賽道共計2116所院、86萬餘個項目、330萬餘人次報名參賽。萌芽賽道共計228個項目參賽。為適應賽事發展,總決賽入圍項目由1600個增加到3500個,金牌數量由158個增加到320個。可以說,本屆大賽實現了「三個覆蓋」:內地院校參賽全覆蓋、教育全學段參賽全覆蓋、世界百強大學參賽基本覆蓋。

二是點亮課程思政「紅色」,紅旅活動星火燎原。6月11日,在江西井岡山舉行了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全國啟動儀式,並與上海、深圳、嘉興、延安、雄安等5地聯動舉行,1200多萬人次在線觀看直播。各地各高校緊扣「建黨百年」主題,全程貫穿「四史」教育,2586所院校的40萬個創新創業團隊、181萬名大學生參加活動,對接農戶105萬戶、企業2.1萬多家,簽訂合作協議3萬餘項。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是堅守育人育才「本色」,讓大賽講好立德樹人故事。本屆大賽進一步回歸教育本質,力爭從「稚嫩」中突出「不平凡」。新設「本科生創意組」,並設置單獨的晉級通道,保障在校大學生深度參賽,讓更多創新創業的「未來之星」能脫穎而出。增加了參賽人員年齡不超過35周歲的限制,讓更多青年學生有展示機會。大賽同期舉辦的「創新創業成果展」,將突出展示各地各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力軍的成果。

四是再添高質量發展「成色」,大賽賽道進一步拓展。為引導高校把創新創業教育與破解產業實際技術難題有機結合,本屆大賽新增了產業命題賽道。產業出題、高校揭榜,華為、騰訊、京東、位元組跳動、南方航空等多家知名企業高度關注、積極參與,國內共有1024所高校、10466個項目、59454人次報名參賽,有力促進了賽事成果轉化與產學研深度融合,營造了協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良好生態,推動了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

聚焦本屆大賽:看點十足

一是「看育人」,本屆大賽以「我敢闖,我會創」為主題,引導青年學生在賽中學、在賽中悟,紮根基層創新創業。

二是「看融合」,組委會將舉辦「中國民族品牌主理人面對面」「全球生態文明智慧化高端論壇」等活動,做好大賽項目資源對接,讓大賽成為連接教育與產業的重要橋樑和紐帶。

三是「看變革」,今年賽制穩中有變,新增產業命題賽道、新設本科生創意組、限制年齡增加名額,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引導各高校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廣大青年學生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生力軍。

四是「看標杆」,大賽同期,還將組織第三屆教學大師獎、傑出教學獎和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激勵廣大高校教師爭做師德高尚、潛心育人的「大先生」,激發青年學生爭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好學生」。

五是「看範式」,經過7年歷程,大賽帶動了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範式變革。以賽促教,形成了新的培養觀、質量觀,成為了新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突破。

本屆大賽籌備情況如何?來聽周創兵校長的介紹——

第七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將於10月12日至15日在南昌大學舉辦。這是大賽第一次來到革命老區,全校師生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傾心打造一屆共建共享、融通中外的全球雙創盛會。

一是高度重視,紮實推進大賽籌辦工作。江西省委、省政府對大賽籌備工作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劉奇書記、易煉紅省長就主辦好本屆大賽作出專門批示,省委常委會和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大賽籌辦工作。組建了江西省大賽籌備工作協調小組,高效推進各項籌備工作。江西省教育廳出台了專門文件和激勵政策,組織省內院校積極參賽。此外做好疫情防控,秉持「一盤棋」的工作理念,制定了嚴密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嚴把「雙檢測關」。

二是精細實施,確保賽事組織落實落細。在部省指導和各方協同下,形成了「1項主體賽事(大賽)+1項主活動(紅旅)+6項同期活動」的賽事方案。提升場館環境品質,專門制定了大賽氛圍營造方案。組織大賽工作專班。已組建2000多名教職工、3000餘名學生志願者的工作人員隊伍,開展了多輪專項任務培訓、多次分項及全流程演練,確保賽事組織規範有序。注重宣傳接待細節。積極提升大賽的國際傳播力度,拓展國內傳播矩陣。

三是以賽促建,助推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恰逢南昌大學辦學一百周年。學校今年的工作定位於「大慶大賽」年,以承辦大賽為契機,在更高起點、更深層次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網際網路+」大賽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哪些作用和影響?來聽吳曉波教授的介紹——

當今中國已經全面進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作為現代社會建設人才的最重要孕育地——大學,肩負著為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安上新型「創新發動機」的歷史重任。新時代孕育新機遇,新機遇垂青更有準備的新青年。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潮頭的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賽,極大地調動和激發了廣大青年的創新創業熱情和潛能,在全國,乃至全球形成了巨大的影響。

通過參加「網際網路+」大賽等這樣的創新創業活動,我們看到的是更多的同學煥發出了他們的潛力,有了更高的綜合素養,在科研等各行各業的工作中,因為有了這樣的創業精神,都能做出更不一般的成績來。

本人有幸自去年起擔任大賽的點評嘉賓,值得高興的是,從參賽作品中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項目出色地展現了原始創新驅動的創業,湧現了一批新興技術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更是在解決「卡脖子」問題和形成「殺手鐧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領域上與往屆相比有了長足進步。

「少年強則國強」,創新創業教育從「小眾」向「大眾」轉變,帶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教學管理制度革新,進而從根本上走出傳統的「學而優則仕」、「中庸」的保守文化,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勇於挑戰、擅於創新、具備強烈創業精神的新一代青年。

參加「網際網路+」大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來聽第六屆大賽冠軍宋哲的分享——

我出生在新中國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我的太姥姥汪起鳳是當年和楊開慧女士一起犧牲的革命烈士。從小,就被家人教育,必須為了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後來,我有幸能進入北京理工大學深造,邊學習邊科研,不遺餘力地支持著我國衛星通信技術的發展。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正式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這也促使我走上了網際網路+的賽場。

在參加「網際網路+」之前,我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是在和「物」打交道。但「網際網路+」,給了我一個更豐富更盛大的舞台,它讓我開始學會了和「人」打交道。我明白了什麼是商業模式、什麼是盈利模式,我了解到了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各種政策和便利條件,也深深感受到了國家在科技創新和大眾創業上的決心。

我非常感激「網際網路+」大賽,因為它為我提供了一個開闊眼界、打開格局的平台,和一個經受歷練、錘鍊意志的舞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中國的航天科研工作者和剛剛起步的創業者,「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努力」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理想;不忘求學報國初心,牢記科技強國使命,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擔當;在將來,無論何時,以何種形式,能通過自己的力量,真真正正地於國於民做出貢獻——這是我們的目標。

微言教育 | 來源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News

往期推薦

你知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來歷嗎?

白岩松:中國的教育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長

《長津湖》最大彩蛋曝光!看電影時,很多人都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