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封面由二胎變成了三胎?媽媽也不打扮了?真相到底如何?

2021-09-23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課本封面由二胎變成了三胎?媽媽也不打扮了?真相到底如何?

開學啦,中小學生們都拿到了新學期的課本。不出預料的是,語文憑藉自己的親民屬性,再次贏得家長們的最高關注。

最近,網絡上就開始流傳著熱心的家長朋友們對於語文課本的「新發現」:

一年的時間,課本封面由二胎變成了三胎,媽媽也不打扮了,頭髮隨便一紮,衣服還是去年那件,只是舊了。多了個娃,爸爸也不在家下棋了,估計為了養家加班掙錢去了。

這段「看圖說話」因為貼近「三胎」的社會熱點,迅速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共鳴、轉發。

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針對語文課本回應稱:這兩個封面正是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六年級上冊的封面。不過,這兩個封面上看起來年齡較大的兩個角色並非網民誤認的「爸爸」、「媽媽」,而是「小哥哥」、「小姐姐」。二胎、三胎的解讀不過是網友們的自行聯想。

這份回應委屈中又帶著一絲好笑:封面上的小哥哥、小姐姐有那麼顯老嗎?

「人家還是個寶寶呢,怎麼就成了你們口中的爸爸?」

「我也是個小姐姐呢,怎麼就成了他們的媽?」

既然大家對教材的封面如此熱衷,那今天就一起來聊一聊它們的故事吧~

據人教社介紹,語文小學階段的封面內容,選擇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孩子貼近的題材為表現點,分別是風箏、糖葫蘆、皮影、布老虎、泥塑、端午、臉譜、對聯、圍棋、剪紙、國畫寫生、宮燈12種題材,來對應小學的12冊教材。

畫面不是從傳統的角度來展示介紹,而是把孩子安排進這些畫面,畫面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同時適當兼顧與教科書使用時節相對應,描繪了小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一起來欣賞一下

一年級上冊 風箏

風箏,是由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清代高鼎在《村居》中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一年級下冊 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又叫「糖葫蘆」,是中國傳統小吃。冰糖葫蘆起源於南宋,它是將野果用竹籤串成串後蘸上麥芽糖稀,糖稀遇風迅速變硬。教科書封面通過簡明的線條、明麗的色彩勾勒出孩子堆雪人的場景,孩子手中的冰糖葫蘆、門前的紅燈籠和門上的「福」字等營造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而插在雪人身上的那一大串冰糖葫蘆,更凸顯了「冰糖葫蘆」這一中國元素。

二年級上冊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表演者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教科書封面中小朋友表演的是《哪吒鬧海》皮影戲。

二年級下冊 虎頭帽

以老虎為形象的虎頭帽,是中國民間兒童服飾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童帽樣式。虎頭帽與虎頭鞋、虎圍嘴、虎面肚兜等成為兒童服裝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特色。教科書封面的三位小朋友著裝的樣式以及布料的顏色與紋樣也非常具有中國傳統服飾的特點。

三年級上冊 泥塑

泥塑,俗稱「彩塑」、「泥玩」,是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泥塑藝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泥塑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畫家在創作時,是將泥塑過程中揉泥、塑形、描色幾個泥塑步驟同時巧妙地安排在一個畫面中,近景還放置了孩子們製作的泥塑作品,畫面安靜而有意境。

三年級下冊 粽子

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的食品,是中國一種傳統節慶食物。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甚遠。圖中兩個孩子在奶奶的指導下包粽子的畫面,傳達了孩子勞動、秉持傳統、家庭這幾個概念,這些概念其實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視的方面。

四年級上冊 臉譜

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不同行當的臉譜,情況不一。「戲劇《西遊記》中孫悟空的扮相就是猴臉,它的臉譜既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火眼金睛的神猴,也是為了體現人物的性格——勇敢、正義、無敵。

圖中並沒有表現孩子在舞台上表演的畫面,而是安排了表演前勾臉的片段來呈現,角度獨特,為孩子勾臉的是一位長者,暗示著國粹京劇在新一代中的傳承。

四年級下冊 貼 「福」字

貼「福」字是我國的傳統年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寄予著人們對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五年級上冊 圍棋

圍棋,是一種策略型兩人棋類遊戲。圍棋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稱為「弈」,可以說是棋類之鼻祖,圍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圍棋保護單位為中國圍棋協會、北京棋院

五年級下冊 窗花

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是中國古老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之一。窗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農耕文化的特色藝術。窗花分為「南北風格」,南方以「精緻」為美,其特點是玲瓏剔透;北方以「樸實」為美,其特點是天真渾厚。

六年級上冊 中國畫

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畫中三位孩子,在樹下正在繪畫石榴。

六年級下冊 花燈

花燈,又名「燈籠」。花燈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俗工藝品,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現代社會多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看完這些,你對於教材封面有沒有多一些了解?你覺得哪一幅封面圖片最有趣呢?

首都教育 | 來源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News

往期推薦

關注 | 延時服務進課表,新學期北京中小學校迎來這些變化

面對「雙減」,一線教師該怎麼做?10點做法供老師參考

你好新學期!中小學將有這些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