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掌故 | 崔若林——九江重陽文化(上)

2023-10-22     馮曉暉

原標題:民俗掌故 | 崔若林——九江重陽文化(上)

「民俗掌故」發布講述九江風俗文化的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和「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重陽」又名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易經》:「以陽爻為九」,將「九」字視為陽之極,兩九相重為「重九」,日月並陽,故名曰:「重陽」。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之九月賞菊(清代畫作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編者配圖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推算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遊》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傳。東晉九江人陶淵明的借酒、菊而發議論的詩作《九日閒居》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表明魏晉之時,不但已經有了重陽(或重九)的節名,而且開始形成一些節俗。唐宋之際,重陽節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朝野普遍重視、雅俗共賞的盛大節日。

九江重陽節活動內容,有諸如登高、賞菊、祭祖、吃重陽糕、喝菊花酒、佩茱英、放紙鳶等等。其旨在禳災呈祥、平安康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活動內容的文化內涵,不斷地得到發展豐富,使其底蘊厚重,形成具有地方特點、傳承不止的九江時節文化。

唐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登高」、「插茱萸」就是重陽民俗文化的一種。「登高」有利強身健體,又是避災的傳說故事而形成的習俗,還有寄寓步步高升、前景光輝之意。「插茱萸」有除病去災的意思。農曆九月,風光幽美,山清氣爽,登高環眺,看滿目紅遍,層林盡染,令人心曠神怡。

舊時,武寧縣城居民多於此日登北郊的印山、玉枕山,但見滔滔修河,煙波浩渺,水鳥低掠,百舸爭流,遠山近水,盡收眼底,飽覽原野風光。今武寧新縣城登高山(俗稱丁家山),為前人重九登高而得名,舊志載:「登高山,縣到河之南二里許,昔人佩茱萸採菊處也。」

《王原祁藝菊圖》([清] 禹之鼎畫作,故宮博物院藏) 編者配圖

宋時修水余爽於安鄉十一都下南坪(今黃沙港南坪村)一山上構亭,為重九登眺之所,此山因得名登高山,有客賦云:「茱萸酒,鸚鵡杯,百年此日幾徘徊,相隨明月下山去,猶有黃花插滿腮」。今遺址猶存。

潯陽城郊的廬山好漢坡、蓮花洞一帶和潯陽樓等景點,亦是登高望遠的勝地,人們相約,或攀好漢坡,或登潯陽樓,或以文會友,或登高聚宴。詩人崔德煌有《重陽登潯陽樓》詩:「浪擊煙汀獨倚欄,楚天斜日帶秋寒。江樓有客斟新酒,浦何人網舊灘。應見幽鶯啼月露,誰將尺素托雲端。魚車已遠青萍斷,休聽馮諼亂自彈。」

重陽之日,湖口有雅興的人相約登高,賞菊、吃螃蟹,文人墨客還題詩紀游。都昌、彭澤、九江縣等地,過去一般讀書人,常於此日結伴登高,摘菊花、插茱萸,佩藥囊,避免災難,有的還吟詩作賦,以為風雅。如今有眾多學校借重九期間天高氣爽之機,組織學生郊遊或登山,鍛鍊身體,陶冶情操。「節臨重九,賞菊東籬。」

重陽賞菊始於陶淵明。1987年11月11日《科技日報》明確地寫道:陶淵明栽培並欣賞的菊花為「九華菊」,白瓣黃心,花頭極大,有的闊達二寸半之多,且有清香之氣。重陽時節,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沉浸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泡露掇其英」的意境中,他以隱居、吟詩、愛菊出名,後人效法,遂有重陽賞菊之俗。如修水文人周曉群《詠菊》詩:「黃葉千山落,東籬綻幾叢。清姿疏蝶影,瘦骨頂霜風。一瓣真情在,三秋雅趣同。誰人堪與友,終古話陶公。」

編者配圖

深秋季節,金風蕭颯,自然界百花凋零,惟獨菊花凌霜怒放,妍姿不改,為園林和庭院室內的主要觀賞花卉,九江人喜愛菊花的清逸高潔,絢麗多彩。一些園林單位,或城鎮居民社區,或栽培菊花者,重陽期間舉辦菊展,供人們遊園欣賞。九江人愛菊的程度至極,就連在重陽季節前後出生的小孩,都風行以「菊」為名字,如菊生、菊榮、菊霞、菊香、秋菊、玉菊、美菊,等等。

「七月刈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重陽糕是重陽節的主要節令食品,它與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一樣,家家戶戶都要吃。一是古時人們以歲時節日作為向神靈獻祭的專門時間,新收穫的食物是最好的祭品;二是與農業生產有關,重陽時節莊稼收穫了,辛苦了大半年的人們也要好好犒勞一下自己,於是家家磨米和面蒸糕。

重陽糕的製作,歷代均有所改進。據史籍記載,漢代以蓬草和黏黍米攪拌蒸煮為糕,名「蓬餌」;唐代以麻葛和糯米攪碎為糕,稱「麻葛糕」或「米錦糕」;宋代以糖面和菊花蒸糕,稱「重陽糕」或「菊糕」;明代則以糜粟粉糯米拌蜜,再加菊花蒸糕,仍稱「重陽糕」。

重陽糕 編者配圖

到了清代,重陽糕又稱「花糕」,到了近現代,重陽糕的製作更為精細,品種也更多,有糖面的,有糯米蜜糖的等等,再加上菊花香味,十分可口。彭澤農村多於此日以綠豆和米,磨漿煎成薄餅豆粑,或做蒸粑,小吃一頓,以示過節,故有「歲到重陽豆粑香」之諺。都昌民間有當日吃糟習慣,以為當日吃糟,最能活血化瘀,舒筋和骨。武寧農村有自熬米糖食用的習俗。

「九月圓臍十月尖,持蟹賞菊菊花天」。古時文人把賞菊、吃蟹、飲酒、賦詩作為一種風雅活動。如今產蟹地區的人雖然很少在吃蟹、飲酒時吟詩作對,附庸風雅,但仍然保持著食不厭精、臉不厭細的優良傳統,每每螃蟹上市更是最佳的呼朋喚友、以蟹會友之時。

重陽期間,彭澤人在親友聚會或宴請賓客時,餐桌上的招牌菜必是南瓜蟹,再佐以王朝半干白,推杯換盞間,美食在口,美酒把握,幾乎完美。湖口大閘蟹有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等顯著特點,個大、肉肥、味美,當地人吃大閘蟹很有學問,即九月食雌蟹,此時雌蟹黃滿肉厚;十月吃雄蟹,這時雄蟹蟹臍呈尖形,膏足肉堅。如此持蟹、飲酒趣味無比,美食文化氣息十足。

鄱陽湖大閘蟹 編者配圖

九月重陽聞酒香。修水黃沙、黃港和上奉、何市一帶舊稱安鄉、奉鄉,當地人釀製酒的時間選在重陽節前後,叫做釀重陽酒,到來年稱為「冬酒」。重陽時節釀的酒出酒率高,頭年做好的酒封存到第二年,酒糟一般會變成紅色,美其名曰「紅娘過江」。能變成這種顏色,當地俗信主家財運好、喜事多、吉利。「紅娘過江」酒是用純糯米做成的低度甜酒,紅紅的顏色,濃濃的酒香,甜甜的味道,多飲不暈,醉不傷身,尤其是加入生薑、肉桂、枸杞子操過的酒,還有保健功能。

酒中故事傳城鄉,酒使佳肴更生香。重陽之際,挽袖飲酒擊案作詩,興盡之末,觥籌交錯就地酣臥,何等愜意,何等悠閒。曾參與清康熙十三年第五次編修《德安縣誌》的李必揚,有《九日重遊陽居山》的詩:「結伴重登憶舊遊,追陪杖履幾春秋。山川不改當時色,風物還添此日愁。仰望白雲空碧落,低看紅樹自淪州。茱萸酒罷頻相問,破帽如今尚戀頭」,詩中的陽居山就是今九仙嶺,詩人「茱英酒罷」後,回味無窮的自然也就是九仙嶺下的九仙嶺酒作坊產的九仙嶺老酒了。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崔老師的九江節慶習俗系列,發布過《九江元宵文化》《九江端午文化》《九江清明文化》《九江中秋文化》,最後一篇是《九江年文化》,敬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500acce99783eeb1e7f13b87a24d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