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10日 · 古琴大師査阜西的精彩人生

2022-08-10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10日 · 古琴大師查阜西的精彩人生

1976年8月10日,古琴大師查阜西在北京去世。

地點:

北京

類別:

人物

筆者攝於修水縣博物館,2021年10月

查阜西( 1895 年 11 月 7 日-1976 年 8 月 10 日),名鎮湖,又名夷平,字阜西,江西修水人,中國古琴演奏家、理論家,是最重要的古琴琴譜的搜集者之一。他因為善彈《瀟湘水雲》而又被稱為「查瀟湘」,與張子謙、彭祉卿並稱「浦東三傑」。在航空領域也有建樹,是兩航起義的主要組織策劃者之一。此外,他還是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古琴大師查阜西先生,或許已不太為現代人所熟知。畢竟專業級的古琴演奏與欣賞已是個相對小眾的圈子,影響力偏弱。這些年來,隨著茶樓的興起,總有些搔首弄姿的女娘當庭搞些挑、勾、擘、撥的動作,看起來甚是優雅,其實大都不得要領。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撥弦樂器,卻也有其無可改進的發聲與音域上的弱點,若想發揮其優勢,對演奏者的要求很高,更適合成熟的男性,女性拿手的則是清冽爽利且表現性更強的琵琶。

以上都是筆者瞎說。本篇講述的是近代古琴大師,修水籍的查阜西先生。查阜西先生挺有意思,他更像是個有正經職業卻來玩音樂的票友,卻從票友成長成為大師。或者相反,他是真正的音樂人,卻又不得不在紅塵中找個體面的職業,又把職業做得很棒。因此,他有兩個身份,一個是掙錢的職業,做得相當有影響,一個是興趣愛好,做得更是到了頂尖。此外,他還為中國革命作出過突出的貢獻。下面就來講述他的精彩人生。

查阜西像,繪畫:蘇文

查阜西出生於修水山口鎮來蘇村,一個挺偏僻的地方,靠近湖南平江縣,父親做過平江的知縣。《九江市志》記載,查阜西自小聰慧,九歲能詩,十五歲自學彈琴(也有說十三歲)。

自學就有點扯了,或者說講這種故事的人毫無音樂常識。任何一門樂器,若無師承,僅靠自學,只能走到無可救藥的野路子上去,天才也廢了。查阜西的父親做過知縣,有個當官宦的爹,在他年少起在各地旅居求學,才是個正常成長的路子。

二十一歲,查阜西考入煙台海軍學校,在「五四」運動中被學校開除,後考取北京大學,在李大釗的指點下前往廣州,在孫中山創辦的航空學校學習,並加入國民黨。後航校解散,查阜西先是賦閒在家,研究音樂,隨便做做翻譯工作,後又到長沙第一中學教書。1924 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武漢中共中央任職,1927 年國共決裂後因被捕與我黨失去聯繫。查先生的經歷真是夠豐富的。

1937年律和琴社雅集,前排正中為查阜西 圖源:維基百科

離開政治的漩渦後,查阜西就按照兩條路走下去。一方面他任職於上海歐亞航空公司,成為中國早期航空公司的高管。歐亞航空公司經營中國到歐洲航線,是抗日戰爭前國內兩大航空公司之一。之後的二十年內,他做過生意,搞過鐵路和運輸,但主要還是在航空業活動。

同時,他在專注於古琴演奏與藝術交流,聯繫全國各地的琴人,三十年代成立了今虞琴社,並出版《今虞琴刊》。隨著技藝的提高,他聲名愈顯,四十年代,他已成為國內最知名的古琴演奏家,經常參加公開演出,並在重要的政府慶典中操琴演奏。

1936年,查阜西在南京陵園花圃彈琴。原照題有「彈到梅花月滿琴」一句 圖源:雲南網

1946 年,在李克農的聯繫下,查阜西重新參加革命,進行統戰和策反活動。1949 年查阜西到香港組織了兩航起義。兩航起義是一場發生在建國之初的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事件。抗日戰爭後,中華民國交通部屬下有三大航空公司——中國航空公司(中航)、中央航空運輸公司(央航)‍以及民航空運隊。1948年後,中航和央航陸續將飛機轉移到香港。

1948 年 8 月,時為央航副總經理的查阜西在周恩來的委託下前往香港,策動同事和部下,舉行了震驚世界的兩航起義,亦稱「北飛行動」,1949 年 11 月 9 日,起義人員駕駛 12 架飛機抵達北京和天津,兩航 2000 多職員通電起義,並努力將航空設備運回到內地,中央人民政府在這些飛機、人員、設備的繼承上成立了中國人民航空,即現在中國航空集團的前身。

兩航起義的部分人員與毛澤東題字的「北京」號飛機 圖源:搜狐網

「兩航」起義後,查阜西到軍委民航局工作,歷任業務處長、顧問。新中國民航創建初期,民航局領導在決定重大政策問題時,經常徵求其意見,他認真負責地對空中交通管制、安全管理、場站建設、國際國內運輸業務等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應當說,查阜西先生為中國革命,尤其是航空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0 年,查阜西辭去了民航局的職務,在承擔民航顧問的同時,將更多精力地投入到音樂世界中,他受聘為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曾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民族音樂研究所通訊研究員。他推薦各地琴家們去各大院校任教,帶領一批人前往全國各地訪問各位琴人,錄製了 86 位琴家的 262 首琴曲,為中國傳統音樂留下了極其珍貴的錄音資料。

查阜西著作《古琴的常識和演奏》 圖源:張廷

1954 年,查阜西成立北京古琴研究會,出版《古琴研究》、《琴論綴新》,1958年出版《存見古琴曲譜輯覽》。1961 年和北京古琴研究會一同開始編纂巨著《琴曲集成》,後來因文化大革命中斷,此書到2010年才全部出齊。

作為近代古琴三老之一的查阜西,被評價為歷史上少有的全面的古琴藝術大家。他在古琴藝術研究、教學、創作、演奏以及組織領導古琴學術研究、藝術活動等方面都作出了令人景仰的貢獻。

1976 年 8 月 10 日,中國航空業的重要人物、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部評定為行政 10 級的老幹部、一代古琴大師、音樂理論家與教育家查阜西因患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享年 81 歲,他精彩的一生被划上了相對完滿的句號。

1974或1975年,圖中古琴為查阜西最鍾愛的名琴之一「一池波」 圖源:新浪網

查阜西最喜愛的古琴名為「一池波」,據說是從唐代流傳至今,為現存十大名琴之一。2011 年 12 月,「一池波」在保利秋拍中以 1725 萬元價格轉手。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c88713289c82f6a558cdc32061f9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