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0月16日 · 三大茶市之九江茶市興衰錄

2022-10-11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10月16日 · 三大茶市之九江茶市興衰錄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2014年10月16日, 九江市萬里茶道研究會正式成立。

地點:

九江

類別:

商業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位於大中路上的九江茶市雕塑群 筆者攝於 2022 年 1 月

2014 年 10 月 16 日,九江市萬里茶道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舉行。

研究會主要利用非國有資產、自願舉辦、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旨在喚醒九江人對「萬里茶道」的歷史記憶、復興九江在「萬里茶道」的商貿地位,擴大九江在「萬里茶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萬里茶道」是一條始於18世紀末,繁榮兩個半世紀的國際古通道。這條古商道從中國福建武夷山起,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內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達蒙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然後由東向西延伸,橫跨西伯利亞,繼而通往歐洲和中亞各國,全長 1.3 萬公里。

資料來源:九江市志、茶友網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九江日報·長江周刊》 2022 年 10 月 9 日

說明:本月因約稿問題,發布日期會比較混亂,敬請諒解

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是九江歷史上商業繁盛的標誌。在上一篇《四大米市之九江米市興衰錄》講述了九江米市的故事,本篇介紹九江茶市的歷史。

三大茶市是指清末到民國初年中國三大茶葉交易市場,包括江西九江、福建福州和湖北漢口,這其中九江茶市的歷史最為悠久。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這兩句,將九江茶市的歷史定位到公元 816 年。浮梁即景德鎮,《琵琶行》記錄了千年前九江商貿的典型代表:當地茶商前往浮梁採購茶葉,以水運從昌江進入鄱陽湖後運抵九江,再轉大運河送往長安。中國茶道在唐代興起,唐代的潯陽江畔還是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地區,但彼時的江州就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茶葉集散地。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九江衡茂茶莊廣告 圖源:《潯陽商貿》

這兩句詩還道出九江千年茶市的核心競爭力:產地和物流。

不用列舉諸如雙井、雲霧、毛尖等等品名,贛北、贛東、皖南、閩北等地的名茶太多了,這裡是中國最優質茶葉的主產地。舉個例子,人人皆知福建武夷山大紅袍,但很多人並不了解,武夷山是江西、福建的界山,一半屬江西,江西這一邊的茶葉產量很大,賣的時候卻掛著福建的名字。這些武夷山、祁門、黃山、婺源、修水等地出產的茶葉,都可以通過鄱陽湖水域的各個支流匯聚到九江,再通過長江向外輸送。這也是九江茶市的另一個特點:它一直是載運型市場,而非集散市場,它是個碼頭,而不是批發、零售之地。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九江裕生隆茶莊商票 收藏人:張廷

產地優勢,一直是九江茶市的根本,這一優勢至今仍存。然而,左右市場規模的主要因素是市場需求和城市在物流轉運系統中的地位,這兩點決定了九江茶市的興衰。

從唐代到明代,雖然並沒有證明九江茶市排名的準確數字,但可以肯定它是中國最大的茶市之一。彼時茶葉消費的主要市場在北方和江浙,都需要以長江水道輸送,前者還要通過大運河,因此九江占據了產地和物流中轉的巨大優勢。

明末到清末,九江卻丟失了在茶葉市場的霸主地位。這是因為新的、需求量更大的消費者來自遙遠的歐洲,茶葉與瓷器成為中國出口商品的大宗。由於海禁政策,中國僅開放廣州進行對外貿易,廣東與內地的物流,主要通過鄱陽湖—贛江—大庾嶺—湞水—珠江—廣州這條通道(京廣官道),吳城因之而興起,九江府城卻因為不在這條商道的主要節點上,遂被茶商們所拋棄。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鉛山縣河口老街 圖源:百家號

江南第一茶市轉到了上饒市鉛山縣河口鎮。河口鎮被譽為「萬里茶路第一鎮」,號稱「八省碼頭」,是「江西四大古鎮」之一,它位於鉛山河與信江交 匯處,由於緊鄰浙江和福建,水運便利,河口鎮漸漸繁盛起來,閩浙贛皖四省茶葉在此彙集、加工後,或運往浙江通過大運河供應北方,或從信江入鄱陽湖向廣州輸送。

1840 年,歐洲人的堅船利炮打破了封閉的中國,先是沿海,後是長江口岸,上海、福州、武漢、九江等城市被迫開放。廣州已不是唯一進出口商埠,通過贛江還要翻山搬運的高成本的京廣官道迅速衰落,閩茶彙集於福州,使福州成為近代三大茶市之一。贛皖之茶則集中到了九江租界,茶葉成為九江港最大的貿易貨品。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九江茶市行情 《申報》1885 年 5 月 11 日

據記載,1861 年九江開埠時,當地並無茶商,英商在九江採購的茶葉,須以未加工形態運往上海進行加工和包裝,僅僅兩年後,就有十六七家中國茶商在九江設立茶行,自製紅綠茶葉,銷往各地。1863 年,九江關輸出的茶葉近 20 萬擔,約占全國茶葉出口總量的 12%。由於租界的存在,本地買辦甚多,熟悉進出口業務,使九江擁有特殊的對外貿易優勢。九江茶市迅速崛起,十餘年內新開設的茶行超過 300 家,可以提供茶葉採購、倉儲、加工、運輸、報關等全方位服務,中國第一茶市之譽由此而來。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九江萬茂茶莊廣告 圖源:《潯陽商貿》

歐洲人的強烈需求,也刺激了贛皖兩地的種植生產,贛北的武寧、修水、銅鼓,贛東北浮梁、婺源(原屬安徽)和皖南祁門、歙縣等地茶產量迅速增加。為適應歐洲人的口味而研發的祁紅、寧紅的品質穩步提高,成為世界上最頂級的紅茶品類,每年新茶上市時,九江茶市的批發價影響了全世界的茶葉市場價格。

九江茶市在全國的龍頭地位並沒有持續太久。英國通過在九江、福州等地的採購,成為西方茶葉批發中心,但這一地位受到了俄國人的挑戰。俄國商人與晉商合作開闢了從武漢出發,途經河南、河北、內蒙、外蒙到俄國的陸路通道,這條以茶葉為大宗商品的長距離貿易線路後來被稱為「萬里茶道」。武漢茶市因之而崛起並超過九江,福州、武漢、九江的三大茶市之稱由此而來。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順豐磚茶廠大門 圖源:《九江工業老照片》

俄國商人與英國商人在長江中游的茶葉採購市場上進行了價格戰,最終英國人基本退出武漢、九江,俄國人獨霸市場。與英國人喜愛紅茶不同,俄國人嗜好磚茶,這類商品茶需要通過蒸製、壓制等工藝過程進行生產。1875年,俄國茶商在九江建立新泰磚茶廠,其後又開設了順豐磚茶 廠、埠昌洋行等,這些磚茶廠採用了水壓機和蒸汽驅動,現代工業生產自此進入九江。

1890年,九江茶葉出口約為 28 萬擔,進入了歷史的鼎盛時期。據 1912 年全國磚茶輸出統計,九江茶市落後於武漢,約占出口市場 20%,武漢近 78%,福州僅有 2%左右。這是因為福州市場面向歐美,主要出口紅綠散茶。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1912 年全國磚茶輸出統計 《工商通訊(南昌)》第一卷第十九期

英國商人退出並不是件好事,他們不打價格戰,而是另外開闢了茶葉生產基地。鴉片戰爭後不久,英國人在印度及周邊的殖民地成功引種了中國茶樹,生產出了錫蘭紅茶、大吉嶺紅茶等優質品種,以更低的價格和更穩定的質量替代了中國茶葉市場,到後來甚至向內地傾銷,從那以後,中國茶葉市場一再萎縮,至今也沒能回到世界出口第一的位置。

首先垮塌的是福州茶市。由於閩茶完全依賴於歐美市場,在外茶的衝擊下一敗塗地。九江市場主要面向俄國,市場並未受到太多影響。然而九江茶市卻出現了個很奇怪的現象:進口茶葉逐年增加,且多是低檔的碎茶。這是因為中國茶葉市場開始惡化,在價格戰下出產的茶葉品質愈發低劣,俄商更願意從英商手中購買碎茶在九江生產磚茶。

1916 年,九江茶市出口近 33 萬擔,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1917 年,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中俄商貿迅速萎縮。1918 年,九江茶市出口腰斬到 15萬擔,數年後跌落到 8 萬擔,期後雖有少量反彈,但衰敗已無可遏制。1935 年,九江茶葉出口僅為 3.7 萬擔,包括九江在內的中國三大茶市,至此謝幕。

近年來,九江各方面一直在呼籲重建茶市。如本文所述,九江仍保有高品質茶葉產地的優勢,但決定市場規模的主要因素是採購、加工和運輸等方面的服務。試問:九江能否再現昔日茶市的輝煌?

筆者以為,這不是九江的問題,而是中國茶葉市場一直存在的問題,如果不專注於提高品質,只是炒作天價茶,玩包裝、講故事,面向普通消費者的茶葉價格虛高不透明,市場不會走入良性發展。這是筆者在閱讀當年的舊報紙,看著上面登載的九江茶市批發價所由衷感嘆的。回到清代,我都能像買米一樣買到價格實在且品質穩定的茶葉,現在我卻做不到。所謂的茶市,還是免談吧。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1940 年代,經營茶葉的榮陽里 圖源:《九江工業老照片》

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8ebc9bccc11b07e517b3f15e092fe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