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G44在二戰中算是一個革命性武器,準備替換掉德軍手中笨重的98K。其他國家還在拉大栓的時候,德國人推出了突擊步槍這個東西。而且這東西深深地影響了戰後步槍的發展,算是開創了輕武器的一個新紀元。
關於這把槍,廣泛流傳的一個說法就是,希特勒不喜歡這把槍,他更加青睞於衝鋒鎗,不喜歡突擊步槍,so,希特勒下令不許研發裝備突擊步槍。事實上這個說法並不是能靠得住的,裡面暴露出來的疑點還是挺多的。
首先是說瞞著希特勒辦事這個問題,你要瞞的話,實際上是瞞不住的。二戰時期,德國國內從上到下都是秘密警察,蓋世太保這些人也是嚴格的盯著國防軍、軍工這些東西的,時不時的向希特勒彙報。但是最後呢,MP43、MP44還是照樣上了東線戰場。1943年的時候,MP43和原型槍Mkb42加一起,還是生產了三萬多把送到東線去了。
那這說明了啥?國防軍那些人以及德國武器局那些人,壓根就沒瞞著希特勒來干這件事情。要是希特勒真的禁止,真的不喜歡,乾脆直接下令,一條路封死完事了。他要是真反對,瞞著他干這件事,發現了的話,那些設計師和將軍們,少不了一頓大板子。
事實上,MP44在後期設計的時候,軍工的那些人也是在持續的向希特勒彙報這把槍的發展進度,甚至希特勒還親自給出了一些評論。而且,STG44最後列裝之前, Sturmgewehr 這個名字貌似還是希特勒給起的,也有可能是雅施克將軍。
我們來簡單看下STG44的發展,你就能看出來另一些東西。
首先是STG44用的7.92*33mm短彈,這款槍彈最早是1923年提出的需求,但是在1938年的時候,才弄出來個7.92*30mm短彈,中間經歷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情。而後來測試,覺得這槍彈不行,到了1941年,才弄出來個7.92*33mm槍彈。這個槍彈開發的時間,其實就挺晚的了。
而再看槍,STG44有兩款原型槍,黑內爾的Mkb-42(H)和瓦爾特的Mkb-42(W),命名上就可以看出來,這兩家設計出來這款槍,已經是1942年了。在1942年底的時候,武器局那些要求瓦爾特和黑內爾必須每天能生產出來兩百把,要送到東線做測試用。測試之後發現,這兩把槍都不行,都有很大問題,然後拉回來,重新研究。
最後以這兩把槍為基礎,集大成者,得出來一個MP43,雖然大部分內容都是來自MKb 42(H)。但是弄出來MP43,並且測試這把槍有效的時候,已經是1943年9月了。而這會兒的MP43其實也不是很成熟,在MP43的基礎之上,又進行了一部分修改,然後再拉到東線去進行測試,最後到1944年4月的時候,這把槍又改名叫MP44,中間也是經歷了MP43、MP43/1這一堆東西的。同年再晚一點,到七月份的時候,這把槍在會議上被正式命名為了STG44。
其實從這把槍的設計和發展歷程上就可以看出來,從招標,到原型槍,到測試,再到修改,再測試,再修改,最後定型,其實都是走的一個很標準的武器設計規律的這裡面是武器從設計,到找出缺陷,匯總缺陷,提出新需求,然後進行修改、完善的過程。
設計,就要那麼多時間,測試,也要時間,修改,還是要時間,這中間,並沒有什麼影響。即便是從兩把Mkb-42到MP43,中間花了有個大半年時間,這中間是在做測試,然後是修改。而且,這三把槍之間,差異還是很大的,沒點時間根本不行。
STG44無論是槍彈研發,還是槍型研發,走的速度其實都是挺快的了。STG44從設計,到最後生產,花了三四年時間,這是戰爭逼迫下的結果,而相比較而言,在沒有戰爭逼迫的情況下,AK從設計,到走向成熟的AKM,花了十幾年時間。
其實從生產表就可以看出來,MP43在1943年的時候,生產了19000把,Mkb-42生產了11000把,這都是測試用的數字,等到定下來了,1944年生產了28萬把了。
這裡面就是,無論希特勒是贊同,還是反對,都沒有真正起到任何實質上的影響,槍還是在按部就班的設計、測試、修改、再測試、再修改、最後定型,沒有任何影響。而且,這期間,武器局那些人也是很緊密的在跟黑內爾、瓦爾特、毛瑟這些公司溝通,指令也是一直在下達。同一時期,槍彈還在生產,工廠也在生產,裡面涉及到的公司、工廠、部門、軍隊是非常多的,這種事,要是能瞞得過希特勒才怪,希姆萊手下那些人也不是吃素的。
至於這個命名問題上,最早也是叫衝鋒鎗的,後來設計的時候,覺得換了新槍彈,槍和原來的衝鋒鎗還不一樣,弄了個Maschinenkarabiner的概念,叫機關卡賓槍(縮寫是Mkb),能連發的短步槍嘛,再後來,又換成了Maschinenpistole,變成了衝鋒鎗,最後才是Sturmgewehr,突擊步槍。
這個命名問題上,裡面說道也是挺多,有可能是武器分類命名,有可能是在部隊里的位置去命名。最早武器局提需求的時候說要新槍,說叫衝鋒鎗,是沒問題的。後來公司設計的時候,覺得這東西是個新分類,叫機關卡賓槍,也是沒問題的。後來發到部隊裡面做測試,替換了班長排長們手裡的MP40,管這槍叫衝鋒鎗,也是沒問題的,既然是替換,MP40和MP44正好是對標的東西,這兩個槍都叫Maschinenpistole,也是沒問題的。最後實戰再檢驗,覺得這槍用法和衝鋒鎗不一樣,是個新玩意兒,不能和衝鋒鎗一樣用了,又換個名字叫突擊步槍,也是沒問題的。
武器命名這個東西,本身就比較混亂的,尤其是有新玩意兒出現的時候。尤其衝鋒鎗這個東西,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混亂的概念,衝鋒鎗是我們自己的命名,德語裡Maschinenpistole拆開是機械、手槍,英語裡是Submachine gun,可以理解為輕型機關槍,俄語又是另一個叫 Pistolét-pulemyót ,手持機槍。
那等到STG44的時候,Sturmgewehr連起來叫突擊步槍,這是咱們翻譯過來的,這倆詞拆開之後是Sturm(風暴,風暴突擊隊的風暴),Gewehr(步槍,G98的G),這會兒八成是被毛子的PPSH41打明白了,覺得這新槍應該當做突擊武器使用了(毛子拿PPSH41當突擊武器使用的)。到這裡,可能就是用途上的改變了,命名有可能是概念問題,不一定非得是為了規避小鬍子而做的隱藏。
無論是從設計,還是列裝,再到命名,小鬍子到底都沒能影響得了什麼。名字改了,可能是用途、定義上的問題。設計、修改、測試走的都是武器孕育到誕生的一個正常路線,軌跡也是正常的。說到底,小鬍子影響啥了?好像啥都沒影響,槍該研發還是研發了,測試還是照樣測試了,最後一樣也列裝了。
最後說一句,作為一個國家元首,希特勒去插手一把槍的問題,是不是有點太閒了?如果是真的,那德國打輸就全賴希特勒了,這不是不務正業麼,堂堂領導人,天天研究槍,這是他該乾的活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