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1960-1970年代的歐美各國,湧現了繼波伏瓦之後,新一波女權浪潮。
當時的女權新銳作家和作品,如理安·艾斯勒的《聖杯與劍》、《神聖的歡愛》,和傑梅因·格里爾的《女太監》、《完整的女人》。都是論文或評論的形式。
相比之下,一個名叫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加拿大新銳女作家,則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她在1969年發表的《可以吃的女人》,是一部長篇小說,也是長銷至今的女權主義經典。
在這本書里,描寫了加拿大一位普通的工薪階層女性瑪麗安。她有一位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男友,名叫彼得,是個小律師。
在當時,作為年輕的婦女,找個差不多的男人結婚,成為主婦,似乎是無可選擇的命運。
但瑪麗安在內心深處隱隱感到,工作和戀人都乏善可陳。她越發糾結,這種無形的壓力和倦怠,影響了她的食慾。
在一個聚會上,當瑪麗安聽到彼得自豪感十足地向她的朋友炫耀他射殺一隻野兔並將它開膛破肚的經歷時,她突然意識到那隻野兔就是她自己。
她突然發現,她一直從屬於她的未婚夫,就像那隻野兔一樣無法擺脫被控制、被吃掉的命運。
——圖自網際網路
從那之後,巨大的精神壓力導致了瑪麗安的身體異常,她開始厭食,精神日漸崩塌。
隨著婚期臨近,她漸漸無法進食。
她偶然遇到一個名叫鄧肯的男子,之後,忽然對其產生了依戀之情。幾經周折與迷茫,最終,她決定掙脫那段婚姻。
她決定擺脫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一切。
婚禮前,瑪麗安烤了一個女人形狀的蛋糕獻給她的未婚夫作為自己的替代品,向他表明她不是一個可以吃的女人,從而與過去一刀兩斷。
這時的瑪麗安,恢復了一度喪失的食慾,和鄧肯也一拍兩散。
她回到了一無所有的最初狀況,但也得到了自由,以及接下來的各種可能……
這本書,在當時引發了很大的反響。那一年,阿特伍德剛剛30歲。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阿特伍德從小就是學霸,生在學者家庭,她的老爹是個昆蟲學家。但阿特伍德沒有繼承她家老爺子的對科學的興趣,從小迷戀文學。
從中學起,她寫過各種類型的文章和詩歌,屢受好評,拿過獎學金。後來,她順利考上了多倫多大學,研究神話故事。
日後,她的不少作品,都巧妙地引用《聖經》和一些西方古典神話,對神話傳說進行重新解讀。這在她的另一篇名作《使女的故事》中,尤為明顯。
大學畢業後,她考研考到了美國哈佛大學,取得了碩士文憑。
接下來,她兩次在哈佛攻讀博士,但都沒有完成論文。因為,她的興趣,完全脫離了學術研究,轉向了寫作。
在1960年代的中後期,她放棄了在哈佛讀博,一心創作長篇小說處女作《可以吃的女人》。這部作品出版後,她獲得了巨大的聲望,從此專職寫作。
這期間,她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在出版《可以吃的女人》的第二年(1970),她找到了真愛,和加拿大小說家格雷姆·吉布森走在一起,共同生活至今。
她的生活,和大多數人一樣平淡,小確幸不斷,大波瀾沒有。
而她的各種新作,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一直不斷問世,備受好評。
其中,受到最高評價的兩部作品,是《使女的故事》和《盲刺客》。
——圖自網際網路
1985年,她發表了具有「反烏托邦」色彩的幻想小說《使女的故事》。
這部小說,採用倒序的手法:二百年後的歷史學家,發現了一個21世紀初的磁帶,而磁帶的錄製者,是一位僥倖逃出魔窟的使女,口述並錄製了自己的經歷,希望能夠傳到後世……
《使女的故事》雖然是未來小說,其主題卻是現實和多樣的。
它描寫了專制政權對人的迫害和對人性的扼殺,同時也觸及到現代社會共同關注的其他問題,例如社會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等。
奧芙弗雷德是基列共和國的一名使女。她是這個國家中為數不多能夠生育的女性之一,被分配到沒有後代的指揮官家庭,幫助他們生育子嗣。
和這個國家裡的其他女性一樣,她沒有行動的自由,被剝奪了財產、工作和閱讀的權利。
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使女們每天只被允許結伴外出一次購物,她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監視。
更糟糕的是,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人類不僅要面對生態惡化、經濟危機等問題,還陷入了相互敵視、等級分化和肆意殺戮的混亂局面。
這篇小說出版後,不但榮獲了多項國際大獎,包括「星雲獎」(就是劉欣慈《三體》榮獲的國際獎項),而且,被公認為女權主義文學的又一部傑作。
然而,阿特伍德本人,卻不願用「女權主義」之類的字眼兒,來自我標榜。
在《使女的故事》中,作者也在強調:女性並非這場浩劫中唯一被壓迫的對象,可以說,每個人都是這個荒誕的世界裡的受害者。
這篇小說暢銷多年,被視為當代文學的經典。2017年,美國把《使女的故事》拍成了電視劇,在國內,這部美劇在豆瓣的評價高達9.4分。
——圖自網際網路
阿特伍德的另一部名作,是《盲刺客》。
這是一部結構複雜奇巧、故事裡套故事的小說。
小說有兩個女主人公,一個是蘿拉,小說一開始就在車禍中死去;另一個是她姐姐艾麗絲,生活在死者的陰影中,回憶著快被湮沒的往事。
有關「盲刺客」的故事。是蘿拉身前寫的小說遺稿,其中,描述了在動盪的20世紀30年代,一個富家小姐和一個在逃的窮小伙子的戀情。
通過姐姐的回憶,和妹妹的「盲刺客」故事遺稿,很多塵封多年的驚人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盲刺客》被一些文學評論家,認為是阿特伍德最為精緻的作品。該作品也為阿特伍德帶來了文壇的最高榮譽——2000年,榮獲英國「布克獎」。
近年來,年事已高的阿特伍德,依然筆耕不輟,新作不斷問世。她被一些大學,聘為駐校作家。
這位早年以「可以吃的女人」蜚聲文壇的女傑,為這個時代,留下了很多頗有價值的精神食糧。
她的個人經歷,一直不願過多透露,但她把更為真實的自己,融入了題材多樣的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