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夢中寫作,獲諾貝爾獎

2019-10-30   風車讀書


Olga Tokarczuk


前不久,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了,而且是個「雙黃蛋」——同時頒發2018年和2019年的獎項。

在國內關注度最高的殘雪,這次雖然落選。但是,另一位黑馬級的女作家,斬獲了2018年度的獎項。

這位女作家來自波蘭,名叫Olga Tokarczuk。

在她問鼎諾獎前,國內出版過她的一些作品,比如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她的名字,通常被譯作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當她榮獲諾獎之後,她的姓氏,被一些國內媒體改譯為更有女人味的奧爾嘉·朵卡萩。


奧爾加·托卡爾丘克


從醫,然後從文

奧爾加生於1962年,她的早年生涯,幾乎沒有什麼故事:一個普通的女孩,從小喜歡看各種雜書。

大學期間,她主修心理學,畢業後,取得了行醫執照,長期從事心理醫生工作。

有不少知名作家,都是醫生出身,他們的文風,往往也帶著從醫者的鮮明印記。

比如魯迅,當初和藤野先生學過人體解剖學,日後,他的很多作品,都以極為犀利的筆觸,解剖各種病態的靈魂。再如從醫多年的畢淑敏,不少知名作品,都涉及毒品、癌症等話題。

渡邊淳一早年也是醫生。在他的很多小說中,都涉及了醫患關係。此外,他還為野口英世醫生著書立傳——野口醫生為救助黃熱病患者,自己也被感染,犧牲於他鄉。


圖自網際網路


而作為心理醫生的奧爾加,則把大量的精神分析經驗,尤其是對夢境的解析,融入了她的很多作品中。

在1980年代,波蘭的大環境明顯鬆動,1989年實現了轉型,融入了西方主流國家。這期間,奧爾加創作、發表了不少作品,備受好評。

這期間,奧爾加住在波蘭南部邊境,和捷克接壤。捷克的大部分國土,自古以來被稱為波西米亞,是眾多文人和藝術家嚮往的浪漫之鄉。

奧爾加的作品,也頗有波西米亞風格的浪漫風情,和神秘主義色彩。

在那些交織著夢境和現實的故事中,往往融入了神話、宗教、歷史和民間傳說等內容,充滿了內在的複雜性、激烈的矛盾和衝突,劇情引入入勝,觀點發人深省。

圖自網際網路


太古小村,亦幻亦真


1996年,她出版了最重要的作品——《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書中所說的「太古」,是一個頗具波蘭文化情調的邊荒小村,這個小村的邊界,有天使把守,並且,有一條既看不見又無法逾越的高牆。

太古的村民們,往往也會「遠行」——他們會自以為離開了太古很遠,但其實,都不過是在牆前進入夢境,在夢中雲遊四方,醒來後回到家,將夢當成真實經歷,長久回憶。

在這個村落里,現實與神秘、人類與自然、歷史與神話交織,幾代人的命運與流逝的時光,就這樣被記錄下來。

一部融合了魔幻與現實的東歐百年史,大部分內容,都以夢境呈現。

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是奧爾加經常涉及的嚴肅內容。她以更具想像力甚至荒誕離奇的方式,把隱藏著歷史深處的人性,展現在讀者面前。

這種寓嚴肅於魔幻的劇情,在某種程度上,有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影子。


米蘭·昆德拉


但是,在更大程度上,奧爾加繼承了波蘭文學的傳統:文風瑰麗,可讀性強,但蘊含著深刻的思想。

這一點,她和另一些波蘭文學的巨匠,如小說家顯克微支、女詩人辛波斯卡和思想家米沃什等,是一脈相承的。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里,主人公之一的波皮耶爾斯基,很多心理特徵,都極易引發現代都市讀者的共鳴。

波皮耶爾斯基的日常生活中,一切都在變質,直至消失——從愛情、生活到事業,處處都變得陌生,也就是哲學中所說的異化。

他只能向自己發問,並陷入了很多自古以來無數智者都難以解答的問題:「我們到底要向何處去?時間的盡頭是什麼?」


在此過程中,波皮耶爾斯基不斷老去。他年輕時的朝氣與進取,都早已消褪,生活的邊界不再延伸,只剩下種種掩飾與妥協,並美其名曰「與生活和解」


圖自網際網路


波皮耶爾斯基的這種焦慮,也以充滿詩意的文風和劇情來進行表述。如果用中國的古詩名句來進行對比,則頗有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韻味。

此外,在這篇小說中,奧爾加巧妙地設置了「梨樹年」「蘋果樹年」的雙重時空概念。

在前者的周期里,人們按部就班,無任何改變,而在後者的周期里,人們嘗試各種新事物,打破種種人際關係乃至親情關係。

「梨樹年」和「蘋果樹年」交替出現,暗示了人類的現實,不但充滿魔幻,而且可以有多個的層次和視角。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一經問世,就在波蘭,以及其他很多西方國家,都備受好評,被譽為「當今波蘭神秘主義小說的巔峰之作」

夢筆之外的魔幻現實


除此之外,奧爾加還有很多作品,如《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航班》等。榮獲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一直都是奧爾加的鐵粉兒。


阿列克謝耶維奇


可惜的是,她和她的作品,在我國一直沒有什麼名聲,也很少被翻譯、引進。直到她榮獲諾獎,才開始被國內媒體頻繁報道。

而這期間,奧爾加在波蘭,則捲入了一些麻煩。

奧爾加非常熟悉波蘭歷史,性格也很耿直。

她多次批評波蘭的一些不光彩歷史,包括譴責波蘭在「二戰」期間和納粹狼狽為奸,共同犯下殖民罪行。

這導致在她的祖國波蘭,一些極端民族主義的「憤青」,在網上謾罵她,甚至對她發出死亡威脅。

為此,奧爾加出席公開活動時,出版社為了確保她的安全,專門為她配備了多名貼身保鏢。

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現實,或許比小說中的夢境,更加魔幻,和更加沉痛!

有些意外地獲得諾獎,讓奧爾加的名字,開始為國內所知悉、所關注。


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她的更多作品,能在國內不斷翻譯、出版,讓更多人感受到她獨具特色的「夢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