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聰明人,窮忙多年一事無成?

2019-10-18   風車讀書

自我管理,是一生的日常;事有所成,要用一輩子來修煉。

——馮唐《成事》

圖自網際網路


一轉眼,「新世紀」已經過了快二十年。

80後、90後早已成為社會人,熱血加中二的青蔥歲月漸行漸遠,變得聰明了,圓滑了。

然而,這些年來我們究竟做成了什麼?前不久我和朋友們談及此事,大家一片唏噓,然後很快有人轉開話題……

我之所以談到這個話題,是因為我認識的兩個「不聰明」的熟人,都事有所成。

傳達室的牛大爺,2011年退休前夕突然迷上書法,當初他被大家公認為毫無天賦,但如今,他的作品已經多次參展,隨便一幅字畫至少頂我倆月工資!

另一個是我的老同學,也不算聰明人,說話有點結巴。

她賣保險十年,整天風裡來雨里去,從去年起做了銷售經理,帶起了大團隊。這兩年經濟不景氣,裁員潮人人自危,但她從個人收入到團隊規模,都在節節飆升!


圖自網際網路


這讓我開始反思,開始從書中尋找答案。我最近讀過的書中,《成事》讓我感觸最深。

《成事》一書,是集文人墨客和企業高管於一身的馮唐,對曾國藩很多名言的點評。兩位成大事之人的「隔空對談」,值得一讀!


傻干,究竟好不好?


無論曾國藩還是馮唐,都認為「傻干」比聰明取巧,更能成大事。

曾國藩的最推崇,就是「扎硬寨,打呆仗」,每次硬拼雖然傷亡慘重,但足以破解敵方的任何戰術,即使陷入重圍也能殺出一條血路,而且令強敵為之膽寒。

在和平年代,馮唐認為「打呆仗」就是苦幹傻干。

這裡的「傻」,不是大方向錯誤,而是認準目標就塌下心來苦幹,不在乎短期的回報。


圖自網際網路


我認識一個銷售大牛,口才很平常,上台講話都說不利索。但她逢人便搭訕、推銷,並且對產品的性能,每一個細節都滾瓜爛熟。

「就算99.5%的人都拒絕我,只要我像傻瓜一樣,每天攔路拜訪200人,雷打不動,就必然能夠成交一單,一個月下來就是30單。」

這,就是那位金牌銷售員的獲獎感言。

反觀不少非常聰明的銷售員,聰明反被聰明誤。

有的人在遭遇幾十次拒絕後,就開始在上班時間刷BOSS直聘,暗自打定小算盤:「拿到第一個月的無責任底薪,我就跳槽。」而接下來的幾年,他們一直在抱怨「窮忙,就這點死工資」……

還有的人善於忽悠,對產品性能不甚了解,經常誇大其詞。但顧客也不傻。於是,各種應酬之後,臨門一腳的簽單,一再被軟性拒絕。


圖自網際網路


曾國藩說「蒼天未知若何,吾輩當竭力為之,成敗不復計」,馮唐在《成事》中頗為贊同。這貌似很傻很笨,但結果卻一再應驗那兩句老話:人在干,天在看;老天愛笨小孩!


為什麼很多人會變得油膩?


耍小聰明,占小便宜,貪圖一時安逸,四平八穩不肯冒險擔責任,這是大多數人在智力成長過程中的副產品。

曾國藩和馮唐都對此深惡痛絕,他倆都認為,成事的關鍵在於人(而不在天),如果一個人「廢了」,即使天資再高、天時再好,頂多一時出名,事業難以持續做大、走遠。

曾國藩欣賞「慷慨激烈」的性格,他對「不黑不白,不痛不癢」的官場風氣,深惡痛絕。

馮唐就曾國藩的這些話發揮道:這是很多人在成長中的副產品——圓滑、油膩,甚至變成「老油條」


圖自網際網路


油膩者小事精明但大事難成,缺乏見稜見角的銳氣,自以為悟透了一切,其實長期沉溺於不死不活的狀態。

每個人都曾是赤子,沒有誰生來就油膩。

想想我們小時候,對很多事不關己的東西都充滿好奇,反覆問家長「為什麼」,甚至因此挨打挨罵也「屢教不改」。那時的我們,一個破易拉罐都能和小夥伴們一起當足球踢半天,嚴寒酷暑都不當回事……

曾國藩和馮唐,都欣賞這種精神。然而,大部分人在長大和成熟的過程中,會犯下一個「兵家大忌」——銳氣暗損。也就是銳氣和初心,被歲月逐漸消磨。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耐不住」,包括耐不住某些心理創傷,耐不住屢次受挫,耐不住各種誘惑,耐不住別人的吹捧,耐不住他人評判的壓力……


圖自網際網路


為此,曾國藩反覆強調「耐」、「堅忍」,以及「挺住」(曾國藩寫過《挺經》)。

怎樣才能耐住、挺住?曾國藩的做法是讀聖賢書自勉,馮唐的做法是多讀曾國藩。

看來,讓自己不要變油膩,沒有特效藥,只有持之以恆的自警、自勵,保持愛讀書的求知慾。


這件事兒上,馮唐不同意曾國藩......


馮唐對曾國藩的諸多觀點,雖有不少個性化的發揮,但基本上都是認同的。但有一件事,馮唐毫不客氣地和曾文正公唱起了反調。

這件事,是「短期績效」和「根本價值觀」的重要性排序。


圖自網際網路


曾國藩認為,成事重在「知人」和「曉事」,即使品行不端的小人,只要能把當下最要緊的事情搞定,此時此刻就不失為君子。

因此,雖然曾國藩反覆強調「行軍以不擾民為要」,但某些驍將對百姓燒殺搶掠,曾大帥依然重用他們。但在老曾死後,這些戰功卓著的小人,讓大清朝加速敗亡。

馮唐認為,曾國藩有時把績效置於價值觀之上,從中長期看,教訓不可謂不慘痛。

我們想要成就的任何事,都必須是積極的(這就是價值觀),任何明顯有悖於價值觀的手段,哪怕能帶來再高的短期效益,都要果斷拒絕。

個人管理或者團隊管理,道理相同。


圖自網際網路


你想掙錢,無論經營什麼都必須誠信。如果你管理一個公司,某個員工以欺騙手段簽下大單,此人非但不是功臣,而且是公司健康發展的重大隱患。

聰明人往往貪圖立竿見影的效益,缺乏持久死磕一件事的耐心,往往還有投機取巧的傾向。但這些,往往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性弱點。

當然,還有一種更加聰明的人,能對「聰明」本身的弱點深有覺察,願意花大力氣、下笨功夫。事有所成,尤其是做出一番既宏大又可持續的成就,通常只屬於這樣的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