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一件河南洛陽西工區紗廠路西漢大墓主墓室出土的西漢時期彩繪雙層九子漆奩現身河南博物館,頓時驚艷了全世界。
這件九子漆奩為圓形容器,內有九個格子,可分別盛放脂粉、梳篦、刷子等梳妝用具和貼身物品。說白了,它就是漢朝貴族女性的「梳妝盒」。
漆奩起源於戰國中晚期的楚國,流行於漢代。它從最開始的扁圓的單層奩,發展到漢代穹隆頂多子奩,是與漢代女性重視梳妝,所用的化妝品、化妝工具增多的趨勢分不開的。
彩繪雙層九子漆奩
早在1974年,長沙馬王堆一號辛追夫人的大墓中,就出土過大量女性梳妝用具。其中有有理髮的梳篦,照容的鏡子,束髮的笄簪、絲帶,以及盛放化妝品的妝奩等等。
這件彩繪雙層九子漆奩,通高20.8、口徑35.2厘米,分上、下兩層套合。外漆黑色,上貼金箔,金箔上以金、白、紅三色油彩繪出流動的雲氣紋。內漆紅色,奩內底板有九個3厘米的凹槽,槽內放置九個小漆奩。
這件雙層九子漆奩出土時,裡面的九個小漆奩中一個裝著絲綿,一個裝有假髮,一個裝著粉狀化妝品,一個裝著絲綿粉撲,一個裝著胭脂,還有兩個內裝角質和黃楊木梳兩套。空間上排列巧妙,形製造型獨特,做工精美,代表了漢代漆器製作的最高工藝水平。
雙層九子漆奩的製作工藝相當精緻,為夾紵胎和斫木胎的結合。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內胎,再以塗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層,干實後,去掉內胎,最後在麻布殼上髹漆。
「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漢代女性的面部妝飾由上流社會倡導,在全車範圍內廣泛流行,其化妝品種類繁多,不但脂、澤、粉、黛、香一應俱全,銅鏡、鏡衣、鏡刷、梳篦、假髮、鑷子、小刀、粉撲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梳妝用具。而且,這時的女性妝容也逐漸細化,可分為基本護膚、粉妝、點唇、胭脂、眉飾等幾個方面。
護膚與美白
西漢女性和現代女性一樣,在化妝之前,也使用基礎護膚品,這種護膚品當時稱為「脂」。這種「脂」主要由動物油脂中加入柏子仁和白芷混合而製成,有「長肌膚,潤澤顏色」之功效。
在漢代以前人們食用的油均為動物油,一般把未經煎煉的稱為脂,經過煎煉的稱為膏。《史記》中有「販脂,辱處也,而雍伯千金」的記載,說明當時有人靠賣脂而發家致富,可見「脂」在社會消費中的消費還是比較大的。
《淮南子》對這種「脂」進行過詳細介紹:"曼頰皓齒,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說者, 西施 、 陽文也,著面柔滑如砥石",是當時女性群體中流行的基礎護膚品。
戰國時期,女性就已開始使用粉妝。《韓非子》上說:「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韓非子用「國之脂澤粉黛」打比方,反映了戰國粉飾的普遍化和大眾化。
漢朝女性以面部粉白、眉毛黛黑、嘴唇朱紅為美。她們研磨米粉敷面,也習用淘米水沉澱製成敷面的白粉,稱為"粉英"。當時的粉是用大米研碎,加入油脂後塗在面頰上,達到美白的效果。除了在面部搽粉外,愛美的女性也會在頸部和手臂等部位搽粉,甚至男性中也有在面部施粉的。
胭脂與點唇
「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這首漢代樂府詩,描寫的是一位施過紅妝後的少女動人姿色,而她的動人姿色,來自於她的粉面紅頰,來自於她利用紅色染料在臉頰上塗抹,獲得的紅潤的健康氣色。
漢代女性喜歡將一種名叫"紅藍"的花瓣放在石缽中反覆杵槌,淘去黃汁後,製成鮮艷的紅色染料,用以在臉上塗抹。她們將這種染料起了個優美的名字——"綿燕支",後來在歷史演化中,"綿燕支"慢慢被寫成"姻脂"。
也有些女性,將天然硃砂當成面部紅色染料。這種天然硃砂又名丹砂,化學成分為天然硫化汞,在我國西南地區儲量很大,所以當地婦女化妝用的胭脂大多是用硃砂配製而成的。
漢代唇脂與現代的口紅不同,因為它是糊狀的。當時為了使紅色染料能更好地吸附在嘴唇上,女人們常常在紅色染料中加入動物油脂,製成粘稠的糊狀,盛放於特定的小型器皿中,用時蘸取少許。雙層九子奩內的一個子奩,便是專門盛放唇脂的。
眉妝與假髻
眉、目最能傳情,這兩個器官是人面部最生動、最能表情達意、充滿個性的部位,因此眉妝頗受女性的重視。
漢朝女性在對自己眉毛進行化妝時,會根據自己的先天眉形,用鑷子或刮刀去掉部分眉毛,再用眉筆蘸取磨好的黛料來畫眉。
漢代女子的眉型主要為蛾眉、長眉、八字眉、廣眉、驚翠眉、愁眉、遠山眉等。她們畫眉所需的主要工具有黛硯、硯杵、眉筆、鑷子、刮刀、絲線、石黛等等。化眉前,先修飾眉形,除去部分眉毛,然後把石黛或青黛等黛石在黛硯上磨好,再用眉筆蘸上研好的黛料描眉。
漢代眉筆的一般為銅質,形狀與今天的毛筆套相似,是一個中空的圓柱形,筆尾設計有各種精美圖案,眉筆筆端有橫穿孔,可以穿線帶或縛結其他裝飾物品。黛硯是研磨化妝顏料的器具。黛硯多為長方形,與書寫所用的硯區別不大。
古代男女皆留長發,必須束髮作髻。假髻是漢代貴族女性的風尚,她們往往喜歡梳高高的髮髻,成為一種時尚潮流。故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之謂。;
為了能有濃密的頭髮,當時婦女常於真發中摻接假髮,插人數枝笄、簪將它固定。假髮一般是雙股,盤為圓髻,用木笄固定。
笄是固定髮髻的條狀物,女性成年時,在髮髻之上簪笄,稱為「及笄」,表示已經成年,到了婚嫁的年齡。「擿」,即「搔頭」,形狀與梳子相近,但窄而齒長,不宜梳發,主要用於簪發。
梳蓖與銅鏡
漢代的梳蓖質地有角質、木質兩種,形狀多為馬蹄形,均相配成套,製作相當精緻。
漢代的梳稱為「櫛」,篦稱作「比」,都是女性整理頭髮的用具。梳子齒距疏鬆一些,用於頭髮的梳理;篦子的齒距細密,用來篦去發間的污垢,保持頭髮清潔,不長寄生蟲,使人煥發容光。漢代婦女也常把精美的篦梳插在髮髻上當作髮飾。
漢代女性深知針對頭髮的不同狀況採用不同梳子梳理的道理。她們用稷的湯汁洗髮、用高粱的湯汁洗面之後,先用木梳梳理濕發,待發乾後再用象牙梳梳理。沐發後因濕發滑溜要用木梳,而干發澀滯則要用象牙梳。
據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經常使用篦梳,有緩解頭痛,治療失眠,醒腦,聰耳,明目之保健功效。漢代篦梳多為竹製,為保證梳齒達到不裂不蛀的效果,均選用5年以上朝陽方向的竹子,經編織、換鑽、洗梳、描刻、畫花等多道工序,達到梳齒均勻光滑,梳梁牢固不搖的標準。
漢代最流行的銅鏡有蟠螭紋鏡、蟠虺紋鏡、章草紋鏡等等,銅鏡中銅的含量為79~85%,錫的比例為10%~13%,鉛2%~5%。銅鏡中加入一定量的鉛,是因為鉛溶液環流狀態良好,有利於熱溶液的平均流注,有助於鏡面干整,減少氣泡,提高鑄造文字和花紋的清晰度。
總結
古代女性社會地位低下,容貌之美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階層的婦女都注重修飾容顏。漢代多子奩的盛行,也正是化妝品、梳妝用具的日漸增多的結果。
作為漢朝女性的梳妝盒,雙層九子奩被設計成多種形狀,圓形、橢圓形的多用來盛放脂粉,長方形的盛放簪釵,馬蹄形的盛放梳篦,上面則置銅鏡,這樣既有利於存放各種形狀的物品,也有利於節省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