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段時間,突然有一個新名詞很流行:「斜槓青年」。
很多人在工作之餘會學習其他的技能,他們會在自己工作名稱旁加上更多的職業名稱——插畫師、視覺引導、生涯規劃、小說家、攝影師……這些人稱呼自己為 「斜槓青年」 。
這個詞來源於英文「Slash」,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中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們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餘會利用才藝優勢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並獲得額外的收入。
現實版的斜槓青年有很多,但竟然有人對號入座,找出了古代斜槓青年的代表——蘇軾。
蘇軾創作出很多經典的古詩,至今還深受大眾的喜歡,比如,蘇軾寫的水調歌頭這首詞,不僅辭藻華麗,而且,如今還被譜成了歌曲,廣為流傳。
為什麼說蘇軾是斜槓青年呢?
因為,蘇軾除了是一名詩人外,他還身兼別的職位。
蘇軾曾有過一段特別鬱鬱寡歡的時候,因為在他的仕途中遇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他被貶了。
雖然,他仕途不是很順利,但是,在被貶期間,他發現自己還有另外一個興趣愛好,並且後來他也將這個愛好當成了自己的職業——美食家。
蘇軾對待美食有他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也用自己的智慧製作出了很多美味的佳肴,其中東坡肉,至今仍然出現在我們很多人的餐桌上,成為了大家喜歡的美食。
青年這兩個字不知道怎麼被放上去的——顯然,斜槓與年齡無關—— 如果一定要有關,也是正相關 。
我認為越成熟的人越有機會成為斜槓,一方面他們有更多機會了解自己,一方面他們的能力讓他們更容易遷移。他們的經濟實力也可更多投入新技能,同時人際關係更容易變現。
發展多重身份並不是為了賺錢,但是有人願意付錢,證明我們達到了一定的他人辨識的技能優勢。
02
什麼樣的人才是斜槓青年?
1.穩定收入+興趣愛好的組合
是的,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稱之為「斜槓」的,需要在有份穩點工作,也就是要有份穩定收入的基礎上,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再做一份副業,通過這份副業得到一定的報酬。
2.左腦+右腦組合
我們都知道左腦主要負責邏輯理解、記憶、書寫、推理等,因此我們把左腦又可以稱為「意識腦」「學術腦」「語言腦」。
我們的右腦主要負責空間形象記憶、想像、美術、音樂之類的,一般藝術家的右腦都是比較活躍的。所以我們的右腦又可以稱為「本能腦」「潛意識腦」「藝術腦」。
左右腦的配合活動是一種理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共同發展的模式,例如一個電腦程式員可以兼職做戲劇導演。
理性與藝術其實是非常好的互補,可以給我們帶來更開闊的思維,也是互為休息。
3.大腦+身體組合
這種模式能夠讓人很好地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相互切換,能夠確保身心健康以及生活平衡,例如一個藝術顧問可以兼職去當普拉提教練。
事實上,對於腦力工作者,如果能夠發展一個體力勞動的身份是個挺不錯的選擇。
4.寫作、教學、演講、顧問組合
這可謂是一個黃金組合,這四種身份之間可以形成完美的循環推動,因為寫作可以讓我們成為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演講的邀約也會隨之出現,等到經驗足夠的時候又可以開展教學和顧問的工作。
5.一項工作多項職能型
我們不必擁有多項工作或者多個身份才能成為斜槓青年,即使只有一個工作或者身份也可以,但它要求我們有非常全面和綜合的能力,需要涉及到不同職能領域,那也是斜槓青年。
因此所有的CEO都符合這個標準,再比如說網際網路公司中的運營、產品經理。
03
我們都在面臨一個職能越來越斜槓的時代。
斜槓青年到底是「不務正業」還是「一專多能」?
有人說,人精力有限,需要專注,成為高手需要10000小時。但除了藝術和學術領域以外,大部分事情並不需要你把一生投入才能獲得「顯著可識別的優勢」,成為博士也只需要5年的時間。
我們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為什麼只能以一個身份去生活,
既然一萬小時不是人生的必然途徑。
選擇投入一個做到極致,還是投入多個體驗人生可能性,更多是一種人生的選擇 ,沒有好壞之分。
不同時間段的人生方向不同, 青年人還沒有找到值得投入的一個領域之前,斜槓是個好探索策略,而中年人在社會認同和尊重足夠之後,斜槓也是個不錯的自我實現策略。
所以在我看來「斜槓」並不是「不務正業」的代名詞,其實,「斜槓」恰恰說明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一直懷揣著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的初心。當然啦,也讓我們實現財富自由之路變得更加順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vvRnnEBiuFnsJQV-Pb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