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人,現在過得怎麼樣了?

2020-03-05     魚堂主愛思考

工作乾的不滿意,覺得日子太平淡,都會讓人想辭職。

嚮往自由的生活是美好的願望,有些人行動了,有些還在忍耐,當初那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人,現在過得怎麼樣了?

01

2015年4月的早晨,一封辭職信引發了網友的熱評。一個中學的女心理老師交了一封辭職信,辭職的理由只有10個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網友評論:這是「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沒有之一」。

當時這位老師說,她對未來的生活沒有什麼規劃,做出辭職地決定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實現全國人民的夢想」。這次出來或許會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開間客棧,安頓下來,或許繼續出去走走,甚至不排除再當教師,「一切都有可能」。

不得不說,這位老師的心態果然很好,她地做法明顯是裸辭,真是「不顧一切,只為自己的追求」。

也正因為她的一句「一切皆有可能」讓很多人紛紛地去效仿,好像終於有人打開了人們壓抑很久的激情,甚至還有一些體制內的人也進入裸辭的大軍中,還高喊著「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只想說:「祝你好運!」

2019年知乎上有個問題很有意思:

「2019年裸辭的那些人,現在都如何了?」

很多人以為,裸辭的人才是真的勇士,他們敢於反抗苦逼的工作,敢於追求想要的人生。

但現實往往給了我們「當頭一棒」。

網友@土味女青年分享了自己裸辭後的狀態:

「吃遍了外賣,體重直線上升。

沒了社交,對美也就沒了概念,素麵朝天,蓬頭垢面,糟里糟蹋的樣子連照鏡子、自拍都免了,晚上借著取快遞才敢出門透透氣,因為天黑別人看不見自己的落魄。

不敢看水錶電錶餘額,銀行卡里的錢也越來越少,整日為房租水電費發愁。當初滿腔的熱血現在已經枯竭,越來越消極和懦弱,內心焦慮不安,失眠也成家常便飯。

無比懷念過去那個作息規律,充滿幹勁,目標堅定,心無旁騖,順便瘦了二十斤,顏值在線的自己。」

的確,在2019年經濟依然不景氣的情況下,身邊的大多數年輕人對自己薪資、工作環境也愈發不滿。

朋友圈裡,更是到處充斥著類似這樣標題的文章:《辭職之後,我一年賺到了100萬》、《29歲未婚,40歲辭職:不慌不忙,你就贏了》、《三亞景區員工辭職信走紅:前半生不怕,後半生不悔》。

所以,現實情況是,像網友@土味女青年一樣選擇裸辭的人不在少數。

網友@明天不能賴床更是完美的詮釋了裸辭的心情:

「第一個月爽,第二個月找,第三個月慌……最後隨便入職了一家公司,準備騎驢找馬了……」

其實,我也特別想知道,那些在2015年裸辭的人們現在都過得怎麼樣了?

02

我的朋友小偉是名網絡工程師。

2015年,本科畢業後就到深圳工作,信心滿滿,鬥志昂揚地想像著自己闖出一片天地。

沒想到還沒到兩年,激情就開始消退,每天做不完的工作,碼不完的代碼,讓他變的煩躁,開始渾渾噩噩,沒有目標。

雖然覺得程式設計師的工作很無趣和折磨人,早有辭職地念頭,但是一想只會碼代碼,也不會別的,就遲遲也沒有辭職。

記得小偉跟我講過,電影《無問西東》里的一個故事:

民國時期的吳嶺瀾文科成績第一,物理成績卻榜上有名,老師勸其轉文科,他迷茫不決:「因為最好的學生都念實科」。

時任清華校長的梅貽琦對他說:「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吳嶺瀾問:「什麼是真實?」

梅校長答:「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小偉說:「梅校長的話對我來說有如當頭棒喝,我此刻的工作狀態,不就是一種「麻木的踏實」嗎,我渴望真實,渴望那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這種感覺,我已經太久太久沒有體會到了。」

我當時就是聽聽,沒想到,半年後,小偉真的辭職了。

而且還是裸辭,他說,他現在狀態很不好,即使應聘其他的公司,也不一定能好好的工作。

他就給自己放了個大假,希望自己能好好想想以後選擇怎樣的發展道路。

辭職後的小偉,跟我說:「我覺得年輕就意味著要好好折騰,我不想在年輕的時候就給自己套上枷鎖,為了買房買車而焦慮。我覺得年輕人不應該被世俗捆綁,要努力去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當時也被他的豪情所感染,差點隨著他辭職,可惜我沒那個勇氣。

小偉還算是明智,在離職前還攢了一些錢,原來是知道生活不易的。

開始的幾個月,小偉就想放鬆放鬆,到各地去旅遊,賞景,過得優哉游哉的,幸福無比。

累了,就回到了深圳,開始學習,看書,接觸新的技能。

再後來,他每天待的開始無聊了,而且錢用的也差不多了,就有些焦慮了,不得不又重新投起了簡歷,這期間離他辭職已經有快一年的時間了。

當他為了生活所迫想要再次投簡歷時,發現他們行業中有很多新的內容在他辭職的這段時間開始流行起來,他卻無從知曉。他本想換個行業,但是發現,其他的行業要從頭學起,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適應,就又選擇回到了以前的行業。

投簡歷也沒他想的那麼順利,來來回回,去了很多家公司,折騰了半個月,

終於上班了,幾天後發現,上班的環境還不如從前的公司,福利待遇也比不上從前的公司,小偉也只能安撫自己,能有個班上已經很不錯了。

這就是我們裸辭後的一般經歷,開始是激動、興奮,終於脫離苦海了;過了段時間,想找點事做了,就想著學學習提高下自己的能力;再後來,發現自己每天也沒學到什麼東西,有些待不住了,關鍵是,還得需要吃喝拉撒的費用,過了這麼長時間,攢的錢也都花的差不多了。

就開始焦慮了,清醒了,有時還會為自己當初地衝動後悔,只能硬著頭皮再去投簡歷,去工作。

裸辭對我們來說有些極端,事實上有很多手段是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迷茫的,只是我們有時會被衝動沖昏了大腦,一激動可能就會選擇這條危險的路。

03

Papi醬曾在《令人心動的offer》中提到過自己一段裸辭的經歷,也引起了網友地熱議,那個時候學導演的她剛畢業,朋友給她介紹了一份工作,是在公關公司里上班。

第一天的工作是,查出十大石油公司的中英文介紹,找完了資料後,papi醬發現,這工作的內容和想像的不太一樣,於是,從早上9點到中午12點,上了3個小時的班,papi醬就向領導提出了辭職。

對於那次的裸辭,papi醬的理由是「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是我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這句話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不過我們普通人裸辭帶給我們生活壓力的風險還是很大的。

有人曾問劉若英:「為什麼你總能給人一種溫和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覺,難道你生活中遇到難題時不會很氣急敗壞嗎?」

劉若英回答:「因為我知道,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仔細想想,說的真沒錯。

當老師的會後悔,因要應付難纏的家長;學工程的會後悔,因沒有休息日;學設計的也會後悔因要經常通宵熬夜......

如果我們的內心不夠強大,只有顆玻璃心,一遇到問題就退縮用辭職來逃避問題,通常這樣的畫面,在未來還會重複上演。

當我們瀟洒的裸辭還暗自興奮時,另一個人可能會因為裸辭後的現實在後悔中。

有一個網友曾在網上訴說自己裸辭的苦惱:

一時的衝動過後,面臨的是現實生活的窘困和不安。

這樣的恐慌還有很多。

工作做時間長了都會有「倦怠期」,就像我們總吃同樣的菜也會膩一樣,希望有新鮮感,可能每天日復一日的工作讓我們覺得難熬。

但是沒有著落、失去安全感的日子,可能會更加的不容易。

總有嘴一張一合地勸我們裸辭的人,還會告訴我們「不被工作束縛著生活有多麼的爽!」

但是,他們怎麼過的我們不知道,我們要知道的是,他不給我們發工資。

蔣方舟從前演講的時候總會鼓勵年輕人多「試錯」,但如今卻不敢輕易地說這樣的話了,

在《圓桌派》中,蔣方舟坦言不敢再輕易鼓勵年輕人去多多「試錯」了,因為從前大學畢業生人數也就一百多萬人,而現在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已經八百多萬人了。

競爭越來越激烈,允許「試錯」的幾率也越來越低。

競爭地激烈,引領著時代也變化的很快,一步選錯,再回來,可能就已經沒有了自己的容身之處了。

生活中我們有很多事都可以任性地說走就走,在對待與爛人的關係上,我們就要狠心一點,堅定的不回頭的離開,但是在工作面前我們必須給自己留一條退路,當你已經下定決心要辭職,不妨看一看自己的銀行卡餘額,是不是真的能夠抵禦半年以上的風險。

別忘了背負生活壓力的我們,最好提前給自己找好退路,至少這樣我們不至於手忙腳亂來迎接下一段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V_7ZqnAB3uTiws8KEQ8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