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初期,正值中蘇「蜜月期」。我國在倡導「全面學習蘇聯」的同時,開始大規模、全方位地引進蘇聯專家來華工作。
蘇聯專家的貢獻
當時中國正在編制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但是我們對於國家建設既無人才,又無經驗。蘇聯專家為我們制定、執行「一五計劃」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他們協助中國建立了經濟體制,幫助中國完成了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國務院向全國發出通知,要求我們「勤勤懇懇地、老老實實地」向蘇聯專家學習,「以親切、熱情的態度去對待在我國工作的蘇聯專家」,發揮他們傳幫帶的作用,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更好、更快的服務。
中國的工業從無到有,傾注了蘇聯專家的心血和汗水。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就是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全套引進蘇聯設備和零件,在東北這塊黑土地上撥地而起的。當時蘇聯總顧問希格喬夫和一批專家,從產品工藝、技術檢查到設備安裝、生產調度,手把手地教中國技術人員和工人安裝、調試、生產,並於1956年7月13日使新中國的第一輛中國汽車確成功下線。
蘇聯專家不僅為新中國的工業建設出謀劃策,還言傳身教,培養出大批的中國技術人才。第一汽車製造廠的186 名蘇聯專家,就在兩萬名職工中,帶出了幾千名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大連造船廠的蘇聯專家,毫無保留地向中國職工傳授知識和經驗,培養出技術和管理幹部近千人。
撤走專家的原因
在1956舉行的蘇共二十大上,赫魯雪夫作了《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全盤否定和批判了史達林的嚴重錯誤,並提出資本主義可以通過「議會道路」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觀點。這在社會主義國家陣營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我黨對赫魯雪夫的這份秘密報告十分重視,多次進行研究。我黨不反對赫魯雪夫批評史達林,但認為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前,沒有和任何一個社會主義政黨商量,是在搞突然襲擊;另外,對史達林也不宜全盤否定,畢竟史達林還是有很大的功績的。
這種意見上的不統一,導致了中蘇兩個政黨的分歧。特別是在1956 年的波蘭和匈牙利事件中,我們對蘇聯的做法也不贊同,批評蘇聯犯了大國沙文主義的錯誤,導致赫魯雪夫非常不滿。
1958 年,蘇聯建議在中國設長波電,建立中蘇聯合艦隊,遭到中國政府。此後,蘇聯用盡了各種方法向中國施壓。1959 年 6 月 ,蘇聯單方面撕毀了國防技術協定,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生產技術資料。
1960 年 4 月,中共發表文章,不點名地批評了赫魯雪夫。6 月下旬,赫魯雪夫派蘇聯駐華大使契爾年科向中國政府遞交了蘇聯撤走全部在華專家的照會,並不等中國政府同意,片面地決定一個半月內召回所有蘇聯專家。中國對此感到十分氣憤,指出蘇方突的做法破壞了兩國簽訂的協定,無論從道義上還是政治上都不負責,希望蘇聯政府改變這一決定。
其實蘇聯提出撤回在華專家,是期待中國再次向他們提出援助請求,這樣他們就能夠以'強勢'的一方提出條件。但是中國卻並沒有如蘇聯所期待的那樣,而是提出了"依靠自己力量"的口號,這讓赫魯雪夫也始料未及。
從中國召回蘇聯專家,不僅僅是兩個國家間意識形態分歧的問題,更多的是政治間的問題。蘇聯宣布撤走專家時,僅在人民解放軍中工作的軍事專家,就有22名之多。他們分布在解放軍的各個軍種和不同單位,專家組組長是巴托夫大將。
巴托夫大將對中國還是有一定感情的,他在撤回國之前與羅瑞卿總參謀長的談話中,對羅總長說:「我是一名軍人,必須遵從莫斯科的命令;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臨行前有責任和義務如實地向中方彙報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位專家組長在臨行前,向解放軍提出了軍事、政治、技術以及幹部訓練等方面的幾十條建議,並且在第二天的八一建軍節宴會上流下了淚水。在這個宴會上,巴托夫喝了幾杯後,沒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就離開了。
很多蘇聯專家聽說要撤回國,心裡也很矛盾。他們要服從重本國政府的決定,但他們也珍惜中蘇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很多專家在臨走前表示∶"這是兩國政府的事情,我不能發表意見,但我們沒有完成任務"。
專家撤走的影響
蘇聯撤走專家,是在中國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給中國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和損失。
以軍事領域為例,"一五"和」二五「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國防工業項目有87項。這87項國防工業從設計、仿製到技術培訓都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援助,使中國很快具備了生產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的能力,奠定了國防工業的基本布局與基礎。
在蘇聯宣布撤走專家時,受影響最大的是我國的原子能工業。1955年1月20日,中蘇簽訂了進行放射性元素尋找、鑑定和地質勘察工作的議定書,以及蘇聯援助中國發展原子核物理研究的協定,蘇聯答應幫助中國建一個小型實驗原子反應堆和一個回旋加速器,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並在中國鈾礦普查勘探方面給予技術援助。
當時在中國核物理研究所工作的蘇聯原子能專家共有111位,不過這些專家在來中國前就得到命令,讓他們對中國原子彈和飛彈的研製中,」援助與限制並行「。在援助過程中,蘇聯總是拖延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拒絕按協議提供原子彈樣品和飛彈的技術資料,在已經供應的設備中,一般設備多,關鍵設備少。比如空軍的地空飛彈固體火箭發動機項目,關鍵資料總是不能及時送到科研人員手上,使得這一項目歷時四年仍處於紙上談兵。
不過,蘇聯的援助還是讓中國核工業的初顯端倪,為中國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為中國的核工業奠定了整體框架。在蘇聯的援助下,中國建立了自己的鈾濃縮工廠,鈾235生產線的主要環節已經建成,設備也基本配套齊全,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奠定了基礎。
蘇聯專家的撤走,給我國的戰略尖端武器研製帶來了困難,但是這種困難不能阻止中國人前進的腳步。在蘇聯專家撤走之後,中國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僅用幾年時間,便成功的進行了原子彈試驗,充分證明了中國人的能力。
赫魯雪夫撤走在華專家,也讓蘇聯不少專家十分震驚,認為這是一種感情衝動的外交政策。許多蘇聯專家認為這是背信棄義的行為,甚至有專家在臨別的酒會上,對赫魯雪夫破口大罵。
赫魯雪夫撤走專家,本意是想警告中國,打擊中國,但這也激發了中國人的志氣。此後,中國軍事工業的發展可是靠自己艱苦的努力發展起來的,這也證明中國人偉大的創造力。赫魯雪夫撤走專家是愚蠢的,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也使得中蘇關係走向了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