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可是宋朝為什麼會出現火葬之風?

2020-09-07     笑語千年

原標題: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可是宋朝為什麼會出現火葬之風?

中國封建時代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入土為安」這種儒家的喪葬觀一直左右著中國喪葬風俗的導向。

正因為如此,火葬在思想開放的今天,仍有不少農村地區的人們不能接受。時至今日,我國土葬的比例仍然高達70%。古人認為人死後形與神、魂與魄各自分離,魂享受子孫的祭奠,魄則埋在地下,如果將火化,那是對死者的不敬。

以儒家學說為基礎的華夏文明,本質上是一種農業文明。土地是人的安生立命之基,人死後入土為安,是對儒家等級秩序的一種服從。但是這種習俗,卻在兩宋時遭到挑戰。宋代是我國歷史上火葬最為盛行的時期,當時的火葬率高達10%—30%,並形成了包括葬具製作、墓穴形制、 陪葬物品數量及規格在內的一整套葬儀和規制。宋代火葬之風大行其道的原因在哪呢?

宋代火葬有多普及

火葬其實是一種古老的葬式,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便載有焚人求雨祭神的活動,但火葬的範圍並不大。東漢後期,佛教傳入中國,僧人們根據佛教教義,死後多用火葬。

到了唐代,隨著佛教深入,火葬被佛教徒推崇為最高級別的葬法,並且在漢人中開始出現火葬。火葬也得到了一些封建統治者的青睞。不僅少數民族和佛教僧侶施行火葬,不少漢人也採用了這種植葬法。

宋朝是歷史上火葬最為盛行的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和佛教的世俗化,給宋人的社會生活帶來了重大的變化,使傳統的儒家禮儀遭到了沉重打擊,也改變了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是對傳統儒家觀念的嚴峻挑戰。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宋朝儒家士大夫使出渾身解數,嚴厲抨擊火葬,力求維護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宋朝統治者也曾多次頒布禁止火葬的詔令,違反律令的會受到嚴厲的懲罰。各地的地方官員也都紛紛採取各種措施,去除火葬。

宋代火葬的原因

在儒家士大夫看來,火葬嚴重違反了國家典禮,傷風敗俗,是儒者的悲哀。所以他們大聲疾呼:「傷風敗俗,莫此為甚;慘虐之極,無復人道」。不能讓火葬敗壞儒家的綱常典禮,要杜絕一切形式的火葬,消除火葬的影響。

造成宋代火葬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佛教在宋朝的廣泛傳播,佛教表現出來的對於 靈魂不局限於形體的思想,造成了火葬的增加;其次,宋朝人口眾多, 沒有那麼多的土地可以埋葬死者,而火葬是老百姓解決這一矛盾的最佳方式。

對於底層人民來說,土葬耗費錢財,火葬則經濟得多。一些貧苦的老百姓,往往將先人火化後,把骨灰放到寺廟裡去供養就行,而不必去花錢建造墓穴和置辦棺槨。火葬省錢,不占土地,易被勞苦 百姓接受,這些下層的人民根本就不懂得儒家的傳統和思想,更對魂和神享受子孫的祭奠無所謂,他們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口袋,所以選擇了火葬。

佛教到了宋代,教義更加世俗化、平民化、中國化,靈活多變的禪宗逐漸代替了嚴格的律宗,認為「諸佛妙理, 非關文字」,更加看重的是修行者內心的體認和觀悟。禪宗給了世人均可成佛的機會,否定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貴賤、等級差別,使中國佛教的基本精神從出世轉向入世。

禪宗追求的是靈魂的永恆,這種永恆超越了形體的制約,並不拘泥於肉體。所以宋代的僧侶死後,大多數都使用火葬,這對信眾來說,影響是直接的。而且宋朝皇室中也不乏信佛者,有些皇室成員本人也在實行火葬,對社會的影響就不言而喻了。

宋代火葬盛行的地區, 佛教都非常發達。汴京、河北、兩浙、福建、四川等地是宋代火葬盛行的地區,同時也是佛教最為發達的區域。宋代開封有寺院691座,遍布城內外,僧尼眾多;南宋杭州城有寺院671座,另外「僧尼廨院、庵舍、道場奉佛處所不可勝計」,所以這些地區的人民受到佛教的影響,,喪葬習俗上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同時,契丹、西夏和金人等少數民族政權境內都流行火葬習俗,也對宋人的喪葬產生了影響。宋人在與西夏人、契丹人、女真人的經濟與文化交流中,互影響和相互吸收彼此的文化習俗,這也是宋代火葬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儒家與佛家的生死觀

宋代統治者力倡土葬,目的是為了用儒家倡導的貴賤有別的喪葬禮制來維持統治秩序,達到長治久安的作用。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後,儒學在政治上便占據了統治地位。儒家思想建構了一個以「禮」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秩序,其中喪葬禮儀制度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火葬被儒家視為對祖宗的大不敬,是奇恥大辱,必須加以整治。

儒士

為什麼儒家會對火葬如此恐慌?因為儒學自漢代之後,發展不大,且一直受到玄學、佛教、道教的衝擊,動搖了儒學的主導地位,早已失去了蓬勃發展之勢,到了唐代受到很大削弱。所以自唐代起,復興儒教的呼聲高漲。

宋代的程朱理學是儒學的一次復興,將儒家思想由外在的「禮」轉向了內在的「德」的建構,確立了其思想上的唯一霸主地位,自上而下地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階層,並且以國家的名義強制貫徹下去。

在生死的問題上, 儒家認為生死的價值不在生死本身,而在生死所蘊涵、體現的道德內容。所以 儒家追求的不朽是「立德、立言、立功」,並認為這是超越生死的永恆價值。

儒家認為,人死後會以其它形態存在於另一個世界中,這個世界與現實世界是相似的,所以仍要保持死去的人肉體的完整性。但佛教認為肉體只是承載靈魂的軀殼,佛教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永恆,與肉體無關。這種與儒家倫理道德相悖的觀念,自然 遭到了儒家士大夫的激烈反對和批判。而統治者為了維護王朝的統治秩序,達到統治長久的目的,必然要提倡儒家的土葬制度,而反對火葬。

統治者為什麼反對火葬

宋朝一直處於與契丹、西夏、女真等政權的對峙之中,民族矛盾尖銳,軍事上又屢敗於少數民族政權,被迫割地、納歲幣,帝國蒙受了巨大的文化屈辱。這也引發了儒士們的一場關於「華夷之辨」的大討論。統治者對契丹、西夏、女真等政權奴顏婢膝,使得儒家知識分子們相信:要想拯救這個國家,,僅有軍事是不夠的,唯一的出路便是道德重建。「華夷之辨」正是對道德的重要重建方式。

在儒家看來,火葬已經嚴重的影響到了宋朝正常的秩序,所以政府必須下令禁止火葬。《宋刑統》規定:"子孫於祖父母、父母燒棺槨者流二千里,燒屍者絞";政府還針對貧苦百姓專門設置了漏澤園、義冢等墓地,來解決窮人的安葬的問題。

火葬與土葬,不僅是喪葬方式的較量,更是儒、佛兩種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生死觀、喪葬觀的較量,也是佛家文化對儒家文化的一種挑戰。火葬的問題,不僅是統治階級和士大夫階層所面臨的問題,也是嚴重影響到宋朝封建統治秩序的安定的一個重要問題。

面對火葬習俗的盛行,宋朝各種力量介入反對火葬的行列,使得火葬與反火葬成為一場「華夷之辨」思想鬥爭的重要內容。在這場鬥爭中,火葬卻沒有完全被禁止掉,這表明宋代儒家學說影響力正在削弱,佛教和少數民族文化正對宋朝產生強勢影。這也是宋代特殊的時代特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hwNhaHQBd8y1i3sJMR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