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之後,誰繼承了大唐帝國?

2020-01-19   江雨讀書


大唐之後,再無大唐。

她成為每個中國人心中一個美好的夢境,成為我們自信自豪的源泉,成為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後面的任何一個朝代,再沒有大唐的汪洋恣肆、絢爛多彩,但是有一個朝代,像大唐一樣,兼容草原與中原,擁有國際視野,都城也發展為連接東西方的樞紐。

只不過,這個朝代不被後世的儒生、小說家所喜,所以沒有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甚至,裡面的一些人物還以反派面目出現。

我們應該用更為現代的視角,看待這個朝代。

首先,這個朝代不是明清。


明清是幾乎完全消滅軍事貴族的、幾乎完全平民化的社會。

朱元璋精心設計了一套制度,恨不能把老百姓像莊稼一樣種到地裡面。

他處心積慮,幹掉了李善長,幹掉了胡惟庸,取消了宰相制。

事實上,權力的運行規則決定了,你不設置宰相,也會慢慢出現代替宰相的位置,果然後面就有了首輔。

社會細胞的分散,貴族的消失,再形不成反抗皇權的力量,控制也就達到了極點。

所以,明清不再兼容並包,而是八股盛行,奔放的詩歌沒了市場,普通百姓喜歡小說、話本,文人們講究的是尋章摘句,皓首窮經。

現在我們經常見到的「老乾體」順口溜詩歌,看我從網上搜的一首:

浩瀚大海闊視野,然有新詞伴今夜,正是六月荷花艷,氣質品德靠陶冶。

其實可以上溯到乾隆皇帝,這是他寫的一首《詠煎鹽者》(這首立意是很好的,為皇上點贊!),

一歷篷蘆廠,載觀鹽灶民。

樵山已遙遠,釜海亦艱辛。

火候知應熟,鹵漿配欲勻。

可憐終歲苦,享利是他人。

沒有文人去讚美邊塞風情,也沒有文人喊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主流的觀點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明清兩朝,沒有了粟特商人的傳說,沒有了東西兩坊處的胡風胡情,占主導地位的是朝貢貿易,這實際上意味著,連經濟生活,也符合儒家的天下體系了。

其次,也不是大宋。


大宋被稱為「大」,實際上有些抬舉。

它是一個典型的中原政權,在治理結構上,就與大唐有根本的不同。

我們前面談過,從漢至唐,實際上是一個豪族社會的演變過程。

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中,軍事貴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來自草原上的軍事力量。

西漢在武帝時,作戰力量基本上都是漢家兒郎,但到了後期,以及東漢之後,就大量使用內附草原民族的力量來開疆拓土,這也是歷史書上經常說的「內部邊疆戰略」。

實際上,這個戰略的本質是,把軍事權和財政權分開了。支撐財政的,是來自中原的農耕;支撐軍事的,是來自草原的騎兵。

凡是統一的大帝國,兩權都是合一的。

但合一的方式是不同的,漢族為主導的朝代,像漢唐,在後期很容易造成兩權的分裂。

東漢之後的南北朝,唐之後的五代十國宋遼金,實際上也是南北朝,是兩權分開的時代。

至於少數民族主導的朝代,如果兩權整合不好,王朝就短命;如果整合好了,反而能體現出兼容性來,其中以清的統治技術最高,這個以後再談。

這裡,我們只談為什麼大宋算不上大唐的繼承者,關鍵點就是失去了東亞大陸的軍事權,沒有大唐的赫赫武功,自然就沒有對草原、對西域的控制,因此就算不上一個真正的兼容並包的帝國,哪怕在經濟、文化,藝術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第三,當然不是金和元。


前期的金,在武力上是開了掛的,有金兵不過萬,過萬不可敵之說。

但是,金國離文明還差了好幾個梁唐晉漢周。

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朝代,對於元朝的印象,我們通常認為他們把民眾分為四個等級,好像管理很殘酷,控制很嚴。

實際上,如果說金國還有一些統治技術的話,元朝統治技術是很差勁的,對廣袤的土地疏於管理,對民間的各種控制並不嚴,甚至有的連收稅也不正規,朝廷很大一部分收入,靠的是貿易。

前面我們有個結論,說少數民族政權如果想有百年之運,就要善於運用中原的財力,來贖買軍事貴族,從而避免草原上選擇繼承人帶來的危機。

而元朝在運用中原財力上似乎有些問題,估計也是元朝統治不久的原因之一。

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太極張三丰,小說話本里他是反元的,但實際上他自稱「大元遺老」。如果他討厭元朝,怎麼會這麼稱呼呢?

第四,那究竟誰有大唐之風?


是遼。

因為歷史敘述常常以宋為正朔,遼在歷史上的地位很容易被低估。

實際上,遼的制度、文化和經濟,在當時是非常先進和發達的。

第一,制度自覺性。

遼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而且處於農耕和遊牧的過渡地帶,要整合疆域內各個民族,必須對制度進行創新,單純靠儒家學說或者靠草原上的規則都是不行的。

首先,農耕地帶給了遼極大的統治穩定性,這個穩定性當然來源於財政收入的穩定,就像我們前面所講,有了穩定的財政收入,就可以與軍事貴族妥協,從而解決草原上周期性的繼承人危機。

也正因為大遼統治的穩定,也替大宋擋住了草原因為沒有秩序而帶去的衝擊。

也就是說,就因為大遼穩定,大宋用錢換和平的政策才能持續下去。

而大遼能穩定,其疆域內的農耕地區非常重要。

而這塊農耕地帶是哪兒呢?

燕雲十六州。

大宋心心念念要收回的土地,就以這樣很讓人玩味的方式,給大宋提供了保護傘。


其次,主動建立了兼顧漢族和契丹的朝廷制度,分為南北兩院,南院主管漢族事務,採用漢制,相比大宋的精緻華麗,遼的制度更為質樸大氣;北院主管契丹事務,採用草原上的制度。

「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國制簡樸,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遼國官職,分南、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天龍八部》裡面的蕭峰,就是被皇帝封為「南院大王」。

這種制度的二元性,也體現在皇家內部,北面官與皇太后採用的是契丹服飾,南面官與皇帝則穿漢式服裝。

正是因為是契丹建立的政權,所以才有這種自覺性,下一個更有這種自覺性的是清。

唐朝作為漢族建立的政權,雖然兼容草原,但是多體現在皇帝或貴族的個人特性上,並沒有建立起一整套的制度。

所以,遼在制度建構上,比起唐算是一種進步。

第二,貿易的國際性


宋朝因為北方遼的存在,成為一個很內斂的中原王朝,但是在東南沿海的海上貿易發展很快,特別是發達的海外貿易,產生了三個大規模貿易港口:廣州、泉州和明州(寧波)。

但是,畢竟航海時代沒有到來,對世界更有影響的,還是中原到西域這條線。

而北方到中亞、歐洲的貿易,占主導地位的是遼。

遼的視野是歐亞大陸,將大宋所產的瓷器、絲綢等,轉而進行國際貿易,首都上京臨潢府成為了進行國際貿易的回鶻商人的居住地(大唐時期控制國際貿易的多為粟特商人),通過草原路線,成為了連通西方的橋樑。

按照日本歷史學家杉山正明(他一向喜歡解構中原文化)看來,在行旅、語言、物品、文化等方面,當時首屈一指的國際大都市是遼的南京析津府,而不是東京汴梁城。

通過貿易,遼也給西方人留下了大帝國的印象,今天的俄羅斯語和波斯語中,對中國的稱呼依然是「契丹」。

第三,文化的發展。


遼高度推崇佛教,佛教教義學的發展水平很高,高僧學識淵博,佛教建築也十分恢弘莊嚴,跟大唐的風格很像,與宋的佛教建築風格很不相同。

可以說,遼在佛教文化圈中是處於中心地位的。

同時,遼也強調儒家的正統性,將大遼定義為「中國」。

當然,遼的文化是遠遠比不上大唐的。

但是,遼仍然是從唐至明清,一個十分重要的朝代,其對後世的貢獻,並不亞於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