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來自我的朋友「石山下」。
一個二十幾歲的小伙子就這麼沒了,六樓頂一躍而下,只因與女朋友吵架鬧矛盾。而這個所謂的女朋友,不過是網絡遊戲里的一個虛擬伴侶,別人玩個新鮮,他卻無比認真,以至於這樣把自己了結了。
人的生命如此寶貴,他就這麼浪費了,值什麼呢?他的離去,帶給父母的是無盡的傷痛,帶給單位的是無限的責任,帶給所謂女友的是良久的沉默,一滴像樣的眼淚都不曾賺到,多麼天真傻傻的年輕人。
時間匆匆過去,熙熙攘攘的人群依舊歡聲笑語,好像這個人從來沒來過一樣,這麼離去,多麼不值得!
以前,我一直認為,一個人只要想死,攔是攔不住的,因為想活不容易,想死卻是方法千千萬,條條通向閻羅殿。對於這樣的事情,雖然惋惜,卻也坦然。很多人也是這種認識,每當消防官兵奮力救人時,總會有人評論,不值得救,也不應當救,因為沒有用。
所以,我之前也不是很理解,窗戶、陽台加裝護欄,關閉無人房間和樓層,禁止異常人員單獨行動,等等,認為這是膽怯的、懦弱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應急做法,是對尋短見人員的一種妥協,也是沒有效果的。
可能,舊金山的市政部門也是這麼想的,即使它的金門大橋從1937年建成通車到現在,已經有超過1500個人從橋上跳橋自殺,相當於每個月都有一到兩個人,無意間成了「自殺聖地」,市政部門卻始終不願意加裝防自殺的護欄。
實際上,加裝護欄並不麻煩。舊金山曾花了幾百萬美元,安裝一個阻止自行車上橋的裝置,意在保護自行車避免被車撞 ,即便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騎自行車的人在橋上被汽車撞死過。
為啥不裝護欄呢?因為他們覺得,這沒意義。
如果一個人想要自殺,就算能防止跳金門大橋也沒用,因為還可以用別的方法自殺。
金門大橋只是一個手段,要防止自殺應該關心的是人們自殺的根源原因,而不是手段。這種認識是很有市場的,一個人跳樓了,總不能因此把樓給扒了吧,最關鍵的原因還是他自己。
然而,最近我讀到萬維剛老師的一篇文章,指出這種思考方式是有問題的,還列舉出極有說服力的事例,讓我醍醐灌頂、恍然大悟。萬Sir的文章叫《人與環境的耦合》,萬Sir的例子還是金門大橋上的自殺者。
1937年到1971年期間,至少515個人試圖在金門大橋自殺而沒有死成 。
金門大橋
有一個心理學家,就對這些人進行了長期的跟蹤統計,想看看他們後來怎麼樣了。結果發現,這515個人中只有25人,事後又選擇了別的方法自殺 ,而剩下的490人乾脆放棄了自殺。
「這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在金門大橋自殺的人,是只想在這座橋上自殺!如果沒有這座橋,他們根本就不會自殺!所以在金門大橋加裝防自殺護欄是對的!」
是不是金門大橋有什麼邪門的地方,為什麼這麼多人非得在金門大橋自殺呢?萬Sir告訴我們,我們不需要重新認識金門大橋,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殺。
1920年代,英國開始普及煤氣,結果迅速就成為最流行的自殺方式。
因為,當時英國的煤氣與我國現在的煤氣不同,是無色無味、非常致命的。
咱們中國的煤氣特意加入一種味道,以便在萬一煤氣泄漏時提醒人們注意,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使用煤氣自殺,人是先昏迷再死去,沒有痛苦而且死得很乾凈,不會毀容也不會把房間弄髒。
其實,那些想自殺的人會非常在意這些細節,他們並不是說一死了之,什麼都不在乎,他們在乎自殺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影響。1962年的英格蘭和威爾斯,共有5588人自殺,其中2469人 —— 也就是44.2%的人,使用了煤氣。
然而,從1960年代開始,英國陸續把煤氣換成了天然氣。
天然氣不含有一氧化碳,你就算用天然氣對著自己猛吹,最多也就感到頭疼,完全沒有生命危險。這個替換過程,英國直到1977年才完成。
隨著煤氣使用率越來越低,英國的自殺率呈明顯的直線下降,整個過程簡直是完美的同步:煤氣用戶越少,自殺率就越低。當英國政府把煤氣全都改成天然氣之後,英國人的自殺率就幾乎下降了一半。有一半本來想自殺的人,因為現在沒有煤氣了,就不自殺了。
萬Sir認為,想自殺是真的,不自殺也是真的。一個人最終能不能下決心自殺,跟當前有沒有合適的自殺方法非常有關係。
抑鬱症可能會讓人有自殺的衝動,但並不足以讓人自殺。是抑鬱症再加上一個臨時出現的刺激 —— 比如天氣不好 —— 再加上一種方便合適的自殺方式,才讓人決心自殺。
小時候經常聽說,最近誰又喝農藥了,有的救活了,有的沒救活,卻極少聽說有把自己砍死的,把自己餓死的,把自己電死的。
因為,農藥是農村裡最便利的自殺工具,放在窗台上、桌柜上,一次吵架、一個衝動,就把一瓶灌到肚子裡去了。
有人把這個規律稱為「耦合」。
一個複雜系統如果要出大事,一定是因為其中各個部分之間存在某種「緊緻耦合」:幾件事恰好趕在一起了,這件事才會發生。
如果某一部分耦合不上,可能這件事在萌芽狀態就過去了,根本不會發生。
要看一個人會不會如何如何,單看這個人本身還不行 —— 你必須了解他當前所處的環境才行。人必須和環境耦合,才會「觸發」種種特定的行為。
比如,金門大橋的護欄裝得比較高,想自殺的人得費很大勁才能翻過去、跳下去,自殺不是那麼容易實現,自殺的人轉一圈就可能回去了。
比如,想通過煤氣自殺,無味的煤氣找不到,有味的煤氣熏得難受,這個念頭可能就被打消了。
假如,那天小伙子萬念俱灰,欲跳樓自絕,他跑了一圈,始終找不到高層樓,或找到了上不去,或上去了欄杆擋住了,很可能過了一時三刻,他就緩過來了,不會再犯傻。
人的念頭是會變化的,有的瘋長,大多數卻會消亡。
統計顯示,有自殺意向的人群中,21%的人不想要任何求助,就是一心想脫離這個世界,而79%的人都想要獲得幫助,他們並不是那麼堅定的必死無疑,獲得了幫助,他可能就過去了;沒獲得幫助,他很可能就去了。
如果一個人有自殺的衝動,這可能是偶爾產生的行為動機,但是如果他去真正實施這個行為,大機率他會理性的選擇適合的自殺方式,如果這個條件不具備,他或許就會放棄這個想法。
一位讀者在萬老師的文章後留言,說他的老婆曾經被焦慮症困擾,情緒低落,天天失眠,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具行屍走肉。有一次他看她在臥室的窗戶前徘徊,這是家裡唯一沒有裝護欄的地方,他感到不對,就趁她不在家的時候,找人新裝了護欄。
等到晚上她回到家看到那個護欄,她問裝護欄的原因,他說打算在那放倆花盆種點菜。後來她徹底痊癒後告訴他,她當時真的考慮過跳窗,所以,發現他裝了護欄,她還有點吃驚,最後打消了這個念頭。
自殺的複雜度和難度變高,讓不太堅定的自殺者,放棄了。推演開來,很多事情,可以通過人為製造或降低難度,來改變最終結果。
理解這一點,最直接的應用就是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環境來改變人的行為。
如果你遇到有人要自殺,千千萬萬要去救,因為你救下這一次,他過後很可能就不想自殺了。
如果你不幸想要自殺,千萬要挺住!挺過這一關,你很可能就不想自殺了。
如果你想要預防別人自殺,就要把那些防護欄架好,防護網鋪好,危險刀具收好,困難時期陪伴好,讓關於自殺的人與環境的耦合始終不那麼緊密,可能就會挽救很多人。
所以,為了防止自殺行為,加裝窗戶、陽台防護欄,關閉無人房間和樓層,禁止異常人員單獨行動,這不是形式主義、面子工程,這是實實在在的救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