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慶餘年》這本小說,是在好多年以前,前到已經記不住太多的情節,只記得一個很厲害的老媽,一個機器人,一個陰險的皇帝,然後就是諸多的人名梗,諧音是其中之一。
貓膩的小說,很有一些個人的特點,人物一定是要有點小情懷、小淡定和文人趣味的,導致他的小說,也帶著一點居高臨下的味道。
不過,慶餘年是偏歷史的,所以並沒有什麼,反而可以給小說增色,雖然很多情節都忘記了,但記得當時看得很入迷。
到了玄幻的《擇天記》,這種文風就有些不太有趣了,所以,就始終看不下去,試了兩次,都是看了三十多章後放棄。
電視劇《慶餘年》一播,之前的記憶便有復甦的感覺。
人們常說,小說除了供人消遣之外,就是培養人的共情能力。因為小說人物的喜怒哀樂,常常會映射出你本人的所思所想。
今天的文章講這本小說,不提那些愛恨情仇,只提一個小小的方面,相信很多朋友都注意到了,就是它的人名「諧音梗」。
嗯,這麼多年,還記得的,可能就是這些了。
除了范閒、范建這樣抖機靈的名字,有些名字的重複,往往也代表著這個人的命運。
時間有限,只說三個:
這個名字,與著名的大唐撲街太子李承乾重名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真實歷史上的李承干,是千古一帝李世民的長子,八歲就被立為太子,但是,二十四歲因為試圖暗殺受父親寵愛的同母弟弟李泰失敗,便與漢王李元昌、名將侯君集勾結謀反,事情敗露後被判充軍,二年後鬱鬱而終。
在諸多的歷史學家、文人看來,他也有無奈憤懣之處。
在皇權社會,皇帝與未來的皇帝,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即使他們想父慈子孝,下面也有一群人在私下勾兌,或者想火中取栗,或者想要從龍之功。
在歷史上,越是英明神武的皇帝,其太子的結局越是悲涼。
秦始皇的太子,被殺了;漢武帝的太子,被殺了;李世民的太子,跟被殺也差不多。
再往後,朱元璋的太子比較好一點,死在了他前面,但是孫子卻沒斗過叔叔,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
清朝康熙的太子胤礽,最後也是被圈禁的結果,這個就不多說了,影視劇說的很多。
這個人作為主角的朋友,在電視劇里早早就領了便當,但在小說里,印象中好像並沒有死,只是折了腿(看過好久,記憶模糊了)。
嗯,就是這個字,折,讓我想到另外一個字,謫。
中學課本上的名人,滕子京。
沒有印象嗎?
這時候,你一定想到了那篇著名的課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上學時,這篇課文是要求背誦的,貓膩的語文一定很好,這篇課文自然背的溜熟,一想到滕,立即想起了藤子京。
這位「著名」的滕子京,實際上現在的名氣,還不如虛構的滕梓荊。
他之所以能「青史留名」,很大程度是因為朋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不過,在《宋史》中,滕子京的名聲並不怎麼樣,他被貶到岳州,是因為在涇州(在今天的甘肅)時挪用了巨額公款,皇帝派人去查,他居然銷毀單據,最後范仲淹幫忙,他才只是降了一級,謫貶岳州,有機會修了岳陽樓。
而他在岳陽樓的時候,也沒有做到「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反而借修岳陽樓的名義斂財,沽名釣譽。
當然,也有不同的說法。說滕子京之所以被貶,是因為為了在甘肅抗擊西夏,動用公款犒勞將士,反而被汙衊濫用公款,多虧了范仲淹求情,才貶到了岳州。
時間過去了一千多年,歷史的面目已不清,但對於熟悉古代文學的人來說,滕子京就這樣永遠鮮活地活在了文藝的世界裡。
不說名字,單單這個稱號,就容易讓人聯想到宮闈,想到慾望,想到誘人的色彩,然後,想到大唐,想到大唐那位著名的公主。
誰?
太平公主。
但又不全是。
可以說是太平公主、安樂公主、高陽公主的集合體。
太平公主幫助過神龍政變時的李顯,逼迫武則天退位,功勞很大,也獲得了很大權力。
後來,皇帝李顯被韋後和安樂公主毒死(一種說法),她又幫助了皇帝李旦,再一次的擁立之功,使她權傾朝野,堪稱古往今來最有權力的公主。
但是,在後來與侄子李隆基的爭權當中,太平公主失敗了——也不算冤,畢竟是大名鼎鼎的玄宗皇帝——被賜死。
直接寫太平公主的小說,推薦月關的《醉枕江山》,文筆很好,劇情很旖旎,最後太平死的時候,也感到很惋惜,甚至——心疼。
安樂公主是唐中宗李顯與韋後的女兒,有唐朝第一公主的美稱。李顯當皇帝後,安樂公主權傾一甚至要求父親封自己為皇太女——大唐的公主就是這麼有個性——她以安樂郡主的身份嫁給武崇訓,婚後不到六個月就生了。
而且,她還跟武延秀暗通款曲(武崇訓是武三思的兒子,武延秀是武承嗣的兒子),武崇訓一死就嫁了過去。
當然,這位公主的結局也不怎麼好,也被李隆基也給殺了——玄宗皇帝堪稱長公主殺手啊。
高陽公主大家就比較熟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愛女,嫁給了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因為傳說與和尚辯機的事而成為唐朝著名的公主之一,最後也被賜死。
所以,長公主這個名號,在小說家眼裡,就是一系列陰謀詭計、宮闈故事的代名詞,作為架空歷史的《慶餘年》,把唐朝公主的故事拿過來,就不奇怪了。
在小說里,長公主與侄子不可不說的事,還有那些陰謀,都有歷史的影子。
這個名字,總讓我想起漢朝丞相陳平,當然,兩個人物的經歷,結局完全不一樣。陳平是一個美男子,長相俊美,曾經有過「盜嫂」的罵名,不過應該是訛傳,後來輔佐劉邦,做了大漢丞相,結局是不錯的。
如果兩人有一個共同點的話,那就是夠陰,夠狠。當然這些陰狠,基本上用對了地方。
我感到,作者是用陳萍萍這個人,寄託了自己的某些理念或者理想。
陳萍萍是什麼人?一個太監,按書中的話,是「老狗」,是受尊卑觀念最強的人。但就是這樣的人,也能受到現代觀念的影響,能夠獨立思考,能夠突破愚忠,產生更高層次的是非觀念——皇帝是錯的,不但人為他錯了,陳萍萍還要為了自己認為對的事去殺了他。
所以,他的座右銘更多是作者的觀念:
我希望慶國的人民都能成為不羈之民。受到他人虐待時有不屈服之心,受到災惡侵襲時有不受挫折之心;若有不正之事時,不恐懼修正之心;不向豺虎獻媚……我希望慶國的國民,每一位都能成為王;都能成為統治被稱為「自己」這塊領土的,獨一無二的王。
孤帆一葉澹州天,只在相攜師友間。社稷豈獨一姓重,乾坤誰憐萬民懸?沖天黑騎三千里,孤苑白首二十年。莫道秋至殘軀老,笑看英雄不等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