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夥計的感慨:我們是喝地瓜粥長大的孩子
「地瓜是每一位福建人活命的根本」,什麼是「根本」?「根本」一詞出自《韓非子·解老》:「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
不吃地瓜福建人就不能活嗎?這句話未免太誇張了,年輕的福建人表示扯淡。我前段時間寫過一篇《閩南排骨飯,走遍千山萬水,還是家鄉最美味》的文章,文中寫道:小女是吃排骨飯長大的孩子。確實,90以後的年輕福建人基本上都是吃著海鮮、排骨、雞鴨牛羊肉等精品食物長大的,他們看都不看地瓜一眼!
但我的那幫60·70後的老夥計們看完文章則非常感慨:我們可是喝地瓜粥長大的孩子!
當年糧食緊張,每家每戶都是定量買米,米飯不夠,只能是地瓜來湊。辦公室的老林同志,71年出生,如今我把地瓜當養生粗糧,三不五時地帶到單位當零食,可老林永遠也不嘗一口,任由我說盡地瓜的好處,他自巋然不動,總是一句:豬吃的,我不吃。有一天,扛不住我的百般勸說,則悠悠地回覆:小時候吃怕了,一天到晚都是地瓜,連粒米都沒有,當時就發誓長大了再也不吃。
老林來自福建龍岩鄉下,雖然是種稻穀的地方,可米要換取很多生活上的所需,根本不夠一大家子的開銷,也就逢年過節才能享用到米飯吧。而我出生閩南城市,同樣作為六七十年代生人,我們沒有那麼慘,但糧食依然不夠,每天早晚兩餐都得將地瓜摻在稀飯里一起吃,一碗地瓜粥,配以豆乾菜脯海蜇皮,這是一成不變的經典菜式。
現在的海蜇皮貴得要死,而當年,作為沿海人,海蜇皮非常便宜,沒什麼可吃的,海蜇都快被我們吃光了。
二、經歷大饑荒的阿嫲認為,喝地瓜粥長大的孩子很幸福
即使當年糧食緊張,但阿嫲總有辦法讓我們吃飽飯,阿嫲覺得我們很幸福,有稀飯有地瓜,沒有斷過糧,應該知足。
在我四兄弟姐妹出生之前的1958到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那是建國以來最大的饑荒,號稱「瓜菜代」,米是稀罕之物,百姓吃瓜吃菜充飢,人人浮腫變形。阿嫲說,地瓜也得省著吃,新鮮的地瓜,曬乾的地瓜簽都是重要的糧食,那是活命的根本。
但阿嫲回憶起瓜菜代,依然是笑著談,三年困難時期一晃而過,對於出生於1905年的阿嫲,從清朝末年走向共和國,她經歷了中國最動盪的年代,什麼苦沒見過?
阿嫲6歲時,一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成立了中華民國。民國期間,她經歷了軍閥混戰、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而這其中的1942年,大家看沒看過電影《1942》?戰亂、蝗災造成河南大饑荒,殃及中國內陸大片土地,1200萬人受災,150萬人死於饑荒,300萬人離家乞討,吃樹皮、吃觀音土、交換嬰兒吃......。當年的福建沿海沒有如此遭殃,因為有地瓜,但「四萬萬同胞」都身處饑荒戰亂的悲慘境地,又有誰能獨善其身?
阿嫲一輩子很珍惜糧食,走過時代大饑荒的人,知道糧食的重要。
我看過一個訪談節目,採訪的對象是《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他在闡述國人為什麼對糧食、對油炸的東西那麼青睞時,他說:據不完全統計,人類每70年要經歷一次大饑荒,吃飽飯是國人骨子裡對抗饑荒的一種本能。
原話已經忘了,大致如此吧,讓我震撼的是70年一次的大饑荒和骨子裡對糧食的渴望。
米飯不夠,地瓜來湊。福建山多地少,土地貧瘠,沒辦法大面積種植水稻和小麥,可以說福建人從來米飯都不夠,而救命的地瓜從何而來?
三、飢餓的明朝,福建巡撫引進了地瓜
去年寫《中元鬼節------十八歲的阿樹來闖關》時,我特地去翻閱了一下莆田歷史大事錄,觸目驚心的是這個大事錄記載了各個時期的饑荒狀況,我們來看看明朝時候的福建人有多餓吧。
景泰二年(1451年),春夏大旱,溝渠盡涸,斗米至200錢。
景泰六年(1455年),大旱,民眾覓食。
成化十二年(1476年),夏秋大旱,知府奏准減免稅糧三成。
成化十五年(1479年),境內發生蟲食禾,民大飢。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秋旱,麥、稻無收,知府丁鏞奏准減免稅糧。從湄洲灣運糧至興化,民賴以濟。
弘治十二年(1499年),夏、秋、冬三季乾旱,民眾因爭水多次械鬥。巡按御史胡華奏免徵稅糧。
弘治十三年(1500年),夏秋旱,疫病流行,死亡甚多。
正德十一年(1516年),二月二十六日,颶風作,下冰雹有大如蛋者,仙游縣麥子全毀。
嘉靖四年(1525年),夏、秋大旱,稻麥歉收,田賦減征五成。
嘉靖七年(1528年),大旱,稻絕收。
嘉靖十五年(1536年),秋,大旱,巡按御史李元陽奏准減征田賦三成。
萬曆二年(1574年),秋旱,米價昂貴。
為什麼單獨舉明朝的例子?因為莆田大事錄記載得清清楚楚: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撫金學曾檄各府縣栽種自呂宋國(今菲律賓)引進的番薯(地瓜),以佐五穀。楓亭民眾始育番薯苗,銷往莆田、永泰及泉州府各縣,為當時福建最大的番薯苗基地。
明朝的福建,不但饑荒,還兵荒馬亂!倭寇入侵,地震、水災、颱風暴雨山洪暴發、疫病流行!一部大事錄,還有誰想穿越到明朝?
而最偉大的就是地瓜的引進,讓飢餓的福建人民看到了溫飽,和活下去的希望。
四、花樣繁多的福建地瓜美食
自從地瓜落戶福建以後,便在八閩大地生根發芽。不但農民大面積種植,就連小家庭,比如我小時候吧,雖地處城中央,阿嫲依然開闢出一小塊地來種植地瓜。
可以說人人識得地瓜,人人吃得起地瓜,地瓜成了福建人的重要輔助糧食。
地瓜不但讓福建人在溫飽後四處求開拓,還豐富了福建人的餐桌飲食。
烤地瓜不用說,什麼時候的人都喜歡吃,噴香熱乎,暖心護胃。現在的孩子用烤箱來烤地瓜,我們以前用石頭泥土砌起來烤地瓜,街道邊多的是賣烤地瓜的小商販。
而地瓜粥、地瓜簽粥,更是家常便飯。
生病了來一碗瀉火的地瓜湯。
夏日炎熱那就來塊蒸地瓜配綠豆粥。
偶爾打牙祭那是海鮮肉絲花菜融合在一起的地瓜粉團。
過年過節,則要用地瓜和糯米粉揉成團再裹上花生芝麻碎炸成炸棗。
地瓜的衍生品很多,鮮地瓜曬成干,那是地瓜簽和地瓜枯;熟地瓜曬成干,那是清甜美味的地瓜干;地瓜磨成粉,那是地瓜粉。
地瓜粉做成的美食那可多了去。
地瓜粉片、地瓜粉條,像炒米粉一樣炒,口感Q彈,味道比米粉不知好上多少倍。
面線糊,沒有地瓜粉,成不了「糊」。
炸物,炸醋肉、炸排骨、炸鰻魚、炸紫菜等等,地瓜粉抓勻那是關鍵。
海蠣煎,也就是地瓜粉和海蠣、蒜苗攪拌成糊用油煎成的產品。
還有什麼水丸、芋圓、雞卷、拳頭母等等,都離不開地瓜粉!
前段時間熱播的《早餐中國》,那道閩南糊,印象深刻吧?大海的味道,滿滿都是地瓜粉呀。
沒有地瓜那還是福建嗎?沒有地瓜那福建人的味覺會貧乏,地瓜已經融入每一位福建人的心肝脾肺,造就了福建人打不垮的地瓜體質,就連語言也都透著一股地瓜腔——
「我們大胡建人,在家是一隻顧家的小蟲,出門就是頂天立地的飛龍!」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
歡迎你來,喜歡就點贊、轉發、評論。
圖源網絡,侵權請告知。
原創文章,拒絕不良自媒體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