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跑步十公里科學嗎?

2023-09-12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每天跑步十公里科學嗎?

不科學。

沒必要。

不管你的目標是跑得更快更遠,或者寄望通過跑步加強體質、燃脂減重,都存在比「每天跑步十公里」更好也更科學的方式。

慢跑的本質,是長時間規律的進行重複運動

因為絕大多數跑步都要求以勻速進行,所以身體會持續處於相同頻率執行相同動作的狀態。身體每個部位,從心臟到呼吸器官,從膝踝髖關節到整個下肢肌群和核心肌群,都規律重複的承擔相似的負荷。

——長久來看,這樣較低強度的重複運動可以很好的鍛鍊有氧能力,並較大比例去通過燃燒脂肪來提供所需的運動能量,對身體的負擔和壓力相對較低;但一直以這樣的頻度進行相似的鍛鍊,刺激到的身體部位(或者說鍛鍊的效果)較為單一。

對目標跑得更遠更快的選手而言,訓練效率很低,對目標燃脂減重的跑者,則會更容易遭遇到瓶頸期,停滯不前。

而且越是重複規律的鍛鍊,身體也更容易「積勞成疾」,有些部位壓根沒練到,有些部位則過度使用。

「每天跑步十公里」,意味著每周的跑量達到70公里,這已經是進階馬拉松跑者的訓練量了——如果不以實現馬拉松成績突破為目標,這樣的訓練強度有些過大,可適當降低跑量,如保持在35-50即可;如果寄望更快,則需要豐富訓練的數量及單次距離,提升進步效率。

以下為兩種改進方案:

【更輕鬆的跑】

將訓練更改為「5公里-10公里-15公里」或「25分鐘-40分鐘~65分鐘-90分鐘-120分鐘」,其中短距離/時長的跑步為放鬆恢復慢跑,以不增加身體負擔、為後續訓練做調整準備為主,同時也是消化此前的訓練成果;

10公里/40~65分鐘的跑步以勻速有氧慢跑完成,能較好的鍛鍊到有氧能力,身體不至於疲憊不過有一定的「訓練感」;

更長距離的訓練每周至多安排1次(建議10~14天一次),目標為提升自己的有氧耐力上限,讓自己跑得更遠。

每周安排1-2次交叉訓練(XT),交叉訓練可以是健身房的抗阻訓練,也可以是球類/騎行/游泳/瑜伽等其它運動。

周一:放鬆慢跑5公里
周二:有氧慢跑10公里
周三:休息
周四:有氧慢跑10公里
周五:XT或休息
周六:放鬆慢跑5公里
周日:長距離跑15公里
(單周跑量45公里)

【實現成績突破】

增加距離更短的恢復慢跑,適當提升其它訓練的強度/長度。放鬆慢跑以有氧心率的下限進行,中長距離跑則可以接近有氧心率的上限,或在最後3~4公里逐漸提速至乳酸閾值的強度。

每周除了交叉訓練外,可額外增加一次核心穩定性訓練和力量訓練。

周一:放鬆慢跑6~8公里
周二:有氧慢跑10~15公里
周三:XT或休息
周四:中長距離跑15~18公里
周五:力量訓練/核心穩定性訓練+放鬆慢跑6~8公里
周六:休息
周日:長距離跑21~28公里
(單周跑量58~75公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94a3cf59b23b84403bf2a3ac32cc9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