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要隔天跑還是每天跑?

2023-09-08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跑步要隔天跑還是每天跑?

不管跑步基於什麼目的,本質都是通過向身體施加一定的壓力刺激,來讓身體實現想要的效果。只有當這種壓力刺激足夠且不過量,跑步訓練才是有益的。所以天天跑和隔很久跑一次,都不見得就是最正解——

職業長跑選手,每周會安排7-12次訓練。他們基本上至多只休息一天,周中也有2-3天會一天兩練。除了跑步,訓練內容也包含力量/柔韌/靈活性/交叉訓練;

精英跑者,每周跑步也至少會達到4次。無論目標是馬拉松衝擊300,還是嘗試突破自己的pb,這類跑者通常都會有自己的跑步訓練計劃,執行程度也普遍能達到75%以上;

進階跑者,跑4休3、跑3休4較為常見。他們的單次跑步距離會在5公里以上,周末往往也會安排60-120分鐘的長時間有氧慢跑。儘管有時候受制於生活、工作或天氣原因,進階跑者還是會儘量保持規律的跑步習慣,絕大多數馬拉松跑者都可視為這一團體。在馬拉松較多的春秋季節,他們的周跑量也普遍能達到50公里左右;

長跑愛好者,每周往往進行2-4次跑步,他們未必視參加馬拉松或其他比賽為追求,但也有一定的跑步目標,比如加強自己的有氧耐力、維持體型/控制體重、增強身體素質等;

健身跑者,多數會在其它運動前後(如球類,健身房運動,游泳等),將跑步作為熱身和冷身放鬆。單次跑步的時長未必很久(一般在5-15分鐘左右),頻次則視具體運動而定。

本質上,配速、跑步距離/跑步時長、心率、功率……都是衡量跑步強度的單位,很多人會再輔以外界客觀條件(溫度/速度/風力/日曬/上下坡等)來確認跑步是不是「輕鬆」、「適中」和「疲憊」,但絕大多數跑者都只會從單一數據去判斷,可靠性並不高。

外加人的身體體感極具欺騙性,比如有些跑者覺得自己跑的時候很爽,但身體可能已經處於高負荷的疲憊狀態,接下來可能「莫名其妙就傷」了,比如有些高溫天氣跑得很累很辛苦,但單次跑步的強度並不高,恢復時間也較短。

所以當下,職業選手和嚴肅跑者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負荷管理方式,就把很多的訓練數據配合一些運動手錶等設備的採集,再用一定算法去評估出來。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定製化評估方法,對於有些數據也沒法採集——比如最重要的運動後過攝氧量(EPOC)——因此我們給出一些跑步頻率的確定方式:

1.

不管什麼類型的跑者,都養成記錄晨脈的習慣。儘量保證規律的作息時間和睡眠時長,每日醒來後靜坐床邊一分鐘,而後測量晨脈(沒有心率設備可以按壓脈搏自行計數),如果今日晨脈較昨日提升幅度超過10%,意味著睡眠休息質量較低,或昨日的運動強度較大、身體壓力較高,那今天就需要降低運動強度(跑少點,跑慢點),或者跑休

2.

健身跑者和長跑愛好者進行的跑步推薦以有氧慢跑為主,即在跑步時儘量只用鼻子呼吸、跑步的同時可以保持簡單的對話。

只進行低強度的有氧慢跑,兩次跑步間的間隔儘量不超過72小時,否則上一次的訓練收益就會降低。至於有氧慢跑的強度(配速和距離/時長)因人而異,以可以輕鬆維持住勻速、且跑完身體沒有明顯疲憊感為準;

3.

除了有氧慢跑,進階跑者的跑步則還會包括更長距離的有氧慢跑接近乳酸堆積閾值的跑步訓練強度極高的間歇跑訓練,後三者都屬於強度訓練。

長距離有氧慢跑,徹底恢復時間需要7-10天,進階跑者最少也要間隔4天進行。該訓練產生效益的時間則是在持續進行4-6周以後;

乳酸閾值跑步訓練,徹底恢復時間需要4-7天,進階跑者最少也要間隔3天進行。產生效益的時間則是在7-10天後;

間歇訓練,徹底恢復時間需要至少7天,進階跑者最少也要間隔5天進行。產生效益的時間則是在10-14天後;

4.

任何持續兩日或更多日的跑步,第二天訓練前身體應基本沒有疲憊感;

除了強度訓練中的間歇訓練,絕大多數跑步都只要求以七成力的強度完成,完成後身體稍有訓練感,跑完後2-3小時基本恢復至正常狀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7658de928937ef013552e32ff26d0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