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健
2018年5月14號,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
凌晨3點50分,山城重慶仍在沉睡,川航3U8633客機機長劉傳健卻早已洗漱完畢、穿戴整齊,從公司宿舍出發趕往江北機場。
這是劉傳健保持了多年的習慣一一第二天如果要飛,前一天他就會選擇住在宿舍而不是家裡,以免因為堵車等突發情況耽誤了起飛時間。
要知道,干他們這行,準時很重要。
起飛
6點27分,劉傳健駕機呼嘯著躍上碧空,不出意外的話,3個小時後他就會把飛機上的119名乘客送至拉薩貢嘎國際機場。
6點42分,飛機進入成都區域,而此時,它也爬升到了9800米的巡航高度,一切都是那麼的寧靜祥和,很多乘客因為趕飛機起得太早,所以都在補覺。
誰也沒想到,命運和他們所有人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7點06分,正在一門心思駕駛飛機的劉傳健耳邊突然傳來一聲巨響,用他的話說,「就和爆爆米花的聲音差不多」。
劉傳健定睛一看這才發現一一副駕駛身前的擋風玻璃竟然出現了裂紋!
影片高度還原當時的畫面
他心裡「咯噔」一下,趕緊伸手去檢查。
「割手,是內層玻璃裂了!」劉傳健心裡暗叫。
幾乎是下意識的職業反應,劉傳健迅速向管制台報告「風擋裂了,準備下降高度,備降成都。」同時他還示意副駕駛發出遇險信號。
但他的話還沒說完,「砰!砰!砰!」三聲巨響,擋風玻璃的內中外三層在一瞬間先後爆裂,駕駛艙門被沖開,飛機開始劇烈顛簸起來。
擋風玻璃徹底爆裂
劉傳健下意識地閉了下眼睛,下一秒睜開眼睛,他身旁的副駕駛因為飛機內外的壓差被吸了出去,半個身子已經掛在了艙外。
他伸手想把副駕駛拉回來,劃拉了兩下才反應過來,自己根本夠不著!況且,這時的飛機還需要劉傳健控制,稍有差池,所有人都會喪命!
劉傳健身前的飛機組件控制面板整個被吹翻,已經失去了自動駕駛功能,從操作難度上講,這架飛機就好像「從一輛智能汽車瞬間變成了一輛手扶拖拉機。」
3U8633駕駛艙內狀況
不僅如此,強大的氣流讓劉傳健感覺自己的臉快被撕裂了,巨大的噪音籠罩在周圍,駕駛艙內的氧氣逐漸稀薄,溫度也迅速降低,身著短袖的他,手很快被凍僵了。
好在20秒後,因為飛機與外界內外壓差恢復一致,副駕駛又被風「吹」了回來,保住了性命。
劉傳健回憶副駕駛的狀況
與此同時,客艙里不了解駕駛艙危急情況的第二機長梁鵬和6名乘務人員選擇信任機長,也正在安撫驚慌失措的乘客。
但飛機正以每小時800多公里的速度高速飛行,多一秒遲疑,他們就距離死亡更近一步,劉傳健必須要做出決定!
此時面對缺氧、極寒、座艙釋壓的極端環境,身在9800米高空的劉傳健想到的第一個解決辦法就是下高度。
劉傳健回憶自己下高度時的情景
從9800米下降到6600米,這樣不僅溫度會上升,氧氣濃度也會相對高一些,大家才有生還的可能,但是他現在面臨3個問題:
1.下降速率的控制
按理說當然是以最快的速度下降,但是這樣做衝擊力太大,機組和乘客的安全無法保證;
但如果以相對較慢的速度下降,大家忍受超低溫和缺氧的時間就會拉長,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狀況。
2.身下是平均海拔5000~6000米的青藏高原
和平常下高度不同,一般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的調整下降高度,但劉傳健不行,他身下是平均海拔5000~6000米的青藏高原,他必須在青藏高原上方保持大於600米的預設高度。
稍一不慎,就有可能撞上去,這是一個區間的選擇,兩邊都設了卡,難度極高;
下方是青藏高原
3.組件控制面板損壞,飛行數據丟失,只能手動操控
因為飛機的組件控制面板已經被風吹翻,飛行數據不全,劉傳健只能依靠手動操控這架「手扶拖拉機」,即使一個很小的失誤,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這種類似的情況在民航史上只發生過一次,那就是1990年的6月10號,英國一架航班左側前風擋玻璃脫落後迫降成功。
但是劉傳健之前完全沒有親身經歷過,只在腦海里殘留著對於28年前那個相似航空事件的影像資料,放在這兒完全不管用。
劉傳健只能手動操控
他現在只記得在處理飛機的緊急情況時的3條基本規則:
保持好飛機姿態;分析綜合情況和採取正確行動;儘快著陸。
不能再猶豫了,否則大家只會越來越危險!
於是,他手動調整航向,飛機帶著坡度轉彎,再讓它以適中的下降速率下高度,收光油門再操縱飛機,並在30秒內做了36個動作。
這樣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保持飛機姿態,避免失控墜落。
下高度
終於在7點11分,飛機成功下到了6600米的高度,大家暫時安全了。
此時,第二機長梁鵬也在乘務長畢楠的幫助下從客艙艱難地「挪」到了駕駛艙,他給劉傳健比了一個「OK」的手勢,告訴他乘客很安全,劉傳健頓時感覺像被打了一針強心劑。
乘客安全的消息給了劉傳健力量,也堅定了他要把大家成功送回地面的信心。
同時,梁鵬還遞給了劉傳健氧氣面罩;為了讓他暖和些,梁鵬不斷按摩著劉傳健的背部,並告訴他一定會沒事的。
後來的時間,梁鵬則一直負責飛機的導航和通訊,向塔台報告目前飛機的狀況,並讓相關部門做好相應的協調準備工作。
從玻璃爆裂到暫時安全,從9800米到6600米,這些過程中的思考和操作,劉傳健用了不到5分鐘,正是這救命的5分鐘,給了這128人活下來的機會。
飛機高度下到6600米處後,劉傳健頂著超低溫又堅持飛了10分鐘,終於飛出了青藏高原。
很快,劉傳健又把飛行高度降到了3900米,並準備在成都雙流機場迫降。
此時地面上的空管,也通過各種方式,企圖聯繫3U8633,但是無果,當空管看到3U8633發出的緊急信號時,又連忙做出了應急方案。
指揮人員讓空中6架飛機緊急避讓,成都雙流機場跑道上的8架飛機,也停止起飛,給3U8633留出了足夠的空地。
成功迫降
7點42分,劉傳健駕駛川航3U8633客機成功迫降。
劉傳健回到地面上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第二機長梁鵬對他說:「我們活下來了!」
整架飛機上的人,除了副駕駛皮膚擦傷和一名空姐腰部受傷之外,其餘的人身體都沒有明顯外傷,這次高空降落,堪稱是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蹟。
事後,中國民航局通過提取黑匣子,復盤了事故發生後的5分鐘內機長劉傳健的操作流程,發現他那關鍵的36個動作全部標準到位。
此外,民航局還找到其他飛行員對這次突發情況進行了模擬操作,結果十次模擬都以失敗告終,也就是說事發當場,劉傳健的操作如果稍有閃失,結果就是機毀人亡。
空客公司也很快調整了飛行手冊,並按照劉傳健的操作設計出了更為規範的流程,不僅如此,他們還邀請劉傳健參加了2019年3月舉辦的空客第25屆全球安全年會。
年會上,劉傳健向全球同行們講述了「5·14」飛行事件的處置過程,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空客公司第一次邀請中國飛行員到會發言。
人民日報曾經對此事評價說:「奇蹟時刻,其實是專業在閃光。」
而我卻從劉傳健的身上讀到了「專業」的3層含義。
1.信任以專業為基礎
不管是乘客對於乘務長地信任還是機組人員對於機長的信任,機長的專業能力能夠得到充分發揮,都是建立在大家對他的信任基礎上。
而對於培養我們的專業能力,這裡有2個方法和大家分享,一個是我們要學會「邊緣突破」;另外一個是要懂得把精力放在「重要且可知」的事上。
邊緣突破
簡單來講,它的概念其實就是指因為現代社會的要素組合變化十分頻繁,每一個看似邊緣的專業能力,都有向中心突破的機會。
打個比方,一家公司規模比較小的時候,業務員是核心,因為要靠他們賺錢。
但等到公司長大了,具體業務的重要性就會下降,資本運作的重要性會上升,原來處於邊緣的財務人員,就有機會成為公司的核心。
邊緣突破
所以,在培養自己得專業能力時,我們首先要不能將自己當作邊緣人物來看待,而是要打磨自己的專業來擴大其在工作中的價值,並賦予其更多的意義。
當變化來臨時,我們才能實現0到1的突破,實現逆襲。
把精力放在「重要且可知」的事上
世界首富,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曾說:
我常被問一個問題:「在接下來的10年里,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但我發現,很少有人問我另外一個問題:「在接下來的10年里,什麼是不變的?」
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
把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其中從而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這才是明智的做法。
關注可知且能掌控的事
作為普通人,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微觀層面上的事情,也就是關注那些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把這些事情做精、做好,這樣才能在自己的專業基礎上獲得更大的收益。
這個其實很容易理解,因為比起成天琢磨「金融危機到底會對全球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們不如把重點放在「這個月怎麼能通過副業多賺點錢」上,因為這樣更接地氣。
在這個信息過於豐富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往往會被很多東西轉移,大家都在關心潮流和變化,卻很少有人把精力放在那些可知、能掌控且永恆的東西上。
把精力放在可知和重要的事情上,在培養專業能力上勢必會事半功倍。
2.專業能力其實就是一種「工匠精神」的體現
工匠精神,本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一種精神理念。
放在劉傳健身上,他的「產品」不正是自己日夜打磨的飛行技術以及強悍的心理素質麼?
荷蘭顯微鏡學家列文虎克身上就有一種別人難以替代的工匠精神,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眼鏡片是靠機器打磨,但是以前技術沒有那麼發達,需要人工打磨鏡片。
打磨鏡片是一個細緻活,它需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浮躁的人根本做不來。
而列文虎克花費了自己一生的時間,打磨出了400多個透鏡,其中有一架簡單的透鏡,其放大率竟達270倍,要知道顯微鏡可比眼鏡片難多了。
列文虎克也藉助自己打磨的顯微鏡,成為了微生物學的開拓者,可以說微生物學這個領域,鼻祖就是他,他在當時就代表了「專業」。
列文虎克
這種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正是一個人擁有專業能力所必需的,在他們眼裡,把60%提高到99%和把99%提高到99.99% ,概念是一樣的。
每向前一步就越接近專業的本質,不存在什麼量的比較,只有對質的追求,我想這就是專業的靈魂所在吧。
3.把平凡做到了極致就是非凡
2019年,也就是今年的3月23號,機長劉傳健在參加CCTV1《開講啦》節目時談及此次驚險的備降經過時,他說:「把平凡做到了極致就是非凡。」
我認為這句話其實就是對「專業」二字的另一番註解。
在飛民航客機之前,劉傳健在空軍做飛行教員,能做飛行教員,需要擁有比飛行員更過硬的駕駛技術以及心理素質,淘汰率非常之高。
劉傳健從教員一路成長為中隊長、副大隊長、訓練股長,多次立功受獎,安全飛行達2700餘小時,積累了大量寶貴的飛行經驗。
這些平時工作訓練中一點一滴的積累,慢慢將他的專業能力鍛造成了閃閃發光的模樣。
2006年劉傳健進入川航後一待就是12年,在此期間他始終以軍人的作風攻堅克難,安全飛行達13600餘小時,並能擔負國內所有航線的飛行任務。
在轉業兩年後,劉傳健便成為機長,2011年正式成為教員,這本身已經是對其專業能力的一種肯定。
別的不談,光是這次發生突發事故的川藏航線,他就飛了100多次,每一次他都會進行特情處置準備。
劉傳健榮獲「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
古話說「熟能生巧」,在我看來「熟亦能生奇蹟」,而劉傳健能在5分鐘內下到安全高度,他創造奇蹟所依靠的,正是自己曾經數萬小時安全飛行所鍛造的專業能力。
我想,他的親身經歷這就是對專業的最佳詮釋,其實也是對專業的一種致敬。
共勉。
一一END一一
Reference:
1.奇蹟時刻,是專業在閃光,作者王石川
2.偉大出自平凡 英雄來自人民,來源光明日報
3.把平凡做到極致就是非凡,來源開講啦
[關於我]:寧鏡誠,職場領域創作者,專注於職場領域的研究和實操。關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