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開學典禮新生強行演講被勸離:我準備了很久,就該我演講

2019-09-12   寧鏡誠

編輯|寧鏡誠

武漢大學

一.「我準備了很久,新生髮言就該我上」

2019年9月8號,也就是4天前,武漢大學舉行了本校2019屆的新生開學典禮。

在新生代表發言環節,一位沒有被安排發言的新生,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衝上講台進行演講,不久被校方勸離,整個過程持續不到10秒,之後開學典禮照常進行。

事後,該同學解釋道,因為自己只是想上去演講,但準備了許久卻沒被選上做新生代表發言,就想自己抓住這個機會。

這句話的意思可以這麼理解,我為這次演講付出了,就該我上,不讓我上台演講,我就硬上。

該同學的解釋

事後,武漢大學對此事發布聲明稱:「學校已對該同學進行了教育引導,該同學也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的不當之處,並在QQ群和微信群里澄清了事情原委,表達了歉意。」

敢於展現自我是一種可貴的勇氣,這本身是值得鼓勵和尊重的,但在表達個人意願的過程中,也不能隨意打破公共秩序的邊界。

對此事,網友們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數人覺得,該同學想要抓住的,嚴格來說不能稱之為「機會」,更像是一種「出風頭」的表現。

大家的看法

舉個例子,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

今年8月14號,清華大學正式迎來了3800餘名「九字班」(2019級)新生,其中就包括「詩詞才女」武亦姝、「圍棋『七冠王』」柯潔以及730分的高考狀元楊晨煜等等優秀學子。

這幾位自帶流量和光環的清華學子,在還未進入清華之前,本身人氣就已經很高了,按理說他們都有資格作為新生代表發言,享受萬眾矚目。

但在開學典禮上,代表新生髮言的不是武亦姝,也不是楊晨煜,而是來自東北,電子信息科學類的新生董佳林。

董佳林

武亦姝和楊晨煜在大家看來夠優秀了吧?他們也沒上台發言。

因為一般像這種正式場合,並不是要凸顯某一個人有多優秀,考上這個學校有多不容易,而是要傳達一種「開學了,大家要端正態度好好學習」的信息。

畢竟,這不是獎學金答辯現場,非要爭出個高低。

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家都慢慢變得比以前更加喜歡展現自己,生怕錯過每一個可以「刷存在感」的機會。

殊不知如果概念不清,行事的時候分寸拿捏不當,「抓機會」就很容易變成「出風頭」

二,區分「抓機會」和「出風頭」,關鍵看你做事有沒有「分寸」

「抓機會」本身是很容易理解的,「機會」本身就有時機和要害的意思,顧名思義,「抓機會」就是指把握合適的時機去做事或是抓住問題的關鍵去死磕,這樣很容易取得想要的效果。

那麼「出風頭」又是怎麼解釋呢?

通俗來講,就是愛顯擺自己,說白了就是:

有本事的不會藏拙,沒本事的不自知還老喜歡錶現。

2017年5月9號白宮宣布,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天根據司法部建議,解除了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的職務。

特朗普表示,他有必要恢復對美國最高執法機構的「公共信任和信心」,他開除科米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覺得對方「已經無法有效地領導聯邦調查局」。

原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科米

但是他在兩天後接受國家廣播公司(NBC)的採訪時,無意間說漏了嘴,特朗普表示「即使沒有副司法部長羅森斯坦的建議,也打算開除科米」。

因為這位遭到解僱的前FBI局長,除了在工作上不能讓特朗普滿意之外,還「愛出風頭,譁眾取寵,令FBI一團糟。」

由此可見,不僅是我們,外國人也很討厭愛出風頭的人,尤其是當你碰到一個胸襟沒那麼寬廣的上級,愛出風頭可不是什麼好事。

所以,我們在做事時要學會掌握分寸感,只有充分理解了「出風頭」的概念,才能學會在合適的時機有分寸地出手,既不錯失機會,也不落人話柄。

學會把握分寸

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愛出風頭的人基本上有以下3個特徵:

1.注重表面功夫,輕視內在發展

很多愛出風頭的人,無非就是想引起大家的關注,大家關注度越高,他內心就越滿足。

《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曾經發布過一項,由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黛安娜·塔米爾和她的同事傑森·米切爾通過對「愛出風頭」人群的腦成像研究和行為實驗得出的成果:

人們與他人交流思想時,在腦細胞和突觸層面會產生某種「獎賞機制」,人們的這類自我表現會讓我們本身得到極大滿足,這種滿足有時甚至會超過金錢帶給我們的快樂。

可見出風頭給我們帶來的滿足,還是很誘人的。

但是,愛出風頭的人多數隻注重表面功夫,只要表面上看光鮮亮麗就好,他們將自身的內在發展排在其次,因為發展內在需要長時間地堅持,他們缺乏耐心,熬不過去。

我們身邊都有這麼一類人,掙得也不算多,家境也一般,但是你看他們吃的穿的都很講究,大家一起吃飯搶著買單,美其名曰「展現自己的紳士風度」,其實就是在充大頭,出風頭。

愛出風頭的男生

至於他們背地裡又是如何的節衣縮食咱們不管,反正明面上他們過得「很不錯」。

2.只看重結果,不在乎過程

很多喜歡出風頭的人都只看重結果,他們身上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急功近利。

北宋名相李沆在位期間,非常重視吏治,宋真宗曾問他治理國家要重視什麼,其對曰:

「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此最為先。」

李沆所謂的「浮薄新進喜事之人」,指的就是那些輕浮莽撞、急於上進,不務實事但又愛出風頭的人。

只看重結果,必然會忽視為之努力的過程。

就像現如今商家都看到一款產品賣得好,成為了「爆款」,他們不去研究這款產品的內在優勢,反而紛紛去山寨「爆款」的外在特徵。

山寨肯德基

只注重收益,而不關心研發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國家一直強調要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原因。

徐特立曾說過:

浮誇風其目的是騙他人,結果把社會信用失掉,使自己孤立而垮台,並人格也喪盡。一切自謂聰明缺乏考實作風者,必貽害社會且災及子孫。

出風頭可以,有真東西才行,照貓畫虎,只在外形上模仿,別人的核心技術你取代不了,那就只能一直做一個「模仿者」,屈居人後。

3.只知道行動,不去動腦

很多人看到所謂的「機會」,只知道一股腦往上沖,拚命地想要展現自己,去不願動動腦子想想,這件事自己該不該這麼拚命?

相反,有的人在做事之前就肯思考,分得清孰輕孰重。

在這一方面,在《德雲社己亥年綱絲節慶典2019》上的岳雲鵬就表現得很好。

按照慣例,在郭德綱和于謙的壓軸節目《綱絲一家親》結束後,要把德雲社主要的角兒們請上來返場,再給觀眾們表演點小節目,然後整場演出就結束了。

照理說,在自己師父和眾師兄弟以及粉絲面前這是一次露臉的機會,但是小嶽嶽只是象徵性地唱了兩句《送情郎》,就把舞台交給了其他師兄弟。

岳雲鵬簡短地唱了兩句

相比張雲雷、張鶴倫以及孟鶴堂的展示時間,小嶽嶽幾乎在返場時沒有任何想要出風頭的意思,大家都在彈幕上說,小嶽嶽現在越來越穩,說相聲節奏穩,做人也越來越穩了。

相比在返場時的低調,在這屆「綱絲節」上,小嶽嶽新創作的作品《來自病房的你》是整場節目裡,除了老郭和于謙以外,包袱點最密集,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作品。

你瞧,小嶽嶽知道自己應該在打磨作品上拚命,而不是拚命在返場時凸顯自己(這裡沒有黑任何一個人的意思,我是老郭的粉絲,小白、二爺和堂主我都很喜歡)。

知道在合適的場合拚命,才是聰明的做法,不動腦筋思考,就草率地去碰自己以為的「機會」,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變得進退兩難。

所以,在了解了「出風頭」的具體表現形式之後,我們只有學會把握其中的分寸,才能在合適的場合做有分寸的事,在真正的機會出現時,把它緊緊地攥在手中。

三.這2點才是「出風頭」的正確打開方式

那麼,如何合理地展現自己,正確解鎖「出風頭」的各種方式呢?

經過整理分析,主要總結了以下2點:

1.避免「角色效應」給我們帶來困擾

心理學中有一種角色效應,它是指: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

它其實在闡明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每個人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會和他人對角色的期待上,那麼人們總是會不自覺地用自己的期待去審視周圍的人。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和工作當中總以「愛表現,任何場合都爭先展示自己」的角色示人,那麼久而久之,大家對我們的角色期待就變成了「愛出風頭」。

大家根據你平時輕率的行為,已經自發地形成了你「愛出風頭」的角色期待,那麼後期如果想擺脫這種印象,就變得難上加難。

愛表現,在別人眼裡可能你就是個小丑

所以,我們具體應該學會:

低調行事,不過度吹噓自己身上的優點

比如一個長得挺帥的男孩,在一群單身同事面前這樣吹噓自己:「他們都說我長得挺帥,招女孩子待見,真的壓力好大。」

你這樣說,是不是找揍?

讓別人主動稱讚,而不是總是自吹自擂

這一點就需要我們把工作做好,給上級省心,讓同事滿意。

除此之外真誠待人,少說話多做事,學會適當地讓步,只有讓別人提起你來都交口稱讚,這種風頭才能出得長久。

總是自吹自擂,除你以外大家都不屑一顧,不免讓人陷入尷尬的境地。

2.拿出自己的硬實力

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什麼東西查不到,你一張嘴在台上說,人家憑什麼犧牲自己的時間聽你抒發情感?

但是,為什麼馬雲在公開場合出風頭,就很少有人跳出來質疑他?

答案很簡單,因為現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人之所以能方便地進行移動支付,都是馬雲和他的團隊客服了重重困哪,才做到的,他改變了整個社會的支付方式以及購物方式。

他說幾句無關痛癢的大話,偶爾出出風頭,你是不是也覺得還好,能過得去?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

為什麼?

因為人家有硬實力,大家普遍都尊重有實力的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很現實,但是對個人成長來說,明白這一點也很重要。

馬雲說「我不在乎錢」,大家只會哈哈一樂,用崇拜的眼神看著他;

你如果說「我不在乎錢」,大家也會哈哈一樂,用看笑話的眼神盯著你。

《易經》中曾說:

初九爻動,潛龍勿用。

放在這裡很合適,這句話其實就是告訴我們:

沒實力,就不要說那麼些大話,出那些風頭,埋頭提升實力才是要緊的事。

一一END一一

[關於我]:寧鏡誠,職場領域創作者,專注於職場領域的研究和實操。關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