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價1250億網易創始人丁磊跨界養豬背後,成為斜槓青年需要幾步?

2019-10-16   寧鏡誠

編輯|寧鏡誠

一.斜槓青年是對「一個蘿蔔一個坑」工作模式的一種挑戰

網易CEO丁磊

今年10月10號,胡潤研究院發布了「2019胡潤百富榜」,48歲的網易創始人丁磊以1250億的身價名列第8,其財富漲幅達到了39%。

但這位網際網路大佬真正為大眾熟知的並不是他賴以發家的網絡事業,而是他在2009年推出的「網易養豬計劃」。

丁磊養豬的想法,據說是來源於一次吃火鍋的經歷。

有一年,丁磊到重慶很有名的一家火鍋店吃飯。期間,他對服務員端上來的豬血質量提出了質疑,為了讓大家心裡不膈應,丁磊堅持讓店家換掉了那份豬血。

這件事之後,丁磊就一直在琢磨:我幹嘛不辦個養豬場?這樣大家吃起來也放心些。

收干就干,2009年初,丁磊就向外界宣布了自己的這一重大決定,並表示初期計劃的規模是10000頭,他將率領自己的精英團隊把養豬這件事做好。

經過4年多時間對於養豬這個領域的不斷學習和嘗試,到了2013年底,丁磊的養豬場已經有400多頭豬在養,100多頭出欄供大家試吃,算是開了一個好頭。

丁磊養豬

去年,丁磊在浙江烏鎮舉辦的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向媒體表示:

我們會越做越好,豬肉的規模也會擴大,養豬場也會擴大,你到網上去買我們豬肉做的粽子,會驚訝。」

深入了解一下你會發現,丁磊把養豬這件事已經做出了名堂,網際網路行業出身的丁磊跨界去養豬,他在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都進行了一番嘗試,並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他的這一舉動,也引發了馬雲和劉強東的興趣。

2018年,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在3月深圳雲棲大會簽約了「世界首創AI養豬」項目,阿里進軍養豬領域;

同年的11月20號,京東在JDD-2018京東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會上,發布了京東農牧智能養殖解決方案,劉強東也藉此成功殺入「養豬圈」。

不僅僅是丁磊、馬雲這樣的網際網路大佬,還有很多人都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去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這樣的人我們習慣把他們稱作「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這個概念,最初源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雙重職業》。

《雙重職業》

因為紐約當時出現了很多擁有多重身份的人,在寫自己頭銜的時候,他們會用斜槓來區分不同的身份,作者就把這種現象稱作「斜槓現象」,用來指代擁有多重身份的人。

而《斜槓青年》一書的作者曠世典則在原有概念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他認為,「斜槓青年」其實包含了兩層含義:

1.對工業時代「一個蘿蔔一個坑」工作模式以及用單一職業來定義個體的一種挑戰;

2.對個體想要實現多種潛能的一種尊重。

聯繫我們周圍的斜槓青年們,他們大多是在本職崗位上做得足夠出色,想給自己的人生多一個選擇的機會,於是就利用業餘時間去涉足其他行業,樂此不疲。

《中國青年報》曾經對2000名青年進行了調查,發現超過一半的受訪者確認自己周圍有斜槓青年,接近50%的受訪者表示想成為斜槓青年。

可見,斜槓青年已經趨於大眾化,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加入這一群體,進而豐富自己的人生,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在這裡,我們還要注意區分「斜槓青年」和「兼職」的區別,這兩個概念看似都在做除工作以外的事,但還是有本質的區別。

發傳單

「兼職」的大多目的是為了多一份收入,所以人們會不惜耗費自己的精神,犧牲自己的體力去做重複性高,技巧性低的工作,比如發傳單。

看似發傳單一天掙了80塊,但是這份兼職除了所謂的「練膽」,對我們的成長几乎沒有任何幫助,它不會轉化成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反觀「斜槓青年」,很多是在與自己的本職工作有強相關的領域去嘗試,比如作家梁文道,他的生活不只是寫作,他還做過影評人、電視主持人、電台總監……

梁文道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梁文道的其他工作都和他的核心競爭力「寫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簡單來說,梁文道的這些工作都需要你有「將不同的信息整合起來,挖掘其中可以碰撞的創意,然後有條理的展示給大眾」這樣一種能力。

就連丁磊,也是利用自己的老本行一一網際網路,在宣傳自己的養豬場,你也可以把這種商業模式理解為「網際網路+」,他發展的周邊產業大部分其實都和網際網路有關。

他做的這些工作,其實都是在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就是「斜槓青年」和做大部分兼職不一樣的地方。

二.斜槓青年不僅僅是後工業社會的產物

斜槓青年的產生其實是有著它內在的邏輯,深入地想想,無非就是以下3個原因:

1.在「後工業社會」中,主張創造個人價值

「斜槓青年」這一群體的產生,必然和我們所處的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把人類在歷史中的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而我們現在所處的正是後工業社會。

在後工業社會,服務業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產業,大規模生產讓位於個人價值創造,人才逐漸成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

整個社會開始以理論知識為連接點,主張人與人之間開展知識的競爭。同時,因為經濟組織方式的變化,人的創造力也越來越依靠個體的自主和自我驅動狀態。

自我驅動,向上攀登

所以,現在好多人都不再追求所謂的「穩定」,而是始終保持一個學習的姿態去面對信息疊代速度飛快的社會,他們更加在乎的是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擁有更多的職場體驗。

恰好,做一個斜槓青年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以近幾年興起的新媒體為例,這個行業的精髓不正是崇尚「個人價值創造」麼?

普通人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或是寫作,或是做視頻,彰顯自我態度的同時打造屬於自己的IP。

知名美食博主李子柒可以稱得上是自媒體時代的紅人,她本是我們之中很平凡的一個人,在2016年因為以「古法風格」的形式發布原創美食視頻而走紅網絡。

從醬臘肉、佛跳牆、重陽糕、桂花酒等中國傳統地方美食到到口紅紙、蜀繡、窗花、千層底布鞋等傳統民間工藝藝術,李子柒幾乎包攬了所有的製作過程。

李子柒

我看過一期她用自己做的麵包窯烤麵包的視頻,對於動手能力逐漸退化的我們來說,視頻里的那個心靈手巧的「弱女子」不禁讓人生出了幾分敬意。

也正是憑藉「純手工,中國風」的標籤,李子柒的全網粉絲超過了5000萬,視頻播放量也達到了驚人的80億,她單月的YouTube廣告分成收入高達493.22萬元。

李子柒的單月廣告收入驚人

你瞧,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打造個人品牌的機會,下班之後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在自媒體平台經營自己的IP,成了很多人的選擇。

自媒體只是創造個人價值的一方面體現,除此之外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行業注重用戶體驗,從而衍生出了類似「旅遊體驗師」之類的新興職業。

這些其實都是大家越來越重視個人價值,個人感受的一種體現,斜槓青年也由此應運而生。

2.人的天性使然,我們對「自我複雜度」有著天生的追求

在原始社會當中,人類的生存環境危險多變,所以訓練隨機應變的能力以及全面的生存技能就變得至關重要,我們的祖先也正是在接觸新鮮事物的過程中,開始發展和運用不同的技能。

也就是說,我們的體內本就印刻著祖先「喜歡多元生活,發展不同技能」的基因,只不過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先後把人類限制在了固定的土地和工作場所,從事著不具挑戰性的重複勞動。

簡單來講,我們的天性只是被暫時封印,而這個時代給了我們解除封印的機會,於是斜槓青年這一群體也愈發龐大。

多元化是根植於我們基因當中的

除此之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自我複雜度」其實有助於提升我們的安全感和幸福值,不讓我們為單一的生活模式所累。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的生活當中只有工作,而不去花費時間去經營家庭或是其他領域,一旦工作方面出現問題,我們就會很容易陷入焦慮與痛苦之中,沒有其他領域可以緩解這種焦慮。

但如果自我複雜度較高,除了工作我們還有自己的興趣圈子,也會用心經營自己的家庭,那麼工作中的焦慮就可以被其他圈子的快樂所緩解,我們會活得更有層次感。

斜槓青年們不會「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是在本職工作外還有自己的圈子,每個圈子之間互利共生,從而使我們的綜合能力得到長足的發展。

擁有自己不同的圈子

3.「價值觀+可行性」造就了斜槓青年這一群體

四川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授謝晉宇認為:

「斜槓青年」的出現並非偶然,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際網路+」帶來的信息共享,為「斜槓青年」的出現提供了技術條件。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讓每個人都可以站在這個大舞台上釋放自己的個性,它還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大家可以在網絡平台上共享自己的見聞。

這就給斜槓青年的產生提供了「可行性」的土壤。

網際網路為斜槓青年提供了技術條件

在價值觀方面,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認為:

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更迭,激烈的競爭促使青年人不斷進行自我更新。我們已經開始進入『不斜槓即淘汰』的快速變化的社會。

這一觀點和之前很火的「副業剛需」十分契合,大家都有自己的一份「B計劃」,你永遠不知道和你一起掙著死工資的同事靠著其他收入掙了多少錢。

所以,自我疊代變得尤為重要,「斜槓青年」漸漸為大家所推崇,這是「價值觀+可行性」共同促成的,缺一不可。

三.想成為斜槓青年,光付出時間是遠遠不夠的

有的人會說,想成為斜槓青年,那我利用業餘時間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就好了,不行就多嘗試幾個領域,只要付出時間肯定有收穫。

肯擠出自己的業餘時間用來做事,這一點是值得鼓勵的,但我們如果想成為真正的斜槓青年,這裡有3個步驟是我們需要把握的:

1.儘量去做和自己專業有著「強關係」的事

上文中我們提到梁文道,他不僅僅是作家,還是電台總監、電視主持人。

但是我們會發現,梁文道是圍繞自己的主業,在做和專業「強相關」的事,這些職業之間都有一個相同的內在邏輯,那就是:

將不同的訊息組織起來,挖掘其中可以產生觀點碰撞的點,然後將觀點有條理地展示給觀眾。

因為有著相同的內在邏輯,所以上手快,更容易成氣候。圍繞相同的邏輯,我們就可以涉足與之相關的不同領域。

梁文道談斜槓青年

我們熟知的相聲演員岳雲鵬就是個典型的斜槓青年,他在相聲領域闖出一番天地之後就開始拍電影,比如最近他和佟麗婭主演的《鼠膽英雄》,口碑就不錯。

不僅如此,我們都知道小嶽嶽是一個很喜歡唱的相聲演員,這屬於相聲四門功課「說學逗唱」里的「學」,比如他的代表作《五環之歌》就很魔性……

他還在2017年的《我是歌手》中作為歌手李健的助演嘉賓,兩人共同演唱了《女兒情》,反響很不錯,後來他還參加了江蘇衛視的《無限歌謠季》,也是在音樂方向的一個嘗試。

小嶽嶽和李健

總之,小嶽嶽的路現在越走越寬,但他的專業還是相聲,他所嘗試的職業都和相聲的內核「說學逗唱」有著很強的聯繫,所以做起來也沒有陌生感,上手比較快。

從另外一種角度說,這其實就是一種「技能遷移」,如果我們想要成為斜槓青年,以你所學的專業是英語為例,我們可以這麼思考:

我的專業是英語,我可以先通過CATTI(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拿了證書以後去翻譯公司實習,然後再逐漸拓展和英語相關的職業,比如外貿,導遊等等;

學英語的過程中,我發現英語和法語很類似,那麼我可以在多學一門語言,利用這門語言也可以做相關的工作,又多了一條路;

學習逐漸深入後我發現,英語是一門工具,我可以利用英文的優勢了解更多國際前沿的知識和訊息,然後選修其他專業,這時的英語就成為我們進入大公司尤其是跨國公司的敲門磚。

按照這個邏輯看,做一個斜槓青年其實是需要一些對職業內在本質的思考以及對核心能力的培養,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

2.「日拱一卒」,歷練自己的心氣

在成為斜槓青年的路上,我們勢必會遇到不少的阻礙,狀態不可能一直都保持的很好。所以,在我們急躁以及焦慮的時候,還是要學會保持學習的節奏。

放在象棋上來說,我們其實需要「日拱一卒」,在狀態不好的時候不能完全不做,而是可以選擇降低學習的強度,增加一些休息養身的時間。

日拱一卒

我們要明白天道酬勤的同時,還需要自己要歷練自己的心氣,而歷練心氣的方法就是每天都在學習進步的路上,做到不對壓力投降,不泄氣。

這裡有一個小的方法和大家分享,那就是:主動去找屬於自己的圈子。

如果你喜歡寫作,就去找頭條這樣的自媒體寫作平台,通過平台認識更多的人;

如果你想學琴,那就去報一個培訓班,那裡都是和我們志同道合的人;

通過融入我們想要從事的圈子,觀察圈子裡大佬們的學習習慣以及方法,鞭策自己堅持下去。

假如你做自媒體,發現平台上的自媒體大號至少每兩天都會更新一次乾貨,而你的更新頻率是每周一篇,質量還不行,這時候就需要自我反思了。

抱團成長

通過群體力量,不僅可以讓自己少走很多不必要的彎路,還可以督促自己,抱團成長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3.要有「界限意識」,懂得放棄才是一門真正的學問

作家馬家輝在對「斜槓青年」下定義時說:

斜槓青年一定是那些已經在原來的領域做出成績斐然的事業,但是又有著「拒絕一直就做這麼一件事」的意志和決心,敢於另闢新路,在另外一個跑道上煥發新的生機的人。

馬家輝談斜槓青年

他們敢於對自己過去的成績「說不」,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換種角度理解,這就是人的一種「界限意識」,我們在心裡會給自己預設一個界限,如果目前的事業達到了自己的要求,那麼我們就會優先考慮去做其他讓自己感興趣的事。

在做這些事情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拒絕躺在過去的成績上止步不前,而是把精力放在別的事物上,就像是著名的巴菲特時間管理法則一樣:

有一次,巴菲特的私人助理邁克向他請教人生的職業規劃問題,巴菲特建議邁克先寫下自己人生中的25個目標,然後再從其中篩選出最想做的5項。

當邁克完成以後,巴菲特對他說:「你現在知道怎麼做了嗎?」

邁克說:「我要花主要的精力去做這5件事,剩下的20個再慢慢實現它。」

巴菲特卻搖搖頭說:「不!邁克,你錯了!」他認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在最重要的5項工作還沒完成之前,不論發生什麼,都不要去管其餘的20項。

沃倫·巴菲特

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在說,學會拒絕,懂得放棄才是最大的智慧,不是有那麼一句話麼一一生命中最困難的不在於選擇,而是放棄。

做一個斜槓青年最忌貪多,找到自己最有天賦、最能夠體現自我價值的事業,然後把精力完全投入到這上面,以培養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發展自己周邊的能力才是聰明的做法。

而對於我們整個社會而言,在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時代,社會越來越需要既具有專業知識、又適應社會多方面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這對斜槓青年來說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種挑戰。

共勉。

一一END一一

Reference:

1.掃描「斜槓青年」的長短利弊,作者斯涵涵

2.正確看待「斜槓青年」時代意義,作者彭訓文

3.你是「斜槓青年」嗎?作者肖健 張淼緒

[關於我]:寧鏡誠,職場領域創作者,專注於職場領域的研究和實操。關注我,每天和你分享一些不一樣的成長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