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胡歌原型夏伯渝:69歲那年,我戴著義肢登頂珠峰

2019-10-06   寧鏡誠

編輯|寧鏡誠

楊光

一.1975年第一次攀登珠峰時,夏伯渝將睡袋讓給了隊友

看過電影《攀登者》之後,楊光(胡歌飾)的登山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劇中,楊光雖然酷愛登山,但因為遺傳了父親的先天性馬凡綜合徵組織疾病(大機率誘發心臟病),所以隨隊醫生告誡他說,這樣的身體狀況攀登珠峰危險係數很高。

楊光出於對國家的使命感,和想要完成父親的願望,仍然冒著風險選擇了隨隊攀登珠峰。

在登山途中,他將保命的睡袋割下一部分讓給了隊友,本想著自己能扛過去,但醒來之後楊光發現自己的小腿被嚴重凍傷,最後不得不選擇截肢。

其實,楊光這個角色在現實生活中是有原型的,他真實的名字叫夏伯渝。

夏伯渝

時間回到1975年,作為中國登山隊主力隊員的夏伯渝首次挑戰珠峰,當時登山隊分為好幾個組,夏伯渝被分在突擊組。

這一次攀登珠峰,他為了保護隊友,最終並沒能登頂,這也成為了他此後43年的一個心結。

夏伯渝回憶說,當時他們隊已經到達珠峰海拔8600米的位置,在營地等待最後的沖頂,可是暴風雪越來越大,食品和燃料等供給幾乎被耗盡,隊伍只得被迫下撤。

下到7600米處時,隊里的一位藏族嚮導體力透支,丟失了睡袋,於是外號「火神爺」、在登山隊里被公認為耐寒體質的夏伯渝就把自己的睡袋讓了出來。

夏伯渝就這樣和衣睡了一夜,沒想到珠峰的惡劣天氣一點也沒給他面子,短短一個晚上,他的雙腳就被嚴重凍傷,最終被迫截肢。

夏伯渝

此次登山行動對於夏伯渝個人來說是失敗的,但在1975年的5月27號14時30分,中國登山隊的另外九名隊員繼1960年後,再次成功登頂珠峰。

不僅如此,他們還在北坡安裝了登山梯,並且在極端環境下工作了足足70分鐘,成功測量了珠峰的精準高度(8848.13米),向世界證明了我們中國人的實力。

這次勝利,是整個中國登山隊一起不斷努力的結果,夏伯渝作為登山隊的一員,內心也異常激動,但他還是想要自己親自再登一回珠峰。

但命運卻還是不肯放過這個心懷登山夢的年輕人。

二.截肢後「三顧珠峰」,終在第五次登頂

1996年,夏伯渝又患上了淋巴癌,他每天都與死神賽跑,扛過刮骨之痛,歷經四次大手術之後,他的癌症竟奇蹟般地被控制住,20多年沒有擴散。

病情稍一好轉,夏伯渝又開始為登山做體能恢復訓練,他曾經每天早上5點就開始了大運動量訓練,我們來看看他的訓練項目:

負重10公斤深蹲1500個,引體向上100個,伏地挺身360個……

做伏地挺身

這種訓練量,很多大小伙子都扛不過來,夏伯渝卻默默堅持了很久。

很快,他在2008年攀登上了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就當是為自己登頂珠峰做一次適應性訓練。3年後,夏伯渝奪得了攀岩世錦賽雙腿截肢項目組難度賽和速度賽的兩項世界冠軍。

他做的這些努力,都為2018年自己成功登頂珠峰打下了良好的技術以及體能基礎。

此後,夏伯渝又嘗試了3次攀登珠峰,但都以失敗告終:

2014年,他抵達珠峰大本營,卻趕上了尼泊爾登山史上最大的一次山難,當地政府取消了當年的攀登計劃;

2015年,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引發珠峰雪崩,夏伯渝從大本營中死裡逃生;

2016年,他第四次攀登珠峰,在海拔8750米處突遭暴風雪,被迫撤退,這一次夏伯渝距離登頂只差了94米。

海倫·凱勒曾說過:

雖然世界多苦難,但好在苦難總是能夠戰勝的。

隨後,夏伯渝用自己第五次攀登珠峰的嘗試印證了這句至理名言,這一年他69歲。

2018年3月31號,夏伯渝第五次踏上征程,登上了去往加德滿都的飛機。

夏伯渝登頂珠峰的路線及時間規劃是:

5月9日,從C1到達C2;5月10日,從C2到達C3;5月11日,從C3到達C4;5月12日,三小分隊C4集合,休整一天;5月13日,珠峰沖頂,沖頂後下撤到C4。」

夏伯渝登山路線圖

歷經重重磨難,在5月14號的上午10時40分,夏伯渝成功登頂珠峰,這比他計劃登頂的時間整整晚了一天。

登頂的最後階段,夏伯渝在前往8400米的C5營地時,短短20米的路,既窄又斜,他走了足足半個小時。

好在,這一次他成功了。

夏伯渝成功登頂

截至目前為止,夏伯渝仍是世界登上珠峰年齡最大的殘疾人,也是中國登頂珠峰年齡最大的人,他用43年的努力,寫下了一段「老人與山」的故事。

三.攀登者夏伯渝身上,自我變革的底層邏輯

1975年第一次攀登珠峰失敗後,照理說夏伯渝作為一名殘疾人已經失去了再次攀登珠峰的身體條件,但是夏伯渝卻在經過數年的嘗試之後,在2018年成功登頂。

如果從表面上看,他靠的是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強大的信念,但如果我們透過他登山的表象往裡看,會發現夏伯渝身上自我變革的底層邏輯。

1.變化帶來不確定性,由內而外推動自我變革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攀登者們本身就是藉助變革帶來的挑戰成長起來,並歡迎一切可以使之向前走、向上沖的機會。

珠峰天氣變化莫測

因為他們知道,在山上攀登的過程中,變化是不可避免的事實。

攀登者們最愛說的一句和天氣有關的話就是:

「如果你不喜歡這個天氣,眨眨眼,天氣就變了。」

這句話其實從側面證明了:

如果你無法適應和利用變化,將會摧毀自我攀登的能力,所以這種氣候以及登山過程中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就會讓登山者本身產生巨大的不安全感。

正是登山時的不安全感,才從本質上推動了夏伯渝日復一日地刻苦訓練,拚命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好應對不同的突髮狀況,增加自己活下來的機會。

夏伯渝

2.學會藉助固定樁的力量

在了解登山過程中我們要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因素之後,我們就要學會藉助那些自己可以掌控的東西,增加我們存活的機率。

比如,在登山過程中要學會藉助強有力的固定樁,用於支撐自己,夯實接下來的每一步。

這些冰壁上的固定樁會給我們更多的支撐,由此來減輕我們自我變革過程中產生的恐懼感。

就像我們上小學時預習課本上的知識,如果一味地靠自己的理解去熟悉書上的基本概念,那樣反而會走彎路,怎麼辦呢?

上課的時候認真聽老師對於概念的解讀,藉助老師的講解,深層次地理解一些基本知識,簡單來講,就是學會老師思考問題的方式,複製老師的思考過程。

藉助「固定樁」的力量,走好每一步,是成功的開始。

登山從來都不是一段一蹴而就的過程,它需要我們戰略性地修整,以應對突發的惡劣天氣,保存體力的同時調整接下來的登山方案。

3.有自己的支撐體系

最後,登山時我們永遠需要一個後援隊,這是我們的支撐體系。

其實在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我們後方做好保障工作,接應我們後撤的後援隊永遠是我們的最後一個籌碼,也是我們給自己設立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

就像我們高考填志願一樣,總要有一個「保底志願」,這個志願的作用就是以防萬一,根據歷年的報考經驗再結合目前自己考的分數,最低也能考上這個「保底志願」所填寫的大學。

這個「支撐體系」既可以是我們不斷學習,從而內化成某種特定的謀生技能;也可以指我們依靠良好的消費習慣,每月為自己存下的存款。

俗話說「手裡有糧,心裡不慌」,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夏伯渝

有這3個環節互為支撐,我們也就自然而然完成了自我的變革,變得和之前截然不同了。

這就是我從攀登者夏伯渝身上學習到的自我變革邏輯,希望大家能受到一些啟發。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