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新社伊斯蘭瑪巴德12月19日報道,兩名聯合國觀察員正在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實際控制線一方,查看印度決定取消印控克什米爾的特殊自治地位後,引發的衝突受害者時,印度部隊「蓄意」攻擊了聯合國觀察員乘坐的車輛。在巴基斯坦軍隊的保護下,兩名聯合國觀察員安全撤離了危險區域。次日,巴基斯坦召見了一名印度高級外交官,向印方抗議其違反停火協議以及「蓄意針對聯合國觀察員」的行為。
隨後,印度否認自己攻擊了聯合國車輛,稱這是巴基斯坦散播的「虛假消息」。印度重申,18日當天,印軍沒有對任何車輛開槍,更不可能出現向聯合國車輛開槍的情況。
目前的最新消息是,安理會已經就聯合國車輛遇襲進行調查,並聲稱要對此事進行嚴懲,絕不能容忍有人威脅到聯合國觀察員的生命安全。
一般來說,發生衝突的國家和地區,基本上很少出現攻擊聯合國觀察員的事情,因為這一點意義也沒有。這種行為不但不能阻止衝突的解決,反而將自己置於道義的對立面,成為全世界輿論譴責的對象,甚至有可能招來極為嚴厲的制裁。
如果印度軍隊敢對聯合國車輛開槍,阻撓觀察人員克什米爾地區維護和平行動,那麼此舉就是和全球所有國家為敵。這在一個正常國家是不可想像的。但外媒這次卻普遍認為,印度撒謊的可能性很大,印度這個國家真的有可能做出這麼「二」的事來。
為什麼呢?咱們假設一下,如果印度沒有襲擊聯合國的車輛,那麼印度外交部或者政府應該大大方方對外界回應,而不是由印度軍方出來澄清。聯想到印度軍隊的軍紀作風非常混亂,保不齊真有些極具「阿三」精神的軍人會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對著聯合國的車隊摟上一梭子。
在前不久舉行的第75屆聯合國一般性辯論大會上,土耳其、沙特等國都紛紛要求印度停止在克什米爾的軍事行動,而印度卻無視各國要求撤兵的呼聲,聲稱這是印度「自己的事」,拒絕聯合國派遣觀察團進行調停。
早在9月25日,印度就向克什米爾地區派遣了多架「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在印巴邊界線附近巡邏。在印度坦克性能弱於巴基斯坦VT4坦克的情況下,印度近年花費14億美元,購買了22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用以對付巴基斯坦VT4坦克,隨時準備向巴基斯坦防線發動衝擊。
如果此次聯合國觀察員的行為真的是印度乾的,咱們拋開士兵發神經或者槍枝走火這種不太可能的假設,那麼印度必然有開火的目的。這個目的會是什麼呢?
一、印度想通過襲擊聯合國觀察員,並嫁禍於巴基斯坦——因為襲擊是在巴基斯坦控制線一側,印度把鍋甩給巴金斯坦,以借刀殺人之計,讓巴基斯坦失去世界道義的支持·。
二、印度軍方某些強硬派「自作主張」挑起衝突,迫使莫迪向巴基斯坦攤牌,發動對巴基斯坦更大的軍事行動,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三、印度通過襲擊聯合國觀察員,推動印巴衝突擴大化,然後大舉出兵克什米爾,對巴基斯坦發動攻擊,以轉移印度危機。
以上三點中,第三種可能性最大。
印度每次遇到國內或者國際危機,有一個百試不爽的」妙方「,那就是挑起和巴基斯坦的衝突。這一招可謂百試百靈。
印度最近有點煩。六月份的時候,印度準備沿著什約克河西岸修一條戰略公路,加強在沿線區域的軍隊部署能力。印度甚至想藉此再向東構築工事,封住部署在加勒萬河谷的中國軍隊前出的能力。但是,在這次加勒萬河谷與中國方面的衝突中,印度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付出了20人死亡,76人受傷,10人被俘的代價。正因為印度整體實力、軍力與中方差距較大,一旦打起來,吃虧的只能是印方,所以莫迪老仙只有打落牙齒和血吞了。
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展,印度的疫情局勢也越來越嚴峻。在醫療衛生落後的情況下,印度根本無法防控疫情,只有靠隱瞞真實數據,得過且過的混日子。但是這樣自欺欺人,可以在一時掩蓋政府的無能與疫情真相,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印度一心想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但是」入常夢「又在今年破碎了。印度經濟監測中心(CMIE)發布的每周失業率數據顯示,截至12月13日,印度的失業率升至9.9%,為23周以來最高水平。其中,農村失業率在報告周內從此前一周的8.66%升至9.11%,而城市失業率則從此前一周的8.15%大幅升至11.62%。
今年前三季度,印度經濟總量下滑至1.867萬億美元,人均GDP已不足1400美元。據2020年OECD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印度2020年經濟增速將萎縮9.9%。
「遇事不決打巴鐵」,已經成為印度轉移危機的最好方式。在過去一個多月里,印度已打了巴基斯坦三次,讓巴基斯坦大批軍民死傷。在國內經濟疲軟,人民對政府越來越不滿的時候,印度只能找巴基斯坦的茬,是極有可能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來的。
不過,襲擊聯合國觀察員這種事如果有了開頭,其他一些國家或者組織就會紛紛效仿,所以聯合國以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不會容忍這種事的發生。如果聯合國查出襲擊聯合國車輛事件真的是印度乾的,那印度就真的吃不了兜著走了,印度必然要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EungHYB9j7PxaI7YVAk.html